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米,200公里,2.4万盏路灯-- 新春走基层:渝中“掌灯人”

来源:重庆渝中 发布时间:2022-02-04 14:51
打印 打印
纠错 纠错
分享到

离地12米,这是渝中区大部分路灯灯杆所在的高度。

若站在离地12米的高空作业车平台上往下看,心也会跟着悬到半空。抬头远眺则是另一番景象:当夜幕降临,大街小巷的灯火次第点亮,灿若星河,目之所及除了温暖柔和的光晕,还有鳞次栉比的高楼和嘉陵江奔流不息的波涛。

25人,7台车,分成两组,负责渝中区约2.4万盏路灯、480余栋楼宇及户外新春灯饰的维护。他们是渝中区城市照明维护管理中心应急保障队,城市“掌灯人”。

专业高效“对症下药”

除夕夜,城市比平常安静许多,街灯如昼,但行人零星,万家灯火里包裹着幸福和团圆。张斌师傅和他的同事们无暇享受安逸,把检修路灯的工具带齐,坐上醒目的黄色高空作业车,出门巡灯。

车辆行至北区路时发现,头顶一个路灯不亮了。

停车,戴安全帽,拴安全带,放隔离路锥,检修师傅动作麻利。

张斌一个快步跳上高空作业车平台,摇臂缓缓升起,慢慢把他送到灯头附近。

修一盏路灯,短则几分钟,长要两三天。问题可能出在灯泡光衰、线路老化,或因其他施工等影响,造成电缆和线路受损,引起线路断电或失相等,地上的地下的,都需要经由丰富的经验和仔细检查才能最终确定。

所幸这次问题很快找到,张斌打开工具包,三两下换了新光源,盖上灯罩,路灯又重放光明。

找不到原因真要急死人,大过年的,哪里的灯饰坏了、回家的路不亮都闹心。修灯跟医生看病一样,讲究专业高效,对症下药。”说这话时,张斌脸上有着与年龄不相符的老成,面对情况,心中有乾坤,速度完成。

日行车200余公里

修灯的工作看上去简单而“拴人”,其实也很讲究方法。

检修路灯多数时候需要断电,为了不影响夜晚亮灯和确保安全,巡查往往在晚上进行,白天则处理故障。巡灯也讲究方法,一条条路挨个巡,来得慢,大家通常会把车开到江对岸的南岸区、江北区,遥看渝中夜空的光源天际线,哪里有断点、断带,一目了然。

如今,城市管理工作愈发智能化,电线出现问题,控制系统会自动断电报警,也给巡查帮了很大的忙。

照明维护管理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陈俊介绍,从去年11月开始,他们已经启动对所有线路进行排查整治,春节期间,值班电话24小时在线,应急保障队每天不间断巡查,发现问题及时维修,哪里需要就在哪里。平均一天下来,作业车要开行200多公里。

光是车行还不够,背街小巷进不去车,只有靠走路。无论再晚,爬坡上坎,来来回回,都要巡遍。

行人都是找亮的地方走,我们专找不亮的地方钻。”入行22年的梁大勇师傅说,走在夜晚的巷子里,曾被狗追着跑,也曾被人以异样的眼光盯着看,“也是,哪个那么晚专找不亮的地方灯晃?”他调侃道。

一个“小目标”

应急保障队里,张斌虽然只有34岁,但已经是个入行16年的“老师傅”。长期户外工作加上日晒雨淋,长得黝黑,有肉,重庆人把这种身材形容为“拽实”。

问起为什么选择这一行,张斌突然正色说:“我从初中开始,就梦想当电工!”

一些年轻人觉得干这行起早贪黑、又累又辛苦,还是高空作业,张斌却乐在其中。他说,现在城市管理智能化精细化,技术迭代升级很快,早就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修个灯丝、换个灯泡。工作久了他还发现,这行也不只是与“灯”打交道,许多时候需要做好“人”的工作。

比如同一栋居民楼,不同单元的居民有的希望多安一盏灯,有的又觉得太亮了刺眼……“遇到这种情况,就要耐心搞清楚各方想法,多方做沟通,尽量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

陈俊对此很赞同,他觉得,工作中只要耐心一点、细致一点,就能把同样的一件事做得更好,让大家更满意。上月,抗建堂社区老旧小区电线线路整治完成,居民们自发将一面锦旗送到了区城管局。“大伙还是很受鼓舞!”陈俊说。

夜渐深沉,大家在巡灯的间隙拿手机看了两个春晚节目,互致春节的问候。“过年了过年了!”“新年好新年好!”冷风中的夜晚也多了些许暖意。

新的一年,张斌有个“小目标”,想让自己的技术再提升个档次,把“低压电工中级作业证”换成“高级”。“我们队里现在有两位高级师傅,考起我就厉害了撒!”张斌笑得爽朗,串串笑容隐匿在夜色中。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