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湾体育场保护提升工程完工正式开放投用
“心情很激动,确实大变样了,变得更大气、漂亮了!”12月30日,经过三年沉浸式封闭施工打造,重庆大田湾-贺龙广场-文化宫片区保护提升工程正式开放投用,厚重的人文底蕴、开阔的景观视野、完善的功能配套,让人对本次“重逢”赞不绝口。
冬日暖阳下的大田湾体育场
承载城市记忆 修建于新中国成立初期
大田湾-贺龙广场-文化宫片区位于渝中半岛人文中心核心地带,作为城市更新提升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以“西南大区”传统风貌为特征的历史人文集中展示片区,承载了辉煌的城市记忆和深厚的历史情感。
据介绍,新中国建立初期,全国百废待兴。为提振城市信心、造福人民群众,以“建设人民的生产的新重庆”为奋斗目标,由邓小平、刘伯承、贺龙亲自主持,山城人民共同劳动参与,高标准建设大田湾体育场、劳动人民文化宫等标志性建筑,成为了重庆体育、文化的重要活动中心。
市民在大田湾体育场休闲散步
作为新中国第一个甲级体育场,大田湾体育场见证了重庆体育乃至新中国体育的发展历程,承载着国人苦苦追寻的“体育强国”梦,成为了一种团结奋斗、拼搏进取的城市精神的象征。文化宫则成为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开展职工群众活动的重要阵地。
随着时代变迁,大田湾-贺龙广场-文化宫片区设施功能滞后、公共空间品质不佳、文化形象削弱、市民共享疏离等问题日益凸显,亟待保护提升。
2020年,随着《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保护修缮方案》《大田湾体育场保护与利用工程规划与建筑设计方案》等方案的审定,整体工程启动实施。
贺龙广场提升工程完工对市民开放
补功能提品质 三大工程稳步实施协同推进
市住房城乡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大田湾-贺龙广场-文化宫片区保护提升工程分为大田湾体育场保护与利用工程、文化宫文化风貌保护提升工程、贺龙广场(大田湾片区市政工程)三个部分推进实施。
“考虑到片区实际情况,整个片区保护提升主要包括建筑风貌提升、环境品质提升、交通组织优化、文物保护修缮几个方面内容。”市住房城乡建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每个部分均有专业团队实施,既遵循整体提升风格,也注重各自特点发挥。
大田湾体育场与市民“重逢”
其中,大田湾体育场保护与利用工程总建筑面积4.3万平方米,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保护修缮大田湾体育场文物建筑,建设部分配套用房,打造“全民健身中心”;整治提升中轴文化风貌,建设生态体育公园;兼顾防灾避难,利用体育场内地下空间,配建必要地下车库,新增停车位780个;优化周边交通组织,实现人车分离;文物修缮加固面积约8000平方米,含足球场、田径场、2.32万个看台座椅;新增篮球场5个、乒乓球台8个、网球场2个、气排球场1个、门球场2个。
文化宫文化风貌保护提升工程则更加注重文化传承。该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完善人行出入口,增强文化宫开敞性;保护修缮文化宫大门、中统楼、红星亭展览馆等文物和历史建筑,整治其他建筑风貌,提升建筑内部设施品质;增建地下车库及联通道,新增车位720个,为缓解两路口周边停车难问题,新建地下停车库将对外开放,满足市民停车需求。
贺龙广场上人来人往,市民前来休闲健身
贺龙广场位于大田湾体育场与文化宫中间地带,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新建劳动新路南支线310米,劳动新路东行线255米,劳动新路辅路75米,改造体育路1000米;新建车行地通道,实现地面广场文化通廊人车分离;在贺龙广场至文化宫中门区间新建1座长125米,宽18米的人行天桥,串联大田湾体育场与文化宫;整治提升中轴(贺龙广场)文化通廊(面积约35000平方米)。
值得一提的是,为营造整体步行空间及提升文化中轴品质,人行天桥还配套修建两座扶梯和三个升降电梯,方便市民出行,同时统一采用具有沉稳、古朴、庄重的灰色系的芝麻黑、灰花岗石和灰色系洗米石,与大田湾片区、文化宫片区整体协调。中轴文化通廊在保留现有黄葛树等树木的基础上,统筹布置新栽榉树,并设置了休憩设施。
市民们在贺龙广场上锻炼身体
修旧如旧 还原地标当年风貌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记忆。
在保护提升过程中,如何还原当年风貌特色,延续城市文脉是关键。对此,该片区保护提升紧扣“还原新中国成立初期重庆文化中心,西南大区文化风貌廊道”的形象定位,以及保护传统风貌,提升共享品质,改善民生功能实施目标,格外注重修缮还原,恢复片区功能。
以文化宫为例,最中心的建筑要数文化宫大剧院了。该建筑为钟形空间布局建筑,外观造型现代、简练、庄重、大气,是重庆西南大区建筑的重要代表,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重要公共建筑典型的造型手法、建筑外观用材运用以及空间布局方式,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
“在保护提升过程中,我们通过相关的老式图片资料,聘请专业雕塑家恢复了原设计在正立面的工农文化浮雕装饰。”重庆市工程管理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此外,大剧院主体恢复斩假石面层,还恢复了文化宫大剧院外面两个火炬装饰,尽力还原原本的样貌。
俯瞰大田湾体育场,椭圆形的建筑平面体现出与国际接轨的特点
同样,大田湾体育场的碉楼、红墙、拱窗、白玉栏杆等元素充满浓郁的中国风和民族特征,其椭圆形的建筑平面又体现出与国际接轨的特点,呈现出较高的建筑价值。
“针对2000平方米的红墙墙体,我们在保证文物最小干预原则的基础上,采取了墙体加固措施,让红墙既达到恢复历史风貌的效果,也更加安全;看台保留了原有风格,主要是进行了修缮加固;两侧的碉楼重新修缮上漆,场内的2万余个座位,选用与原本颜色相近灰色座椅重新安装翻新。”中建八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用这种近乎严苛的修缮保护方式,重现体育场原貌,延续文脉,感知历史温度。
市民旧地重游,怀念过往,期盼家门口有更多赛事福利
开放首日,家住上清寺街道桂花园社区的居民田建波起了个大早,特意前来旧地重游。“我年轻时是一名球迷,那个时候到大田湾体育场看球赛,一票难求,是特别时髦特别神圣的一件事情。如今再次看到这么大气、漂亮的球场,几十年前那种狂热的心情似乎又回来了。”对于本次保护提升,田建波十分看好,他告诉记者,大田湾体育场的影响力一直都在,相信随着这次硬件条件的改善,一定会为重庆的体育事业做出更大贡献,也为老百姓带来更多家门口的赛事福利。
市住房城乡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正如市民所期待的,大田湾-贺龙广场-文化宫片区保护提升工程开放投用,必将进一步延续城市文脉、优化城市功能、美化城市景色、改善城市环境,让历史建筑焕发出新的风采,彰显文化风貌片区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