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7月22日起,由市委宣传部、市委网信办、市规划自然资源局主办,重庆广电集团(总台)承办的《巴山渝水记乡愁——重庆历史文化名镇、街区大型媒体寻访行动》,在《天天630》陆续播出。
今天我们要去到唯一一条以“山城”命名的街巷——位于渝中母城核心地段的山城巷。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建筑分院副院长方钱江,5年来一直致力于山城巷的保护、设计工作,让我们跟随他的脚步,一起感受曾经的城墙院街、母城印象和山城生活。
1371年,戴鼎重筑重庆城,终成“九开八闭”城墙的格局。“江中遥望渝城,因山为垒,邈在天际”,旧时城墙从南纪门沿着天灯街(现山城巷)、雷家坡的自然崖坡向上延伸,一直到打枪坝、通远门。而沿古城墙(金汤门段)遗址修建的山城步道,地势险要曲折,更是重庆古城墙遗址中坡度最大、观江视野最佳的区域之一。
“石峭坡回路又斜,依山傍水万人家”,道路折转迂回的“横街纵巷”,和“上坡下坎,弯弯拐拐”的街巷空间,连接了老重庆的上、下半城,更共同构成了山城特有的人居空间。
山城巷的建筑充分利用地形,依山就势、重屋累居、蜿蜒奇趣,不仅将使用空间扩展,同时也使景观造型丰富生动。地形影响着建筑形态的塑造,在这个山地丘陵合计占比超过95%的地方,无数普普通通的重庆人凭借着自身的勤劳和智慧,解锁了山地的“禁锢”,在这里建起了村落、城镇、繁华的都市!
方钱江介绍说,“厚庐”是山城巷中极具代表的历史建筑,它是川军将领蓝文彬的府邸,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厚庐”U型合院、悬山坡屋顶、弧形窗楣、欧式灰塑线脚,这些欧式元素再加上传统石朝门,整个建筑模仿外国近现代住宅兼有本土特色。
在这老街巷里,有一个特殊的文化创意空间,人人都可以在这里做展览、去呈现自己。
抗战时期,日军出动9513架次飞机,对重庆实施轰炸。当时的仁爱堂医院不但开设短期护士培训课程,很多空袭后的幸存者都被送到这里救治,仁爱堂医院还成为了为空袭受灾儿童提供救助的“难童救济及教养第十所”。
游走在山城巷,除了寻得到过往,多样的新兴文化也在这里碰撞、发芽。它们为这条巷、这座城注入了一剂活力,是这座城市生生不息的朝气与魅力。
敬畏历史、保护传承,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打磨这里的每一栋老建筑;用创新思路,以有效的活化利用促进更好的保护传承。山城巷内的历史文化资源活了起来!
滚滚而来的浩瀚之水不舍昼夜,千百年来,在这个“山即是城,城即是山”的地方,重庆人用智慧和黄葛树般的坚韧顽强,扎根山水,且与山水共荣。明天,让我们继续跟着寻访人的步伐,爬坡上坎,去寻访“山城的巷,山城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