70米坡地高差怎么建?传统风貌怎么留?“老城”记忆,十八梯这样呵护

来源:重庆渝中 发布时间:2021-11-14 08:10
打印 打印
纠错 纠错
分享到

几段老台阶,一段“旧时光”。十八梯传统风貌区内,那条依山而建的十八层老台阶还在,人们上上下下,走走停停,记忆和乡愁被勾起,开始追忆似水年华。

曾经,这几段老台阶是为减轻人们一口气爬长石梯的劳累而建;而今,它变成了时光的“穿梭机”。老石阶没变,还是旧日模样,变的是人的心境。

这条衔接重庆上半城与下半城的纽带,在建设过程中是如何将人们的记忆和乡愁留住的?就让我们跟随项目承建方,听听十八梯华彩背后的匠心。

台阶穿“铠甲”建筑加“支撑”

保护“老味道”

给十八层台阶穿“铠甲”,一穿就是三层,这是项目承建方中建八局十八梯传统风貌区项目部在施工过程中对这段“记忆和乡愁”的保护。

最底层是防水布,中间层是绝缘橡胶垫,最外层是防腐木,这些都最大限度地防止着油漆、硬物、施工等对其造成的破坏。”中建八局重庆十八梯项目技术主管任小军向记者揭秘,为了更好保护台阶,施工时建筑材料的运输采用的全是手提肩扛的传统方式。此外,台阶两侧还装了雨水收集口,埋了管道,以此解决台阶的排水问题。

对于传统风貌建筑的保护,项目部也采取了加固的形式保留原有建筑风格,让建筑在留住“记忆和乡愁”的同时,焕发出新的生机。比如十八景之一的“巴渝人家”,外立面就未动分毫,只是在施工中用型钢格构柱和型钢腰梁对外墙进行了支撑加固,重新在建筑内部修建了框架结构。

坡地建筑群还原斜屋面

展示“老重庆”

十八梯依山而建,建筑在山腰次第展开,这是十八梯的标志性存在。要保留这份老重庆的味道,建筑群的施工建造自然无法绕开这70米左右的坡地高差。任小军说,因为坡地建筑无法进行场地的精平,所以建设过程中只有依顺序逐一施工。“我们只有在建完一栋后才能另一栋建筑的建设,因为这个区域是一个高度,到另一个区域又是另一个高度,而且大型机械完全没有办法进入。”

就这样,建筑“群像”在层层设计、步步建造、精细落实中随山势层层叠叠。细看之下,建筑青砖黛瓦的斜屋面也是对过往的又一份诉说。“跟其他项目不一样的地方,十八梯项目是由非常多的斜屋面组成的,而且坡度达到了50%的倾斜角度。”任小军说,斜屋面造型复杂、阴阳角多、成型慢,对混凝土质量控制和防水保温要求高,所以在施工中需要对混凝土的流动性进行较为严格的控制。比如,对于混凝土的出厂就有严格的时间要求,抵达施工现场的时间不能太快,在施工现场等待的时间也不能太久,以防导致混凝土硬化。

让市民在这里找到回望的凭证,让游客在这里看到一座城的过去。十八梯传统风貌区启动建设以来,中建八局十八梯传统风貌区项目团队一直用心延续着原有的“七街六巷”街巷格局和肌理,严格保护着原有的堡坎、陡坡、老树等“记忆和乡愁”,坚持原位置、原高度、原尺度保护修缮老建筑,用精雕细琢向市民展示着“老重庆、真山城、新生活”的独特体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