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500103009283772K/2021-00023 发布机构 渝中区人民政府
成文日期 2021-04-16 发布日期 2021-04-27 主题分类 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计划
体裁分类 规划;计划、发展目标 发文字号 渝中府发〔2021〕29号 有效性
索引号 11500103009283772K/2021-00023
发布机构 渝中区人民政府
主题分类 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计划
成文日期 2021-04-16
发布日期 2021-04-27
体裁分类 规划;计划、发展目标
发文字号 渝中府发〔2021〕29号
有效性

重庆市渝中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渝中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打印 打印
纠错 纠错
分享到

渝中府发〔2021〕29号

区级国家机关各部门,各管委会、街道办事处,各人民团体,区管事业单位,区属国有重点企业,有关单位:

《重庆市渝中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区十八届人大次会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渝中区人民政府

2021年4月16日  

(此件公开发布)




重庆市渝中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20213



  

第一篇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2 -

第一章 发展基础- 2 -

第二章 发展形势- 10 -

第二篇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17 -

第三章 指导思想- 17 -

第四章 基本原则- 18 -

第五章 发展目标- 19 -

第一节 主要目标- 19 -

第二节 工作目标- 22 -

第三节 远景目标- 25 -

第三篇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厚植渝中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26 -

第六章 全力推进科技创新- 26 -

第一节 推进创新生态圈建设- 26 -

第二节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27 -

第七章 大力服务企业创新- 28 -

第一节 支持企业创新- 28 -

第二节 培育创新企业- 29 -

第八章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30 -

第一节 强化人才集聚培育- 30 -

第二节 优化人才生态体系- 31 -

第九章 营造良好创新环境- 32 -

第一节 完善科技创新政策- 32 -

第二节 促进科学技术普及- 33 -

第三节 塑造良好创新文化- 33 -

第四篇 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和一体化发展理念

努力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一区两群协调发展中展现新作为- 35 -

第十章 全力投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35 -

第一节 落实重点任务- 35 -

第二节 深化区域合作- 36 -

第三节 打造试点示范- 37 -

第十一章 全力投入一区两群协调发展- 38 -

第一节 担当作为率先示范- 38 -

第二节 最美两江滨江岸线- 39 -

第三节 解放碑中央商务区- 40 -

第四节 历史文化街区- 41 -

第五节 大石化新区- 42 -

第六节 电子商务和创意产业园区- 43 -

第五篇 优化提升产业能级 壮大综合经济实力- 46 -

第十二章 现代金融- 46 -

第一节 提升金融发展能级- 46 -

第二节 强化金融机构集聚- 47 -

第三节 支持各类金融创新- 48 -

第四节 鼓励发展绿色金融- 48 -

第五节 支持新兴金融发展- 49 -

第六节 鼓励支持企业上市- 50 -

第十三章 现代商贸- 51 -

第一节 强化商贸品牌集聚- 51 -

第二节 塑造特色消费场景- 52 -

第三节 繁荣壮大夜间经济- 52 -

第四节 丰富发展美食消费- 53 -

第五节 鼓励传统商贸转型- 53 -

第十四章 文化旅游- 55 -

第一节 做优母城文化游- 55 -

第二节 做精山水都市游- 56 -

第三节 做大红色文化游- 56 -

第四节 做强商务商贸游- 57 -

第五节 壮大文化旅游业- 57 -

第六节 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58 -

第十五章 专业服务- 59 -

第一节 深化发展会计服务- 60 -

第二节 提质发展法律服务- 60 -

第三节 壮大发展工程服务- 61 -

第四节 加快发展人力资源服务- 62 -

第五节 大力发展科教服务- 63 -

第六节 集聚发展新兴专业服务- 63 -

第十六章 数字经济- 64 -

第一节 加快推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 65 -

第二节 深化拓展区块链应用- 65 -

第三节 强化数字化治理- 66 -

第四节 积极发展工业软件和信创产业- 66 -

第十七章 大健康- 68 -

第一节 做强消费医疗- 68 -

第二节 做精医美产业- 69 -

第三节 做优康养产业- 69 -

第四节 做活医药流通- 70 -

第十八章 加速市场主体培育- 71 -

第一节 精准高效招商稳商育商- 72 -

第二节 大力发展总部和楼宇经济- 73 -

第三节 培育发展平台和街巷经济- 74 -

第四节 全力集聚高端生产要素- 75 -

第六篇 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 挖掘释放发展潜力- 77 -

第十九章 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 77 -

第一节 深度融入国内大循环- 77 -

第二节 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 78 -

第二十章 全面促进消费升级- 79 -

第一节 升级传统消费- 79 -

第二节 拓展新兴消费- 80 -

第三节 优化消费环境- 80 -

第二十一章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 81 -

第一节 优化投资结构- 81 -

第二节 创新投融资机制- 82 -

第三节 提速重大项目- 82 -

第七篇 推进城市品质提升 建设美好城市示范区- 84 -

第二十二章 强化城市规划引领- 84 -

第一节 精心塑造城市风貌- 84 -

第二节 精准规划存量空间- 85 -

第三节 精细拓展增量空间- 85 -

第二十三章 推进城市有机更新- 86 -

第一节 加快重点片区改造- 87 -

第二节 加快老旧小区改造- 87 -

第三节 加快老旧楼宇改造- 88 -

第二十四章 推动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 89 -

第一节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 90 -

第二节 完善市政能源设施- 92 -

第三节 推进新型基础设施- 93 -

第二十五章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95 -

第一节 精细化推进大城细管- 95 -

第二节 人本化推进大城众管- 96 -

第三节 智能化推进大城智管- 97 -

第八篇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增强渝中发展活力- 98 -

第二十六章 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98 -

第一节 深化区属国资国企改革- 98 -

第二节 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99 -

第二十七章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99 -

第二十八章 健全完善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 100 -

第二十九章 有效落实现代财税金融体制改革举措- 101 -

第三十章 积极落实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任务- 101 -

第三十一章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102 -

第一节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102 -

第二节 优化涉企公共服务- 103 -

第三节 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103 -

第九篇 实行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增强高质量发展的聚集能力- 105 -

第三十二章 提升开放平台能级- 105 -

第一节 深化自贸区建设- 105 -

第二节 深化中新合作- 106 -

第三十三章 做大开放型经济- 107 -

第一节 做强服务贸易- 107 -

第二节 做大总部贸易和转口贸易- 108 -

第三节 做强跨境电商- 108 -

第三十四章 加强对外合作交往- 109 -

第一节 提升国际化服务水平- 109 -

第二节 强化国际交往功能- 110 -

第三节 优化国际交往环境- 110 -

第十篇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 建设一流文化强区- 112 -

第三十五章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112 -

第一节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12 -

第二节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13 -

第三节 深化全国文明城区建设- 113 -

第三十六章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114 -

第一节 推进文艺事业繁荣发展- 114 -

第二节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15 -

第三十七章 保护传承母城文化资源- 115 -

第一节 活化利用文化资源- 116 -

第二节 保护用好非遗资源- 117 -

第三节 全面建成风貌街区- 117 -

第四节 弘扬传播母城文化- 118 -

第十一篇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 119 -

第三十八章 筑牢渝中半岛生态屏障- 119 -

第一节 强化生态系统安全- 119 -

第二节 建设生态绿化城区- 120 -

第三节 保护修复自然山体- 120 -

第三十九章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121 -

第一节 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121 -

第二节 优化水环境质量- 122 -

第三节 提升土壤环境质量- 122 -

第四节 保持声环境稳定- 122 -

第五节 严密防控环境风险- 123 -

第六节 健全环境治理机制- 123 -

第四十章 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124 -

第一节 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 124 -

第二节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124 -

第三节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125 -

第四节 创新绿色发展体制机制- 125 -

第四十一章 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126 -

第一节 推动能源节约和能效提升- 126 -

第二节 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126 -

第三节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127 -

第四节 加强资源综合循环利用- 127 -

第十二篇 努力创造高品质生活

提高社会建设水平- 128 -

第四十二章 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128 -

第一节 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 128 -

第二节 优化收入分配结构- 129 -

第四十三章 落实就业优先政策- 129 -

第一节 促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129 -

第二节 促进重点群体就业- 130 -

第三节 提升就业创业服务水平- 130 -

第四十四章 发展高质量教育- 131 -

第一节 调整优化校点布局- 131 -

第二节 整体提升教育水平- 132 -

第三节 持续深化教育改革- 133 -

第四十五章 全力加强社会保障工作- 133 -

第一节 完善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障措施- 134 -

第二节 健全社会救助体系- 134 -

第三节 落实住房保障措施- 135 -

第四节 落实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 135 -

第四十六章 关心关爱重点群体发展- 136 -

第一节 促进妇女儿童和青少年全面发展- 136 -

第二节 提升残疾人服务保障水平- 136 -

第四十七章 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渝中行动- 137 -

第一节 织牢公共卫生防护网- 137 -

第二节 提升医疗健康服务平台- 138 -

第三节 加强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 138 -

第四节 促进中医药传承与创新- 139 -

第五节 健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139 -

第六节 提升竞技体育水平- 140 -

第四十八章 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140 -

第一节 提高生育托育服务水平- 141 -

第二节 完善养老服务体系- 141 -

第四十九章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142 -

第一节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 143 -

第二节 深化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 143 -

第十三篇 统筹发展与安全 守住安全发展底线- 145 -

第五十章 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 145 -

第五十一章 坚决维护政治安全- 145 -

第五十二章 突出抓好经济安全- 146 -

第一节 建立健全金融风险防控体系- 146 -

第二节 加强战略物资储备- 146 -

第五十三章 切实保障公共安全- 147 -

第一节 全面提升安全生产水平- 147 -

第二节 严格食品药品安全监管- 148 -

第三节 提高事故灾害防范应对能力- 148 -

第五十四章 维护社会稳定与安全- 149 -

第一节 防范化解社会矛盾风险- 149 -

第二节 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现代化- 150 -

第五十五章 增强国防动员和保障能力- 150 -

第十四篇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提供坚强保证- 152 -

第五十六章 坚持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 152 -

第五十七章 持续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152 -

第五十八章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153 -

第五十九章 凝聚全社会力量共同奋斗- 154 -

第六十章 推进全面依法治区- 155 -

第一节 扎实推动依法行政- 155 -

第二节 切实提高司法公信力- 155 -

第三节 加快推动法治社会建设- 156 -

第六十一章 加强规划实施和管理- 157 -

第一节 建立统一规划体系- 157 -

第二节 落实规划实施主体责任- 158 -

第三节 完善规划评估监测机制- 158 -

第四节 加强规划实施督查考核- 158 -



重庆市渝中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

远景目标纲要

2021320日重庆市渝中区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六次会议通过)


重庆市渝中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和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落实《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和市委市政府部署安排,根据《中共重庆市渝中区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战略意图和工作重点、引导规范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十五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区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路线,是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治理、公共服务和环境保护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一篇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是渝中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具有战略指引意义的是,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亲临重庆视察并对重庆提出系列重要指示要求,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党中央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为全市、全区赋予了战略使命、带来了重大机遇;具有历史性意义的是,脱贫攻坚战取得重大胜利,渝中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告别延续千年的绝对贫困;具有根本意义的是,我区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升;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是,城区面貌发生显著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第一章 发展基础

五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持续打好三大攻坚战,深入实施八项行动计划,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等各项工作,坚决肃清孙政才恶劣影响和薄熙来、王立军流毒,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推动渝中各项事业迈上新台阶。

。坚持保稳促增添后劲,稳住基本盘,培育新增点,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地区生产总值(GDP)和居民收入较2010年提前实现翻番目标,GDP迈入千亿级、年均增长4.8%,人均GDP超过20万元,地均GDP接近70万元。消费、投资、进出口稳增长的协同性持续增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近13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近1100亿元,进出口总额超过600亿元。高质量完成中央、市委、区委安排的各项改革任务,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新增市场主体6万余户,其中民营企业2.4万余户。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取得积极成效,区域税收保持200亿元左右,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接近5万元,经济社会发展韧性增强。

。坚持主攻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巩固壮大,新兴产业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集聚辐射能力不断提升。产业结构持续优化,金融、商贸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达22.9%22.1%,占全市比重分别达14.1%10.7%。西部金融中心主承载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核心区效能增强,存贷款余额重返万亿级规模、占全市的12.8%,代理证券交易额、保费收入分别占全市的25.3%18.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市的10.9%。专业服务成长为新支柱,机构数量、营业收入均占全市的30%以上。环重医创新生态圈持续建设,大健康营业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总部经济、楼宇经济持续壮大,新增中银金租等总部企业80余家,营收亿元企业逾400家,税收亿元楼宇达40栋。

。坚持大数据智能化创新引领,以智能化、数字化赋能发展,政用、商用、民用快速推广。创新要素持续汇聚,新增众创空间等创新平台20个,人才总量超过28万人,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8.37件、位居全市前列。数字经济持续壮大,集聚数字经济企业逾3000,营业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连续三年举办智博会区块链高峰论坛,获批西部首个国家信创基地、全市首个数字经济(区块链)产业园。云长制全面落实,非涉密系统迁云率达80%,整合清减信息化系统逾1/3,率先建成与市级连通的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民生应用逐步推行,智能交通设施覆盖率80%,建成智慧景区8个、智慧医院6家、智慧校园10所、智慧社区22个,在全市率先实现5G信号连续覆盖

。坚持深耕精耕城市空间,城市品质和品位不断提升。四大功能板块协同发展,解放碑朝天门一体化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历史文化街区整体建设,大石化新区崛起发力,电创园持续调整升级,陆海国际中心等高端载体加快建设,菜园坝等市场群平稳搬迁,重庆来福士等150万平方米载体投用,解放碑获批全国示范步行街,大坪成为百亿级商圈。基础设施加快完善,高铁、轨道、桥梁、隧道等交通项目有序实施,曾家岩大桥等陆续投用,新增停车位逾1.5万个。坚持大城细管、众管、智管,全面推行五长制”“门前三包责任制,常态化开展马路办公,综合实施城市管理七大工程,市容环境干净整洁有序。

。坚持保护用好母城历史文化资源,人文渝中、网红渝中持续升级,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成功创建。文物保护利用扎实推进,完成文物维修工程50余处,保护修缮历史建筑10余处,新建博物馆、陈列馆等8。风貌街区协调打造,山城巷、白象街等5个项目开街运营,戴家巷、三层马路首开区等4个项目接近尾声,十八梯、鲁祖庙等10余个项目加快推进10余个特色老社区全面建成,为城市塑形铸魂、增光添彩。全域旅游强力推动,机场城市候机楼、高铁城市候车厅正式运营,WFC观景台、来福士水晶连廊、李子坝观景平台等建成投用,洪崖洞、长江索道等景区景点提档升级,山水游”“都市游”“文化游持续升温,获评全国十大全域旅游目的地

。坚持筑牢绿色本底,推动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绿色发展形象更加凸显。山水渝中更富神韵,鹅岭等山脊线保护提升,朝天门等滨江片区治理提升启动实施,10条山城步道、10个城市阳台建成投用,两江四岸夜景灯饰璀璨提升。生态渝中更具底气,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河长制”“禁渔令全面落实,蓝天、碧水、净土三大环保战有力推进,无废城市试点、垃圾分类广泛实施,绿化覆盖率保持40%以上,两江渝中段水质稳定保持类以上,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15

天。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主动融入开放大局,改革开放能力水平不断提升。新一轮机构改革顺利完成,放管服改革有效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工程建设领域审批、投融资、国资国企、公务用车、执法体制等改革落地见效。全力投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一区两群协调发展,与成都锦江、青羊等地推进多领域合作,与市发改委、高新区等市级机构进行战略合作,与辖区银行、重点企业等机构开展银政企合作。自贸渝中板块深入建设,累计形成制度创新成果20项,落户重点企业和项目50个,新增企业超过1万家。中新合作持续推进,落地示范合作项目30余个,开展金融服务项目20余个。对外贸易深入拓展,服务贸易总额突破200亿元,世界500强和中国100强企业达150家。对外交流深入发展,完成重要外事接待50批次,举办国际交流活动逾100场次,新增国际友好城市3、领事机构5家、国际组织10个。招商引资深入开展,新引进行业龙头企业、重点项目600余个,落地项目逾1500个、投资金额超3000亿元。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办好民生实事,织牢民生保障网,基层治理体系和能力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社会发展指数和公共服务水平保持全市领先。就业创业更加充分,新增就业22万余人。社会保障扩面提质,新增参保登记累计54万余人次。社会救助体系日益完善,低保、特困、受灾、医疗、教育、住房等各类救助全覆盖保障。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深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全国文明城区、全国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等创建成果持续巩固。社会治理破冰有力,党建+物业管理模式全面推广,三上三清”“三社联动、社区协商工作经验在全国、全市推广。全面推行依法治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满意度保持85%以上,创成全国首批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社会大局安稳有序,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和自然灾害防范应对,持续五年未发生较大及以上安全事故,群众安全感指数保持前列。

上述成绩,是在积极克服外部形势趋紧、宏观经济下行、区域竞争加剧及新冠肺炎疫情、洪灾影响等诸多不利因素下取得的,来之不易、倍加珍惜,但问题不容忽视,渝中发展的困难与矛盾还较突出。发展物理空间受限问题日渐突出。功能增减取舍成本高、难度大,向母城要发展空间、要生产力的方法还不多。产业能级不高、创新能力较弱的问题依然存在。依靠创新驱动求突破、主动创新找出路的思考还不深,发展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线上经济的力度还不大。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还存在较多短板。交通等瓶颈制约仍较突出,老旧小区逾1000万平方米,高层建筑消防隐患整治等任务较重,人居环境改善与群众诉求差距较大老城区现状与窗口区标准还有较大差距。作为中心城区的既有优势逐渐减弱。伴随新一轮开发开放,渝中固有的中心区位、产业先发、配套完善等优势相对周边区快速发展有所弱化,面临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考验更加严峻。人文渝中潜力远未充分释放。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利用还有较大差距,母城资源优势还未有效转化为城市价值、生产力,人文渝中建设任重道远。

当前,全区政治生态持续向好,干部群众精神面貌持续向上,高质量发展动能持续增强,社会和谐稳定局面持续巩固,重庆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开局良好,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总体完成,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八项行动计划三年任务总体完成,渝中发展的基础在夯实、积累在增加,渝中企业的信心在增强、实力在提升,渝中城市的品质在改善、吸引力凝聚力在强化,重庆母城的底蕴在勃发、优势在凸显,为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序号

指标名称

指标

属性

十三五

预期目标

十三五完成情况

一、综合指标

1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不变价)

%

预期性

4左右

4.8

2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

%

预期性

8左右

8.3

3

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速

%

预期性

*持平

-1.6

4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亿元

预期性

*【1100

1095

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

%

预期性

8左右

6.1

二、创新发展

6

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预期性

80

67

7

商品销售总额

亿元

预期性

4000

3091.5

8

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

预期性

15

18.37

9

*研发经费投入强度

%

预期性

1

0.7

10

*文化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预期性

20

10

三、协调发展

11

老旧商业商务楼宇改造数量

预期性

100

100

12

城市建设水平公众满意率

%

预期性

90

90

四、绿色发展

13

绿化覆盖率

%

约束性

40左右

40.3

14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

约束性

300

315

15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约束性

18.5

尚未公布

16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

约束性

15

尚未公布

17

城市管理水平公众满意率

%

预期性

90

90

五、开放发展

18

实际利用内外资总额

亿元

预期性

>【1100

19

#实际利用外资

亿美元

预期性

20

26.1

20

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

亿元

预期性

200

200

21

新增总部(重点)企业数量

预期性

50

50

22

世界500强和中国100强企业(或分支机构)总数

预期性

150

150

23

重点商业商务楼宇企业入驻率

%

预期性

80

83

六、共享发展

24

城镇调查失业率

%

约束性

4.5

4.5以内

25

养老、医疗保险参保率

%

约束性

96

96

26

义务教育办学条件达标率

%

约束性

85

85.4

27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约束性

12.5

12.5

28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约束性

5

2.25

29

人均预期寿命

预期性

81.1

80.8

七、治理能力

30

亿元GDP安全事故死亡率

/亿元

约束性

0.01

0.0052

31

群众安全感指数

%

预期性

90

99.7

32

法治政府建设满意度

%

约束性

85

85以上

备注:1.本表为十三五规划中期评估调整后的指标和目标,删除了服务消费零售总额年均增速和智慧商业商务楼宇建设数量等2个无统计体系、最低生活保障户数减少等1个不符合工作要求的指标,新增文化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等2个市对区考核指标,合并养老保险参保率和医疗保险参保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和细颗粒物(PM2.5)浓度下降等4个共性工作指标,将金融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税收亿元楼宇数量等19个工作性指标纳入工作目标监测、不在主要指标体系中反映;2.指标名称中带*为新增指标,预期目标中带*为调整目标;3.【】为五年累计数;4.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等2个约束性指标由市级在6月左右公布、预计能够完成;5.实际利用内外资总额市取消对区考核未再统计监测;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2016—2019年间平均增速为8%、达到预期目标,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出现骤降,拉低了平均增速,故未完全达到预期目标,但总量仍居全市第一,商贸支柱地位仍未改变;7.商品销售总额2019年原已超过4000亿元、实现预期目标,但近期全市对商品销售总额进行了基数调整,渝中区降为3091.5亿元、位居全市第三,故未能实现预期目标;8.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在2019年原已接近80%、实现预期目标,但2019年第四次经济普查对原有的现代服务业增加值统计口径进行了修正,故未能实现预期目标;9.文化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预期目标为20%,是根据《渝中区推动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18-2020年)》(渝中委办发〔201827号)制定,2019年第四次经济普查对原有的文化旅游统计口径进行了修正,故未能实现预期目标;10.人均预期寿命虽未实现预期目标,但仍高于全市平均水平(78岁)2.8个百分点;11.最终数据以区统计局发布为准。

第二章 发展形势

十四五时期,渝中发展环境和条件都有新的深刻复杂变化,要立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基础,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找准前进方向,把握发展主动权。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渝中面临的外部机遇和挑战均有新的发展变化。从全球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从全国看,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继续发展具有制度优势显著、经济长期向好、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从全市看,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仍与东部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基础设施瓶颈依然明显、城镇规模结构不尽合理、产业能级还不够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偏弱、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仍然较大、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艰巨、民生保障还存在不少短板、社会治理有待加强等问题仍需下大力气解决。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关心、高度重视重庆发展,给予有力指导和重大支持;党中央作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决策,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战略深入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扩大内需战略深入实施,为重庆高质量发展赋予了全新优势、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推进,带来诸多政策利好、投资利好、项目利好,极大提振了市场预期、社会预期;国家为应对疫情冲击、恢复经济发展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和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有助于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更好地为经济赋能、为生活添彩;新一轮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纵深推进,有助于进一步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机制不断健全,有助于充分释放全市高质量发展巨大潜能。

。随着宏观环境深刻变化,渝中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趋势性特征。一是发展动能的调整期。伴随渝中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十四五时期投资需求仍然较强,国内超大规模市场的形成为消费扩容升级带来广阔空间。在此背景下,渝中必须坚持领先一筹、快人一拍的理念,更加注重在创新驱动、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上下功夫,积蓄新的发展动能,形成新的发展优势。二是产业转型的决胜期。伴随重庆深度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全市各区县你追我赶,特别是服务业发展不进则退、慢进亦是退的趋势更加明显。在此环境下,渝中必须坚定现代服务业主攻方向,全力在稳住现代金融、现代商贸发展基本盘上下功夫,着力在培育文化旅游、专业服务、数字经济、大健康等新增长点上做文章,积极布局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努力夯实稳健发展的产业基础。三是城市提升的攻坚期。伴随棚户区改造、人文渝中建设深入实施,十四五时期面临新一轮城市有机更新和城市品质提升的繁重任务。渝中必须在精心推进为数不多的地块开发同时,更加注重存量空间优化、老旧小区改造,以小切口”“小手术推动减量、留白、增绿、提质,塑造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城市新形象,提升本地居民生活宜居性、商务人士办公舒适性、外来游客观光体验性。四是矛盾风险的敏感期。渝中维护区域安全稳定的任务重、压力大,历史遗留问题、社会矛盾还较多,社会治理领域探索创新任务重,教育、体育、养老等公共服务体系还需健全、质量还需提升,职住不平衡、人口密度高且人户分离现象仍较突出。需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解决人口结构不适应经济结构转型和城市功能提升的难题。五是对外开放的突破期。渝中集自贸试验区、中新示范合作、中央商务区等金字招牌于一体,但服务业开放力度还不够,投资与贸易便利化程度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较大。迫切需要以一流营商环境引领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整合开放资源,扩大开放领域,激发开放主体的动力与活力。

。应对宏观环境复杂多变,必须主动置身国际大环境、国内大格局进行思考谋划。一是抢抓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新一轮信息技术广泛而深入渗透到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处于重大突破的历史关口。渝中在区块链、网络安全等领域走在前列,有基础有条件抢占先机、赢得机会。二是抢抓扩大内需战略的市场机遇。随着扩大内需战略深入实施,强大国内市场加快形成,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加快建设,为渝中服务业创造了新的市场机会和发展空间。特别是应对疫情冲击,中央在财税、金融、企业帮扶等方面的政策力度空前,两新一重建设投资力度持续加大,有利于渝中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筑牢未来发展基石。三是抢抓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机遇。西部地区是十四五时期我国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扩大内需战略的重点,有利于重庆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中展现新作为、实现新突破。渝中作为中西部地区唯一直辖市的行政中心,战略地位重要,有利于渝中发挥比较优势,巩固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对外吸引力。四是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机遇。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加快建设、一区两群协调发展,使成渝地区特别是主城都市区的战略地位更加突显、战略空间更大拓展、战略潜能更好释放,将加速人口、资金、产业等要素资源集聚。有利于渝中发挥两江四岸核心区、整体提升区的区位优势,在竞争中谋求共赢、在合作中寻求发展。五是抢抓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时代机遇。随着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陆海新通道等重大战略深入实施,有利于渝中叠加开放优势,努力在主城都市区带头开放、带动开放中担当作为,培育开放新优势,激发改革新动力。

。渝中山水资源独特、历史人文厚重、产业转型先发、城市品质领先、综合配套完善等优势突出,是重庆名气”“人气”“商气之所在。一是渝中在全市的发展地位没有变。十三五时期,全市相继制定实施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建立健全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机制、主城都市区建设行动方案等系列文件,明确了渝中属于两江四岸核心区范围、全域处在中心城区,渝中仍是全市的行政中心、文化中心、金融中心、商贸中心、开放窗口。二是全市对渝中的战略部署要落地。市委、市政府对渝中发展提出了系列工作要求,十四五时期要深入贯彻、落实落地。必须坚持服务重庆、辐射西部、对话全球,综合发挥母城引领、极核带动作用,全域打造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全速实施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战略,全面提升城市经济品质、人文品质、生态品质、生活品质,全力建设现代服务业引领区、历史文化展示区、国际交往窗口区、美好城市示范区,努力在发挥三个作用中展现新作为、实现新突破。三是渝中在全市的发展优势需巩固。渝中是市委市政府所在地,经济密度强、人口密度大、城市首位度高,是重庆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功能集中地和形象代言人,必须巩固中心区位优势。渝中是全市服务业发展的先行区、大区和强区,历来是重庆服务集聚水平高、辐射能力强的服务高地,必须巩固产业先发优势。渝中山水自然禀赋独特、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素有山城”“江城的美誉,是重庆不可复制的城市名片,必须巩固山水人文优势。渝中百年开埠,领开放之先、得开放之利,区内外事机构最汇集、外资企业最聚集、外经活动最频繁,是重庆国际化水平强、涉外资源多、开放程度高的对外窗口,必须巩固开放平台优势。渝中作为重庆城市的发祥地,交通路网密度高,市政设施配套齐,酒店、会展、金融、商贸、餐饮、娱乐等商务设施全,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强,必须巩固综合配套优势。

谋划我区十四五发展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要深刻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情,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确保渝中各项事业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正确方向和市委市政府指示的努力方向继续前进。


第二篇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要着眼长远,把握大势,在战略上布好局,在关键处落好子,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第三章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切实担当新发展使命,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提升经济品质、人文品质、生态品质、生活品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开好局、起好步。

第四章 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区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积极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扩大开放,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加大对内对外开放力度,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更加注重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有机统一。

第五章 发展目标

对标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重要指示要求,对照市委、市政府各项工作部署,充分考虑我区当前发展阶段性特征和未来发展支撑条件,提出十四五主要目标、工作目标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第一节 主要目标

十四五时期,锚定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以建成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范例为统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实现新的更大发展,产业实力壮大、城市有机更新、人文渝中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基本建成重庆现代服务业引领区、历史文化展示区、国际交往窗口区、美好城市示范区。

——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经济增长速度力争与全市发展水平同步,经济总量保持全市领先。聚焦发展现代金融等六大产业,高标准建设解放碑中央商务区等十大产业集聚区,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数字经济发展走在全市前列,总部经济集聚度进一步提升,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核心区、西部金融中心主承载区、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迈出坚实步伐,重庆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高品质生活取得新进步。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速度适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更加优质均衡,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现代城区基本建成,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分。

——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改革开放新高地建设深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走深走实,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营商环境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自贸试验区、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综合效应充分释放,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开放平台能级大幅提升、集聚能力明显增强,开放水平和能力保持西部领先。

——品质城市展现新形象。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持续实施深耕精耕渝中行动,大力推进疏解、转型、升级、创新,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两江滨江岸线整治提升基本完成,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城市有机更新深入推进,城市管理更加精细精致,宜居宜业宜游水平大幅提升,国际化山水都市风貌充分彰显。

——社会文明达到新水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母城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进一步加强,文旅融合发展深入推进,人文渝中魅力充分展示,全国文明城区建设成果持续巩固,整体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基层治理实现新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精细化治理能力显著增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对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能力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社会更加和谐安定。

专栏2 “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表

指标

类别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指标

属性

2020

完成情况

2025

预期目标

推动

高质量发展

1

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速

%

预期性

3.6

6

2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万元

预期性

20.4

30

3

全员劳动生产率

万元/

预期性

(全市

1

(保持全市前列)

4

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

%

预期性

5

10

5

研发经费投入强度

%

预期性

0.7

1.2

6

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

预期性

18.37

20

7

科技进步贡献率

%

预期性

63以上

8

文化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预期性

10

15

创造高品质生活

9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

%

预期性

6.3

6

10

城镇调查失业率

%

预期性

4.5

<5

11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约束性

12.5

13

12

人均预期寿命

预期性

80.8

81.3

13

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

预期性

4.5

14

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

预期性

3.6

深化

改革开放

15

进出口总额

亿元

预期性

105

100

16

实际利用外资(累计)

亿美元

预期性

26.1

25

提升

城市品质

17

单位GDP能耗降低(累计)

%

约束性

15

市计划

18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累计)

%

约束性

18.5

市计划

19

地表水达到或好于类比例

%

约束性

100

100

20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

约束性

315

315

21

绿化覆盖率

%

约束性

40.3

40

实现

安全发展

22

亿元GDP安全事故死亡率

/亿元

约束性

0.0052

0.01

备注:全员劳动生产率=GDP/全社会平均就业人数,由市统计局统一核算反馈区县排名考核。而全社会平均就业人数由市调查总队劳动力调查队从常住人口抽样得来、动态变化较大,故未确定具体指标。

第二节 工作目标

十四五时期,要围绕提升国家中心城市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要求,加速集聚现代服务、文化展示、国际交往、城市会客等高端功能,加快建成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现代城区,争创新时代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范例的典范。

——现代服务业引领区。坚定现代服务业发展方向,持续壮大发展现代金融、现代商贸、文化旅游、专业服务、数字经济、大健康六大产业,以渝中服务彰显成渝服务能级、引领西部地区服务业现代化进程。十四五时期,建成西部金融中心、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数字产业新高地的主承载区,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长6%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70%以上,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1.2%,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0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3%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7%左右,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累计1000亿元,建成重庆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展望2035,建成成渝共建现代服务业高地的核心引领区,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75%以上

——历史文化展示区。坚持高标准打造人文渝中,用好巴渝文化、革命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文化名区、文化大区、文化强区,充分彰显老重庆韵味和新重庆品味。十四五时期,两江四岸整体提升基本实现,渝中母城历史文化街区群全面建成,红色三岩保护利用高水平完成,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深入创建,国家级、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新增5个以上,国家4A级以上景区达15个以上。展望2035年,建成成渝共建世界重要文化旅游目的地的承载展示区,文化旅游增加值实现倍增。

——国际交往窗口区。坚持高层次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陆海新通道、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战略,强化自贸区、中新合作引领作用,用好涉外资源汇聚优势,以高水平的产业国际化、功能国际化、城市国际化,引领带动对外开放、国际交往中心的打造。十四五时期,全面建成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窗口区,成为重庆国际交流、经贸合作、外事活动的重要窗口,进出口总额累计超过500亿元,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突破30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累计25亿美元左右,中新合作引培项目100个左右,自贸试验区新增注册企业1万家左右。展望2035年,建成成渝共建国际门户枢纽、改革开放新高地的集核窗口,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突破500亿元

——美好城市示范区。坚持高品质深耕精耕渝中,精心策划实施重大工程,全力推进城市有机更新、社会治理现代化、民生改善升级,营造更加宜居宜业宜游的人居环境。十四五时期,老旧小区改造基本完成,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巩固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满意度全市领先,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5%,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达13年,人均预期寿命达81.3岁,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4.5个、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达3.6人,单位GDP能耗降低、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地表水达到或好于类比例达市级要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保持315天以上,绿化覆盖率保持40%以上,亿元GDP安全事故死亡率控制在0.01/亿元以内,法治政府建设满意度达90%,群众安全感指数保持95%以上。展望2035年,人民生活更加美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满意度西部领先。

第三节 远景目标

按照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的两步走战略安排,到二〇三五年,我区将与全国、全市一道,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展望二〇三五年,我区产业实力壮大、城市有机更新、人文渝中建设阶段性任务全面完成,将在西部高水平建成现代服务业引领区、历史文化展示区、国际交往窗口区、美好城市示范区。综合经济实力、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经济总量和居民人均收入迈上新的台阶,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核心区、西部金融中心主承载区和重庆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目标全面实现;各方面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和平安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取得重大突破,开放程度和国际化水平在中西部领先;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更加繁荣发展,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母城文化魅力充分彰显,人文渝中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建设成效明显;城市品质走在西部前列,塑造现代化国际都市对外形象展示窗口,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现代城区全面建成;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高品质生活充分彰显。

到那时,渝中将成为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范例的典范,一座城市魅力独特的山城江城、一个城市功能完善的现代化国际化城区将在长江上游崛起


第三篇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厚植渝中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落实科技自立自强要求,主动服务重庆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深入推进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集聚创新要素,优化创新生态,提升创新水平,使创新驱动成为渝中发展新引擎。

第六章 全力推进科技创新

围绕重庆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总体大局,努力在科技创新中弥补短板、有效作为,主动对接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着力建平台、聚资源、强机制、优环境,争取一城多园在渝中布局发展,形成服务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特色阵地和重要载体,增强科技创新在渝中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

第一节 推进创新生态圈建设

坚持市区共建、龙头带动、优化生态、拓展应用,大力发展区块链创新产业及相关技术研发应用,扩展总部城数字经济产业园,聚焦区块链、工业互联网、网络安全、信息技术等领域,形成特色鲜明、生态优良的市级科技创新平台。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涉密专用信息设备研发与应用发展,尽快形成信息安全相关产业集群,打造国家信创产业基地。加快环重医创新生态圈建设,加强与重庆医科大学及其附属医院、陆军特色医学中心合作,加快推动产业载体置换改造和开发,积极争取国家重大医学项目、实验室、科研机构和创新企业入驻,打造西部医学创新中心。鼓励区域企业通过自建、联建或与高校院所共建各类研发机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成果转化试验示范及中试基地等创新平台,建设一批独立法人的产业技术研究院或创新中心。大力实施引进科技创新资源行动计划,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世界500强企业和中国100强企业等来区设立新型研发机构,助力产业创新。到2025年,形成科技创新共享平台10个以上,建成市级及以上各类科技研发平台50个以上。

第二节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围绕全市创建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鼓励渝中本地企业、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用合作,支持一批科技产业项目,推动新技术的场景化应用,努力将渝中打造成为科技成果最先商业应用的试验场。丰富专业服务门类,积极发展一批科技成果交易撮合机构,着力培育引进一批技术经理人,打造一批服务全市、辐射西部的金融服务、法律服务、财务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和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平台。多渠道设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支持资金,支持完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共享、科技企业融资服务共用。聚焦重点产业领域和关键应用技术,支持开展联合研究、成果对接和技术转移,搭建成果应用平台,实现创新资源共享共用和综合集成。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落实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等改革试点,完善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制度。落实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交易、保护制度规则,认真执行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争取设立知识产权法庭,探索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第七章 大力服务企业创新

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培育强化科技力量,围绕区域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优化区域产业链,优化存量、做大增量、提升质量,着力增强各类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

第一节 支持企业创新

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大力实施科技企业成长计划,加快集聚以高新技术和高成长性企业为重点的科技型企业,提高科技型企业在各类企业中的比重。大力实施企业研发应用推广计划,支持在区有条件的金融机构、商贸企业、软件信息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提高研发经费投入,面向市场面向应用,推动技术改造升级。大力实施总部企业创新驱动转型升级计划,鼓励总部企业在区内组建或升级面向行业共性基础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开发的研究院,支持创新型领军企业联合上下游组建创新联合体。大力实施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计划,支持企业面向细分领域开展多种形式的科研攻关和成果转化,成为技术创新重要发源地。发挥企业和企业家创新主体作用,促进各类要素向企业集聚,激活各类企业创新动力,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到2025年,新增高成长性企业100家。

第二节 培育创新企业

加快培育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引领支撑行业发展、有较强竞争力的创新龙头企业,在软件信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数字创意等方面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建设高水平创业孵化平台、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和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形成专业机构+风险投资综合孵化模式,结对开展科技企业孵化。强化政策、环境、人才支撑,提档升级上清寺科创产业园、大溪沟文创产业园,形成一流的创新企业孵化器、加速器。积极引进知名创投机构设立投资机构,引导银行、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私募股权、保险、知识产权运营公司等金融资源聚焦科技创新,加快形成覆盖种子期投资、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并购基金的投资基金体系。围绕重点产业发展、重点平台打造,瞄准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大力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和细分领域隐形冠军,提升创新主体的创新力和竞争力。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推动种子企业”“骨干企业”“领军企业分类培育、梯队发展。到2025年,新增市级以上创新平台或新型研发机构50家以上、科技型企业500家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0家以上。

第八章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牢固树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良好环境。

第一节 强化人才集聚培育

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引进和培养创新型、应用性、技能型人才。推动人才与项目深度融合相互匹配,用项目引进人才,用人才吸引项目,对接争取高层次人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海外人才等国家和地方重大人才计划的支持,落实塔尖”“塔基人才政策,面向全球、全国加快引进领军人才及团队,加快集聚高精尖缺人才。实施产业人才攻坚专项行动,聚焦重点产业发展,围绕产业聚人才、人才兴产业,支持不同领域引进专业团队和专业人才、以人才力量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提高人才队伍与产业发展融合度匹配度,特别是以数字经济、战略性新兴服务业发展为重点,推出一个重点产业集群、龙头企业一人才政策,支持各类创业者、技术移民、企业家等来渝中创新创业。围绕渝中基础教育、医疗卫生优质发展,鼓励支持跨区域引进国内外名校毕业生、国内顶尖人才来区落户发展。鼓励大众参与开放式创新、平台创新、跨界创新,支持科研人员积极投身科技创业,到科技创新型企业兼职兼薪。支持年轻创业者、企业高管、连续创业者、科技人员创业者、留学归国创业者等创新创业队伍发展壮大,推动更多群体投身创新创业。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做实中小企业示范服务平台,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体系,鼓励区内企业与高校强化校企合作、定向培养,培养重点产业管理、技术等紧缺人才,集聚中小微企业各类人才。到2025年,区域人才总量突破30万人。

第二节 优化人才生态体系

积极推进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建立基础研究人才培养长期稳定支持机制,完善科技、创新奖励制度,加大优秀人才奖励力度。优化人才服务保障,深入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健全激励各类人才在渝中创新创业的政策举措,支持建设集聚国内外优秀人才的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园区、平台、基地。大力实施渝中英才计划,构建更加完备的人才政策体系,吸引更多优质人才在渝中落户居住、创新创业。


第九章 营造良好创新环境

对接实施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持续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创新生态,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促进科学技术普及,塑造良好创新文化,整体拓展区域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

第一节 完善科技创新政策

加快科技管理职能转变,健全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实行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推动项目、基金、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落实科研经费管理改革,实行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扩大各类创新主体的科研自主权。实施企业研发准备金奖励政策,提高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奖补力度,引导和鼓励创新资源向创新主体集聚。支持推进企业研发机构法人化改革,分层次、分行业、分区域建立常态化的企业技术创新沟通交流机制,鼓励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促进科技研发直接服务于企业创新、科研成果直接在企业转化。建立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多元投入机制,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资本加大对科技创新创业的投入。落实支持重大科技专项、创新主体培育、技术创新市场培育、科技投融资等科技创新政策,增强产业基金、财政资金激励创新的引导作用,加大对创新主体招商引资的奖补力度,打造国家级创业孵化平台5个以上、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基地20家以上

第二节 促进科学技术普及

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创新引领、共享发展,创新科普工作体制机制,完善科普基础设施,科普传播能力西部领先。深入实施科普行动,精心策划推进科普惠民、科学素质提升、科普设施优化、科普产业培育等科普工程,健全互联网+科普等科技传播体系,促进科普基地、科普产品、科普影视、科普图书等科普资源面向全社会开放共享,提升科技教育培训、科普资源开发共建共享、科技传播能力等基础服务能力。深入开展各类科普活动,构建针对不同人群的立体科技宣传体系,开展科技活动周、科普讲解大赛等科技科普主题宣传和科普政策宣传。加强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理念的推广和普及,着力提升科普产品和科普服务的精准、有效供给能力,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科普品牌活动5个以上

第三节 塑造良好创新文化

积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制度环境,吸引和支持国内外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专业论坛在区举办或永久落地。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科学家精神和工匠精神,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人人崇尚创新、人人希望创新、人人皆可创新的浓厚氛围,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保护产权、包容多元的社会共同理念和价值导向。全方位多角度宣传创新人物和创业典型,塑造区域杰出创新人才,评选年度十大创新企业、十大创业典型、十大创新人才。

专栏3 创新驱动重大工程和项目

创新企业孵化工程:建立各行业定向培育机制,加大行政引导、财政扶持等政策力度,每年支持一批具备条件的企业认定为新型研发机构、科技型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创新平台打造工程:依托辖区龙头企业、重点实验室、企事业科研单位等机构,面向全市创新链布局,联动产业链、价值链上下游企业或机构,精准培育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性科创平台、共享平台、研发平台。

创新人才培育工程:深化渝中英才等人才引进、培育专项行动,加大定向培育、定向引进力度,每年支持各行业重点企业实施人才引育计划,打造中西部人才高地。

创新人才评选工程:组织开展创客大赛”“科技评比等激励创新活动,精心举办年度渝中创新论坛,评比命名、授牌、表彰年度杰出创新企业、创新案例、创新人才。



第四篇 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和一体化发展理念 努力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一区两群协调发展中展现新作为

强化中心城区担当,发挥优势、找准定位、主动作为,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齐心协力办好合作的事,努力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一区两群协调发展中走在前列、作出表率。

第十章 全力投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实施意见,加强与四川地区尤其是成都各区的深度合作,推进重点任务落实落地,全力助推成渝地区形成更有实力、更有特色的双城经济圈。

第一节 落实重点任务

深入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工作部署,加快落地基础设施体系完善等8类、100项重点任务,在构建双城经济圈发展新格局中抢占先机、赢得突破。整合优势资源,依托龙头企业,探索在一带一路沿线交通枢纽和节点共建产业园区、物流中心、保税仓库等合作平台,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跨国产业开放合作品牌。联动川渝有关市区县,探索打破户籍、身份、人事关系等限制,实现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继续教育证书、外国人工作证等互认互准制度。探索培育统一的产权交易平台,实现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等在成渝两地相互交易。探索建立技术创新成果市场交易平台,实现高技术企业与成果资质互认。

第二节 深化区域合作

主动深化与成都锦江、青羊等友好区协同发展,充分发挥两地比较优势,坚持强强联手、优势互补,打造渝中青羊”“渝中锦江等合作示范项目,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示范区。联动成渝高铁沿线市区县,依托便捷的交通网络和互补的产业要素优势,紧扣共同融入打造全国重要现代服务业高地,聚焦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数字出口服务基地、西部金融中心等产业发展协同协作领域,在产业对接、政策互动和金融、消费、文旅、科创、招商、信息等领域强化合作,形成示范项目20个以上。加强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领域协同发展,共同打造公共服务优质、宜居宜业宜游的高品质生活圈。深入对接共建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深化与沿线国家、地区的合作共赢,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的重要对外开放基地,策划实施海外合作项目10个以上。落实构建区域统一市场各项政策,争取在规划统筹、政策协调、共建共享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


第三节 打造试点示范

探索成渝地区金融服务一体化和同城化试点,建立跨区域联合授信机制。推动成渝地区强化标准化组织共建、标准化试点工作,在基本公共服务、信用体系建设等领域先行试点突破。开展成渝地区无线频谱资源共享试点,一体化构建高速共享信息网络。开展国内产品质量监督和出口商品质量监管的信息共享试点,率先建设跨境电子商务质量安全风险监测中心。探索建立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市场主体信息共享与互认机制,推动诚信记录共享共用,协同建立守信联合激励与失信联合惩戒制度。探索建立市场准入异地同标机制,推进同一事项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

专栏4 投入成渝地区双城圈建设重大工程和项目

国际合作平台:支持辖区龙头机构联动成渝两地优势企业,探索建立技术创新成果市场交易平台,携手走出去共建一批产业园区、物流中心、保税仓库等平台。

合作示范项目:共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数字出口服务基地、西部金融中心、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等产业发展协同协作领域,加强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服务领域协同发展,每年各领域实施3—5个实质性合作事项和项目。

试点突破项目:探索成渝地区金融服务一体化和同城化试点;推动成渝地区强化标准化组织共建、标准化试点工作;开展成渝地区无线频谱资源共享试点;开展国内产品质量监督和出口商品质量监管的信息共享试点;探索建立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市场主体信息共享与互认机制;探索建立市场准入异地同标机制。


第十一章 全力投入一区两群协调发展

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加快一区两群协调发展的工作部署,按照中心城区建设要求,立足强核提能级,围绕精耕深耕四大空间板块,做大做强重点产业集聚区,推动渝中全域形象提升、价值升级,全面增强核心功能、带动能力,在提升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中担负起发展重任。

第一节 担当作为率先示范

面向新发展阶段,着眼现代化建设,努力在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中先行先试,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一区两群协调发展中担当作为,以建成新时代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范例为统领,加快集聚国际交往、科技创新、现代服务等高端功能,建设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现代城市,增强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区的影响力和区域带动力,构筑主城都市区高质量发展核心引擎。巩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成果,加快提升产业能级、创新能级、开放能级、服务能级,完善经济功能,承接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西部金融中心、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等核心功能。实施重大示范工程,推进两江四岸核心区项目建设,高水平打造长嘉汇大景区,推进全域城市有机更新,推动产城景融合,重塑国际化山水都市风貌,引领带动中部历史母城发展。按照全市部署,积极落实推动瘦身健体,适当疏解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基地等功能和设施,支持医疗和教育等公共服务资源向外拓展空间、扩大服务能力。深入实施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联动发展、创新协同发展、区域协同开放发展、区域发展保障等机制,全面落实一区两群对口协同发展任务,联动巫溪县做好文化、旅游、商贸流通等领域的协同工作,助力两地协同发展。

第二节 最美两江滨江岸线

深入落实两江四岸整体提升要求,对标世界一流滨水空间打造,高标准、高品质推动两江滨江岸线建设,还江于民、还景于民,精心打造长嘉汇大景区新名片、重庆世界窗的新荣光。重塑山水之门、人文之门、开放之门,全速完成朝天门片区治理提升,激活零公里地标、老码头、老城墙、索道、缆车等历史遗存和历史场景,带动解放碑朝天门片区在一体化融合发展中实现新一轮颜值蝶变、价值裂变。突出品质、人本、生态优先,全面完成黄沙溪、珊瑚公园、李子坝片区等综合提升工程,系统增加开敞空间、公共平台、滨水景观、游憩设施,成为外地游客的打卡地、本地居民的休闲地。突出产城景人全天候自然和谐,全线完成重庆长滨、重庆嘉滨建设,实现滨江岸线整体提升、景观一体升级、业态有机植入、功能价值再造,成就滨江起风景的渝中名品、国际名片。


第三节 解放碑中央商务区

聚焦打造一核多道一园,围绕建设解放碑中央商务区、朝天门中新合作示范产业园,实施十大工程,持续扮靓重庆客厅颜值、彰显国际都市品质,着力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核心区和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核心区,强化历史文化中心和国际金融、商业商务、国际交往功能。到2025年,改造、盘活老旧楼宇30栋以上,新建、盘活、释放发展载体200万平方米以上,打造特色产业园15个以上,新增市场主体1万户以上,培育税收亿元楼宇30栋以上。一核,十字金街,巩固全国示范步行街改造成果,高水平举办解放碑论坛,依托环球金融中心等高端载体,强化高端金融、商贸、商务功能,打造尊显地位、彰显价值的中央商务区极核。多道,绿色金融大道,连通民族路小什字新华路陕西路,提升沿线景观、业态、功能、楼宇,集聚金融机构、汇聚金融要素、齐聚金融人才,建成重庆金融街,推动解放碑朝天门一体化发展;艺术大道,依托国泰剧院、戴家巷、魁星楼区域文艺资源,培育文创、演出、培训、交易等演艺经济全产业链,打造重庆文艺新高地;娱乐大道,依托八一路、较场口、石灰市、鲁祖庙沿线物业,集聚体现新奇、时尚、潮流、前沿的消费业态,重塑重庆潮流地标。一园,繁荣商务经济,建成中新金融服务业产业园等特色园区,形成500亿级商务区;做优商业经济,完成朝天门市场业态调整100万平方米,培育渝派服饰等品牌30个以上,巩固壮大千亿级市场群;发展旅游经济,新增景区景点3个以上,重塑朝天门地标旅游辉煌。

第四节 历史文化街区

聚焦打造一带一岸一园一城,重点建设下半城历史文化风貌带、菜园坝滨江城,传承城市记忆、展现城市未来、演绎城市传奇。到2025年,新建、盘活、释放发展载体100万平方米以上,建设景区景点10个以上,新增市场主体1万户以上,培育税收亿元楼宇5栋以上。一带,贯通东水驿湖广会馆老鼓楼衙署白象街十八梯山城巷,有机植入历史保护、风貌展示、人文体验、休闲观光等功能,做靓母城名片。一岸,整治朝天门东水门储奇门菜园坝黄沙溪长滨路岸线,依托菜储段改造、长滨路下穿、黄沙溪片区提升等重大工程,协调优化交通组织、美化建筑立面、亮化岸线景观、彩化步道绿植,适度植入滨水近水亲水等功能,做靓长滨名片。一园,串联枇杷山印制一厂燕子岩飞机码头山城巷领事巷通远门等区域,协调推进风貌区、老街区建设,精心打造影视创作、拍摄、发行等全产业链基地,做靓影视名片。一城,按照站城一体化、产城融合化,整体推动菜园坝滨江城开发建设,加快推进重庆站综合交通枢纽及片区整体更新,完成棚户区征收、市场搬迁、消落带整治,配合完成重庆站枢纽、老成渝铁路改造、成渝客专、渝湘高铁等项目建设,协同保障轨道18号线延伸段、2627号线及兜子背立交等项目建设,推动菜园坝片区整体改造、形象塑造、功能再造。

第五节 大石化新区

聚焦打造一区一园两圈,重点建设化龙桥国际商务区、总部城数字经济(区块链)产业园、大坪商圈、环重医创新生态圈,汇聚高端要素、释放发展势能。到2025年,新建、盘活、释放发展载体200万平方米以上,打造特色产业园30个以上,新增市场主体2万户以上,培育税收亿元楼宇15栋以上。一区,全面完成化龙桥国际商务区开发建设,竣工陆海国际中心,建成国际贸易服务中心、一带一路产业孵化园等特色楼宇,新增商业商务载体50万平方米,集聚国际知名专业服务机构、新兴金融机构、跨境贸易企业100家以上,新建品牌商务酒店5家以上,引入商务餐饮、社区商业100个以上,楼宇入驻率达90%以上,建成500亿级商务区。一园,加快总部城数字经济产业园周边地块开发利用、存量载体盘活,争取国家和市级研究院所、实验室布局,推动龙头企业搭建区块链底层技术、应用场景、成果转化等公共服务平台,高标准办好数字经济峰会,新增载体50万平方米,打造区块链、工业互联网、信创等特色楼宇(园区)10栋以上,培育独角兽企业3家以上、亿元级企业100家以上,加快建成千亿级数字经济区。两圈,以时代天街为核心的大坪商圈,围绕潮流消费、家庭消费等主题,完成龙湖时代天街E馆、八县办地块开发,推动与大坪英利连通发展,整体丰富龙湖时代天街、大坪英利及周边临街业态,新增15万平方米商业商务载体,商圈销售额突破500亿元,打造潮流消费引领地;环重医创新生态圈,组建环重医创新科技公司,一体化构建一中心、一集群、一链条、一基金,推进资源整合、资产盘活、资本运作,优化国际医学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支持重医及附属医院升级,激活医支路肖家湾鹅岭两路口等区域的医学医疗资源,完善医学教研、成果转化、企业孵化、龙头培育等功能,建设重医科技园等特色产业园5个以上,拓展健康产业发展载体100万平方米,落地国际化专科医院、全国性医疗机构区域总部10个以上,落户医疗医美、健康管理、健康咨询等市场主体1000户以上,产业规模达500亿级,打造西部医学创新高地。

第六节 电子商务和创意产业园区

聚焦打造两园,重点建设大溪沟文创产业园、上清寺科创产业园,提质打造众创基地、双创高地。到2025年,改造、盘活老旧楼宇20栋以上,新建、盘活、释放发展载体50万平方米以上,新增市场主体0.5万户以上,培育税收亿元楼宇10栋以上。大溪沟文创产业园,加快文化+设计”“科技+教育产业集聚发展,集聚建筑设计、研发设计、文创设计、电子商务等市场主体,打造众创空间、特色园区10个以上,形成200亿级文创园。上清寺科创产业园,完善创业孵化器+小企业创新创业基地+楼宇产业园梯级孵化体系,加速互联网+文创产业集聚发展,集聚信息技术、电子商务、大数据、智能硬件等市场主体,打造众创空间、特色园区10个以上,建成200亿级科创园。

专栏5 发展平台重大工程和项目

解放碑中央商务区:完成重庆塔、时尚文化城、恒大解放碑中心等载体建设;改造国贸中心、帝都大厦等老旧楼宇;盘活地王广场、世贸大厦等空置楼宇;加快泛华大厦、鸿德181等四久工程处置;完成民生路、中华路、新华路等解放碑商圈及周边环境综合整治;一体推进解放碑朝天门打造绿色金融大道;整体推动戴家巷、魁星楼等区域打造重庆文艺新高地,建设中央艺术区;协调推进鲁祖庙、30度街吧、较场口娱乐区等区域重塑重庆潮流地标;竣工解放碑地下环道等。

朝天门中新合作示范产业园:竣工重庆来福士、光控朝天门中心;推进朝天门市场业态调整;完成朝天门片区综合治理提升;建成金融博物馆等。

下半城历史文化风貌带:完成十八梯传统风貌区、湖广会馆历史文化街区、白象街传统风貌区、山城巷传统风貌区、老鼓楼衙署遗址公园、印制一厂文创产业园、枇杷山老街区、燕子岩飞机码头老街区建设;完成法国领事馆等保护修缮利用;盘活低效楼宇、空置楼宇;推进重庆长滨治理提升PPP项目;完成解放东西路等片区综合整治;竣工十八梯基础设施、解放东西路改造、上下半城步行通廊等配套项目;提升与解放碑、朝天门、较场口的有机联系、联动发展。

化龙桥国际商务区:竣工陆海国际中心项目,打造重庆智慧外包服务基地,发展新型金融、国际贸易、专业服务,推进国际化社区试点建设项目,全方位提升区域国际化水平。

总部城数字经济(区块链)产业园:加快渝州路、卡福厂等地块开发,完成载造大厦等载体建设,完成总部城A区和区块链创新基地三期打造,引入工业互联网、区块链等数字经济龙头企业10家、高成长性企业30家。

大坪商圈:竣工龙湖时代天街E馆;启动八县办、七牌坊地块建设;完成石油南路建设等。

环重医创新生态圈:启动重庆市健康医疗大数据综合治理平台、西南干细胞产业基地建设,推动重庆医科大学科技园、医学科创产业园等园区建设,依托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医疗金融服务中心、西部临床试验医院及转化平台、渝中区卫生监督在线监测与信息共享平台、环重医生态圈医学转化公共服务平台打造环重医生态圈。

菜园坝滨江城:加快菜园坝地块开发;协助重庆站建设,升级菜园坝旅游集散中心,建设菜园坝火车站游客服务点,打造成集休闲、娱乐、消费、旅游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

大溪沟文创产业园:完成中冶赛迪创意大厦、万科翡翠都会等项目建设;盘活科协大厦、名流公馆、创意大厦、龙泉花园等空置楼宇;改造提升盛迪亚大厦、广场大厦等老旧楼宇。

上清寺科创产业园:完成重庆中心等载体建设;推动太平洋广场、交行大厦等老旧楼宇整体改造和业态调整;推进重庆村1号商务大厦、中邮大厦等特色园区建设。


第五篇 优化提升产业能级 壮大综合经济实力

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服务于全市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和国家级现代服务业经济中心,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全力提升现代金融、现代商贸、文化旅游、专业服务、数字经济、大健康六大产业能级,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第十二章 现代金融

围绕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坚定不移推进现代金融业发展,牢固树立金融首位意识,推动区域金融机构高质量集聚、高水平开放、高效能创新,打造全市领跑、西部领先的金融中心主承载区。到2025年,增加值占全区比重25%以上。

第一节 提升金融发展能级

提升集聚金融要素、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拓展金融发展空间,着力稳固传统金融,壮大新兴金融,金融增加值、金融资产规模占全市比重稳定在15%20%以上。稳固存量金融,支持银行、证券、保险等传统金融业转型升级,银行存贷款余额、保费收入、代理证券交易额占全市比重分别保持在15%25%20%以上。引入增量机构,重点引进内外资金融机构全国性法人总部、区域性总部、功能性总部、结算中心、业务管理中心和分支机构,支持申请各类金融牌照,市级以上金融机构总量超过200家。扩大载体供给,在重点区域采取收购、新建、整租、改建等市场化方式,提供金融机构落地入驻载体100万平方米、预留储备200万平方米

第二节 强化金融机构集聚

突出重点区域,加快解放碑、朝天门、化龙桥等金融承载区建设,在现有基础上顺势引导、错位发展,提升金融集聚能级,集聚各类金融机构300家以上。在解放碑朝天门金融总部集聚区,聚焦五一路重庆金融街,重点发展银行、保险、证券、要素市场,支持股权交易大厦建设,筹建重庆基金行业服务基地,吸引全国性法人金融总部、区域性金融总部落户。在解放碑朝天门外资金融集聚区,加快共建中新合作金融服务业产业园,吸引外资金融、离岸金融、金融科技、金融结算等外资金融机构落户。在化龙桥新型金融集聚区,支持企业天地既有楼宇和陆海国际中心完善配套,加快汇聚金融租赁、消费金融、汽车金融、互联网保险、银行理财、货币经纪、信用增进、商业保理等新兴金融机构。在下半城金融历史风貌文化展示区,激活打铜街、白象街金融历史文化,精心修缮原中央银行、交通银行、美丰银行、聚兴诚银行、川康平民银行等旧址遗迹,建设金融博物馆2个以上。


第三节 支持各类金融创新

抓住重庆建设国家金融科技认证中心和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契机,加速金融科技企业集聚,服务实体经济需要,满足区域发展需求。鼓励金融科技创新,增强产业引导基金促进金融创新功能,支持金融机构建设5G银行、智慧银行、文旅银行等旗舰网点和展示平台20个以上。支持金融产品创新,助推金融产品工具和服务模式多元化,畅通金融市场融资渠道,丰富地方投融资产品,引导金融机构开发、运用、推广金融创新产品。引导金融服务创新,持续承办科技金融峰会,搭建金融服务平台,鼓励设立科技支行、科技保险等新型机构,支持开展投贷联动、股债联动、投保联动等业务,强化普惠金融服务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增速保持增长。

第四节 鼓励发展绿色金融

借力重庆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依托解放碑、朝天门等重点区域,全力争创国家级绿色金融核心区。建设绿色金融载体,加快建设解放碑朝天门绿色金融大道,争取绿色金融改革、金融支持绿色交通和绿色建筑等政策先行先试,支持设立绿色金融业务总部、专营分支机构及专业服务机构。开发绿色金融产品,对接长江绿融通平台,支持新设各类绿色发展基金,规范发展绿色项目融资,促进绿色项目降低成本,积极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加强政银企合作,探索发行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债券等绿色金融融资工具,绿色贷款余额、债券发行量保持全市前列。增强绿色金融合力,加强与监管机构合作,推动设立重庆绿色金融发展研究中心,争取举办绿色金融年会,提升绿色金融知名度和影响力。

第五节 支持新兴金融发展

抢抓金融开放发展机遇,瞄准新兴金融重点领域率先布局,加速集聚新兴金融机构。支持新兴金融业态发展,重点推动消费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贸易金融、金融租赁、金融结算、互联网金融、股权投资、资产管理等业态发展。优化新型金融机构配套政策,强化财税扶持、基金引导、物业服务、医疗保障、设施提档、人才激励等配套,鼓励设立新兴金融机构。探索新兴金融领域开放,综合发挥自贸试验区、中新合作先行先试作用,发展跨境金融结算、发行境外债券、离岸人民币结算、外汇资金集中收付,推动面向东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合作,支持开展资本市场互联互通,参与跨境金融区块链服务平台试点,支持区域性股权市场制度和业务创新试点,开展本外币合一银行结算账户、境内投资企业(QDIE)和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等试点,提升金融国际化水平。


第六节 鼓励支持企业上市

健全完善企业上市、资产证券化工作机制,挖掘培育一批潜力企业。强化奖励扶持,建立企业上市绿色通道,落实财政奖励支持政策,完善涵盖金融、税务、法律等领域的服务体系,助推企业上市。强化梯次培育,充实上市企业培育储备库,系统梳理各行业龙头企业、潜力企业、高技术企业,新增储备50家以上。强化金融支持,搭建金融机构与上市储备企业对接平台,支持创新开展股权质押、知识产权质押等信贷服务,鼓励发行公司债、企业债。

专栏6 西部金融中心主承载区重大工程和项目

金融载体供给:在解放碑、朝天门、下半城、化龙桥、高九路等区域,综合采取整租、收购、新建、改建等市场化手段,建立落实金融载体储备、调配常态化机制,尽最大努力满足金融机构落地需要。

解放碑朝天门金融总部集聚区:完成五一路重庆金融街、重庆基金行业服务基地等项目建设,打造全国金融法人总部、区域性金融总部的集聚区。

解放碑朝天门外资金融集聚区:完成中新合作金融服务业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打造外资金融、离岸金融等机构的集聚区。

化龙桥新型金融集聚区:打造金融租赁、消费金融、汽车金融、互联网保险、商业养老保险、金融科技、大数据金融、商业保理等新兴金融机构的集聚区。

下半城金融历史风貌文化展示区:完成重庆金融博物馆、中国银行行史博物馆等项目建设,打造展陈传统金融历史、展示现代金融机构形象的集聚区。

金融创新实验:新设一批5G银行、智慧银行、文旅银行等旗舰网点和展示平台,高水准举办科技金融峰会。

绿色金融示范:争取绿色金融改革、金融支持绿色交通和绿色建筑等政策先行先试,争取承办绿色金融年会等峰会活动,创成国家级绿色金融试验区核心区。

新型金融机构聚集:推动成渝股转中心双城通、中小微综合金融服务平台等项目建设。

上市企业汇聚:建立实施各行业10上市企业储备计划,加大财政扶持、联系服务、金融支持等定向培育力度,提升区域资产证券化水平。

第十三章 现代商贸

聚焦全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统筹发展品质商圈、特色街区、购物中心、社区商业,促进线上线下联动,提升消费供给能力和水平,形成国际性消费核心区。到2025年,增加值占全区比重25%以上。

第一节 强化商贸品牌集聚

实施商贸品牌集聚工程,加大培育引进力度,品牌集聚度西部领先,更好实现买全球”“卖全球,新增国际品牌、首店首牌、老字号品牌200个以上。加速四首经济发展,实施首牌首店培育引进计划,聚焦商圈+”“街区+首店招商,开展首发、首秀活动,每年新增首牌首店30个以上。持续增强国际著名品牌、时尚热点品牌供给,累计新增50个以上。培育世界超市,布局发展进口商品线下店体验店、一带一路经贸文化展示体验中心和保税延展区、免税展示中心,打造解放碑朝天门世界超市展示区,构建进口商品超市(商场)+跨境电商体验店+保税直营店+离境退税店+市内免税店消费生态,累计新增15家以上。加快老字号集聚,推进巴渝汇等展示中心建设,推动老字号向重点商圈、旅游景点、传统风貌区、山城老街区集聚,形成优秀老字号品牌承载地,支持本地品牌对外拓展,累计引进和复活老字号25家以上。

第二节 塑造特色消费场景

有机融合自然生态、城市形态、商业业态,形成独具重庆魅力的特色消费场景,让外地游客品鉴山城、本地居民品味母城。繁荣后街经济,升级街巷景观,重塑市井生活,有机植入体验型、特色型店铺,实现一街一体验,一巷一情怀,培育10余条精而美的后街支巷。发展云端消费,激活空中连廊、楼宇天台,培育休闲、娱乐、观景业态,举办天台音乐、云端秀场等体验节目,形成渝中云端消费品牌20个。打造惬意江岸,丰富长滨路、嘉滨路滨江休闲消费供给,引导洪崖洞、白象街等沿江载体品质提升,高水平塑造重庆长滨消费新地标。激活步道经济,依托一带六横十六纵山城步道体系,精心植入特色消费业态、体验空间,串联形成人在山上·城在景中特色步道消费带5条以上。升级洞穴消费,凸显历史记忆与文化内涵,拓展植入洞穴式主题商业,形成独特的防空洞文化消费场景5个以上

第三节 繁荣壮大夜间经济

系统增强夜间消费平台、载体、产品和服务供给,持续扩大夜消费、丰富夜生活、繁荣夜经济,形成不夜山城渝中特色名片。培育两带十地标,整体建设大鹅岭夜游带和十八梯解放碑朝天门黄金消费带,精致建设得意世界、三层马路等十大夜经济示范点,创建国家级夜间消费引领区。塑造五夜新品牌,围绕夜品巴渝美食、夜游半岛丽景、夜赏母城文化、夜享休闲娱乐、夜购时尚潮品,培育一批潮享·不夜山城系列产品。营造浓厚夜经济氛围,策划夜重庆系列主题活动,举办夜间国潮巡游、深夜购物狂欢等促销活动,塑造音乐会、点灯节等夜经济IP,夜间消费占比不断提高。

第四节 丰富发展美食消费

立足巴渝美食发祥地,传承发扬美食文化,做精美食品牌,壮大特色餐饮,打造西部美食之都,新增限上餐饮企业50家以上。培育精品渝菜,实施名厨、名菜、名店三名工程,发挥重庆现代餐饮业产业园区孵化功能,培育名店50家以上。发展多元餐饮,增加国际化多样化餐饮供给,引入米其林餐厅、概念餐厅落户核心商圈,引进一批国际餐饮品牌开设全国首店、西南首店、重庆首店,形成国际餐饮品牌集聚地。打造美食街区,提档升级重庆好吃街、较场口30°街吧等美食街区,培育十八梯、鲁祖庙等特色美食休闲街和特色百年老店集聚区。做响美食节会,积极承接国际性、全国性知名美食节会、行业峰会,策划举办国际美食嘉年华、火锅大赏等美食节会。

第五节 鼓励传统商贸转型

强化商贸龙头企业引领作用,支持商贸企业、传统市场、百货商场、社区商业等创新经营理念、优化品牌结构、转变发展模式,实现错位竞争、特色发展,新增限上商贸企业200。提质传统商贸,支持企业升级业务、多元融合,助推发展垂直电商、综合电商,加快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新零售新业态新模式,网上销售额年均增长20%以上。提档专业市场,全面完成朝天门、菜园坝、西三街等传统市场调整升级,腾挪商业发展空间100万平方米,规范化、标准化打造一批精品商业空间。提升社区商业,全面完成传统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优化超市、生鲜店、便利店等社区商业布局,提高居民生活便利化、智能化水平,新增高品质社区商业面积100万平方米

专栏7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核心区重大工程和项目

品牌集聚工程:每年集聚一批首牌首店、打造一批优秀老字号品牌承载地、建设一批星级酒店,完成跨境商品线下店体验店、一带一路商品体验馆、解放碑朝天门世界超市展示区等项目建设,实施老字号复兴计划。

美景打造工程:完成解放碑、朝天门、大坪、石油路、两路口等区域后街消费项目建设,精心培育形成天台、步道、洞穴等特色消费场景和品牌,高水准建成重庆长滨消费新地标。

夜间消费工程:建成大鹅岭夜游带和十八梯解放碑朝天门黄金消费带及得意世界等十大夜经济示范点,提升两江游等夜游消费,打造白象街、十八梯等夜赏消费,创建深夜营业专区等夜购消费;举办巡游、狂欢等活动,培育提升潮享·不夜山城品牌和产品影响力和吸引力。

美食消费工程:开展渝菜三名工程,完善渝菜体系建设,推动餐饮多元发展,打造一批特色美食休闲街和特色百年老店集聚区,组织举办国际美食嘉年华、酒吧文化节、老字号文化节等活动。

转型消费工程:每年支持开展十大传统商贸企业转型计划,组织完成石灰市、大坪帝怡、学田湾等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推动实施菜园坝市场群、朝天门市场群、西三街水产市场、南纪门旧家具市场、中兴路旧货市场、中药材市场、新浪通信市场、永缘汽车装饰市场等传统市场搬迁、调整、升级,围绕轨道站点、开发小区、老旧小区完善社区商业体系。


第十四章 文化旅游

围绕成渝共建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韵的世界级旅游胜地,发挥山城、江城、母城文化优势,整体推进历史文化展示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建设,加速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力促人气变商气,流量变产量。到2025年,增加值占全区比重15%以上。

第一节 做优母城文化游

挖掘传承母城历史文化,激活旅游价值、经济价值,接待国内外旅游者突破7000万人次。深度开发旅游产品,突出文脉传承、风貌保护与功能提升、产业发展相结合,整体提升母城文化旅游内涵和价值,推出母城研学、云游、寻根等系列旅游产品10个以上。融合打造观光路线,串联历史遗存、名人旧居、热门景区,依托九开八闭十七门、传统风貌区、山城老街区等母城资源,优化渝中母城历史文化街区群精品线路,开通母城记忆巴士,推出母城文化记忆体验观光线路5条以上。优化提升母城体验,坚持精致精美精细,从细节上完善全域旅游硬件软件,从品位上丰富展示展陈、休闲体验业态,从整体上塑造穿越时空记忆的母城历史与现代都市融合场景,从机制体系上提升旅游服务管理水平。



第二节 做精山水都市游

凸显立体山水时尚都市,推动景区景点提档升级,争创一批国家A级景区,打造都市旅游IP网红打卡目的地、都市休闲旅游带,旅游收入突破600亿元。扮靓山城风光,联动打造枇杷山鹅岭佛图关虎头岩山脊观光轴,融入红色三岩大景区建设,系统完善山城步道、城市阳台、绿色通廊,强化山体彩化、园林美化、屋顶绿化,形成山城相融、山水相映的生态景观。重塑滨江风情,系统完善亲水设施、滨江公园,高品质打造跨江索道、滨江夜游、水上巴士、观光电梯等特色旅游场景,充分展现江城魅力、滨水风情,塑造世界级滨江风景,争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培育观光品牌,围绕生态特色、山城特点、城市特征等要素,精心塑造山水都市·魅力之城大都市观光品牌,整体提升近者悦、远者来渝中旅游品质。

第三节 做大红色文化游

高起点实施红色基因工程,高标准完成红岩村、曾家岩、虎头岩红色三岩保护提升,高质量打造红岩文化公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VR巡礼平台。依托上清寺、两路口、李子坝、化龙桥区域的抗战文化、红岩文化等文旅资源,突出远近结合、分步实施、彰显特色,深挖红色文化内涵,推进红岩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等重大工程,增强红色文化体验,开发红色文化精品旅游线路5条以上,打造国家中心城市红色文化地标、全国一流红色旅游目的地和特色教育基地、两江四岸人文荟萃风貌带重要节点。

第四节 做强商务商贸游

以解放碑朝天门、大坪、化龙桥等区域为核心,持续提升体验感、舒适度,增强对商务人士、外来游客、本地居民的持久吸引力,塑造商务商贸旅游新品牌。围绕解放碑朝天门一体化发展,坚持品质发展、错位发展、特色发展,持续推进业态调改,美化升级商业设施、临街店铺、背街小巷,办好品牌节会,吸引人气、集聚财气。围绕以时代天街为核心的大坪商圈,持续优化业态组合,引进玩乐、探索等体验业态,聚集新奇特前沿商业要素,打造都市全业态消费目的地。围绕化龙桥、两路口等潜力商区,完善综合配套,优化商务商贸生态,形成新的高频消费地。

第五节 壮大文化旅游业

依托两江四岸文旅提升工程,激活山水人文资源,加快文旅产业集聚。大力发展创作出版、影视演艺、动漫游戏、艺术品交易、文创设计、文博展览、文化娱乐、旅游服务、旅游投资等细分领域,加快发展数字文化、网络直播、电子竞技、云端旅游等新型业态,创新文化消费模式,培育文化消费市场。实施文化产业园区、基地集聚发展工程,促进合理规划和规范发展,建好用活十八梯、山城巷等载体,做大母城文化产业园等特色园区。积极支持旅游企业转型升级、多元化发展,鼓励企业开展文创产品和旅游商品开发,推动高品质酒店和民宿发展,联动组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旅集团,推动文旅机构实施资源整合、品牌输出、赴外投资。到2025年, 争创国家级、市级文创基地(园区)5个以上,新增特色旅游民宿、高品质酒店30个以上,新增规上企业50家以上,规上文化企业、旅游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15%以上

专栏8 文化旅游发展重大工程和项目

母城体验游:打造母城文化记忆体验观光线路和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园区,发布实施母城研学等系列旅游产品。

山水都市游:提升洪崖洞、贰厂等景区景点,推动滨江路、白象街等争创星级景区,打造一批跨江索道、滨江夜游、水上巴士、立体电梯等特色旅游场景,培育山水都市观光品牌。

商务商贸游:持续增强解放碑朝天门、大坪区域消费供给水平,培育打造化龙桥、两路口等高频消费地。

红色文化游:完成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品质提升、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扩容升级等工程,加速《新华日报》历史陈列馆、重庆谈判纪念馆等项目建设。

文旅产业:组建文旅交流平台(重庆文旅保税交易中心),做强印制一厂文创产业园、华夏文创生态园等特色园区,新建桂花园文创基地、鹅岭国际交往文化中心、西部科技创意产业高地等文创产业园。

第六节 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围绕全市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目标定位和行千里·致广大价值定位,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积极落实文化+”“旅游+”战略,创新文旅融合产品、业态、模式,加快建成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提档升级景区景点,联动打造长嘉汇、红色三岩等国家5A级景区,推动来福士水晶连廊、白象街传统风貌区等创建国家4A级景区,建设A级景区15个以上;提档升级洪崖洞、李子坝、长江索道、山城巷等景点,复建嘉陵江索道,重建望龙门、朝天门观光通勤两用缆车,推出更多定制化旅游产品、旅游线路,丰富文化旅游业态。完善文化旅游配套设施,增设景区停车位,有效解决景区停车难问题;新增旅游标识标牌,完善热点区域交通、标识、景观、站牌等设施配套;开发全域智慧旅游云平台,建设渝中旅游大数据分析平台,建立文化和旅游消费数据监测分析体系。完善游客服务体系,建设两江游游客集散中心,升级菜园坝旅游集散中心,提升解放碑、洪崖洞等9个游客服务中心;推广景区门票预约制度,提高景区管理效率。强化城市品牌塑造和宣传营销,整体提升渝中文化旅游的品牌吸引力和凝聚力。

专栏9 文旅融合发展重大工程和项目

升级景区景点:红岩村、白象街、山城巷等景区创建及周边环境改造;洪崖洞、皇冠大扶梯、长江索道等景区景点及周边环境改造;推动嘉陵江索道和望龙门、朝天门观光通勤两用缆车复建。

完善旅游配套:景区停车位;智慧停车系统;旅游标识标牌;两江游游客集散中心;菜园坝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厕所;景区垃圾投放设施等。

智慧旅游体系:全域智慧旅游云;收费景区智慧化改造;景区人流监控系统、智能语音讲解系统;一键游渝中智能服务;渝中旅游大数据分析平台等。

第十五章 专业服务

突出价值链高端发展导向和融合发展趋势,依托区域专业服务业基础优势,促进专业服务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规模化发展,将渝中打造成为西部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高端专业服务中心。到2025年,品牌专业服机构、规上专业服务机构达180家以上。

第一节 深化发展会计服务

围绕建设国家会计服务示范基地,搭建业务推介、需求对接、成果展示平台,提升服务能力、扩大辐射范围,引导企业找准市场定位,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支持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技术手段,突出差异化服务特色,满足客户多元化服务需求,提供高质量会计、审计、税务服务一体化综合性服务产品。鼓励领域拓展,支持承接财政支出和投资绩效评价、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等鉴证业务,发展成本控制、风险控制、经营管理等内部控制审计业务,鼓励拓展涉税服务、管理会计、战略规划、流程再造、破产清算等新型业务。加大载体支持,结合城市品质提升和旧城改造工程,支持入驻有历史底蕴、经改造适合行业需求的各类办公场所,促进会计服务与产业集聚区融合发展。完善人才政策,完善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的政策措施,培养引进全国高端人才5名以上,提高事务所核心竞争力。2025年,培育品牌所20家以上,规上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

第二节 提质发展法律服务

立足建设西部法律服务高地,一体化推动律所、律师、律协集聚,服务自贸区、中新合作重点工作,提供全方位、精准化、高效率的法律支持。加速法律机构汇聚,深化化龙桥法律服务示范区建设,大力吸引知名法律服务机构入驻,培育法律服务特色楼宇3栋以上,新增规上律所10家以上。拓展涉外法律业务,鼓励支持辖区律所与境外律所联合联盟,鼓励引进境外律所律师担任辖区律所法律顾问,鼓励辖区律所参与共建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开放战略,为市场主体提供涉外法律服务,护航企业走出去引进来,打造涉外法律服务中心。优化法律服务生态,加强与国内外法律院校的战略合作,争取成立西部法律服务研究院,组建高层级法律顾问团,策划举办西部法律服务高峰论坛,每年培养引进优秀法律人才10名以上。2025年,培育亿元所3家以上,规上律师事务所营业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

第三节 壮大发展工程服务

培育健全现代建筑全产业链,扩大工程设计、咨询、服务机构集聚优势,打造面向国内、辐射国际的工程服务全产业链。建设特色产业园,依托中冶赛迪、市设计院、重庆煤设院、医药设计院等行业龙头企业,聚集产业链上下游及关联企业,形成工程服务特色产业园5个以上。培育机构汇聚地,依托城市有机更新、基础设施建设、重点片区开发等重大项目,吸引集聚工程服务重点企业15家以上。打造转型示范区,支持辖区工程服务企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全产业链发展,拓展业务范围、扩展海外市场,提高全过程咨询服务能力,新增规上工程服务企业50家以上。2025年,培育百亿级集团2家以上、十亿级企业10家以上,规上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

第四节 加快发展人力资源服务

发挥人力资源企业富集优势,服务全市引才引智大局,加强与全国各地人力资源平台的合作对接,延伸做强人才招聘、评价和服务链条,把渝中建设成为西部人力资源服务高地。实施骨干企业培育计划,重点扶持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重点机构强化品牌建设,培育品牌机构10家以上。引进培育人力资源外包、高级人才寻访、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等机构,新增规上企业20家以上。实施特色楼宇打造计划,聚焦化龙桥、解放碑区域,结合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需要,依托行业龙头企业,集聚配套机构、关联企业,打造有活力、有效益、主要以人力资源服务为主的特色楼宇。实施发展环境优化计划,推进与发达地区、重点高校、实训基地等交流合作,共同组建西部人力资源发展联盟,举办西部人力资源峰会,培养引进人力资源领军人才20名以上。2025年,新增亿元人力资源机构5家以上、规上人力资源机构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


第五节 大力发展科教服务

依托渝中富集优质的科技、教育资源,联动发展科技服务、教育服务,全力投入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国家产教融合创新示范区和长江上游教育先行区建设。强化龙头引领,依托科技龙头企业,围绕产品设计、产能提升、节能减排、工业软件开发等重点领域,鼓励开展基础性、通用性、前瞻性的科研设计研究,全力推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设计成果产业化。培育科教企业,综合利用老旧厂房、闲置楼宇等空间载体,着重发展高新技术、研发设计、增材制造、精密加工等科研设计产业,建设科研设计特色园区(楼宇)5个以上。推动产教融合,围绕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加强产教对话,实现产教互动,支持发展远程教育、线上培训,引进一批国际国内知名的高端教育培训和特色教育培训机构,培育延伸教育产业链。到2025年,新增亿元科教服务机构5家以上、规上科教服务机构营业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

第六节 集聚发展新兴专业服务

抢抓全市在新形势下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契机,培育发展专业服务业新业态,适应服务业内涵、形式及实现途径变化,抓住市场机遇,积极培育专业服务新增长点。主动服务全市经济发展,丰富研发设计、知识产权、管理咨询、信用服务、检验检测、广告策划、外包服务、政务类专业评估等层次高、门类齐的新兴专业服务体系,拓展专业服务机构业务覆盖范围、辐射半径。到2025年,新增规上企业20以上、品牌专业服务机构20家以上

专栏10 专业服务发展重大工程和项目

深化发展会计服务:实施品牌所、规上所培育工程,建成业务推介、需求对接、成果展示平台,每年定向支持一批企业拓展业务。

提质发展法律服务:培育一批法律服务特色楼宇,成立西部法律服务研究院,策划举办西部法律服务高峰论坛,打造涉外法律服务高地。

壮大发展工程服务:依托龙头机构打造一批工程服务特色产业园、关联产业集群,依托年度重大项目集聚一批重点企业,每年定向支持一批企业实施建筑业服务化计划。

加快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依托龙头企业打造一批特色楼宇,组建西部人力资源发展联盟,策划举办西部人力资源峰会,每年定向扶持培育一批骨干企业。

大力发展科教服务:定向组织发布科技研发转化成果,建设一批科研设计特色园区(楼宇),支持作业帮、学而思、猿辅导等教育机构打造一批高端培训平台、线上教育平台。

集聚发展新兴专业服务:围绕丰富知识产权、管理咨询、信用服务、检验检测、专业评估、广告策划等专业服务体系,打造一批特色专业服务楼宇(园区)。

第十六章 数字经济

围绕全市加快发展数字经济,高水平打造智造重镇、建设智慧名城,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积极对接云联数算用全要素群、住业游乐购全场景集,形成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有力支撑,努力在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中发挥支撑节点作用。到2025,新增数字经济企业500家,规上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30%以上。

第一节 加快推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

加速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强化数字赋能示范引领,聚焦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和传统行业提质赋能需要,推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的深度应用,实现传统产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发展线上业态、线上服务、线上管理,支持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加强信息系统建设,不断丰富数字应用场景,培育壮大一批线上企业、线上平台、线上品牌。推动金融、商贸、文化旅游、专业服务、大健康数字化发展,打造智慧商贸商务大数据平台,建设智慧商圈、智慧街区、智慧商超,支持商贸商务机构运用信息技术转变业务模式、拓展业务范围、做大业务总量,加快虚拟现实、全息成像等数字技术在文化旅游、大健康中的应用。推动数字技术深度应用,支持建设产业转型促进平台和升级服务综合体,打造一批区域型、行业型、企业型转型促进中心,形成一批智能创新示范企业、商场、园区。

第二节 深化拓展区块链应用

充分利用区域区块链先发优势,大力创建国家级区块链产业园区,扩展园区规模、强化龙头集聚、完善产业链条,推进政务数据、公共数据、社会数据融合创新应用,整体建设千亿级园区。拓展区块链政商民应用场景,建成新型智慧城市智能中枢,运用区块链技术升级公共服务,聚焦科技金融、新型消费、知识产权等领域,拓展创新应用,形成典型应用场景100个以上。突出生态培育、技术攻关、标准建设,重点支持区块链加密算法、数字化认证等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编制区块链技术及场景应用标准,鼓励区块链企业、机构、协会、联盟开展成果推介、资源对接,举办各类区块链论坛、峰会、创新大赛等活动。到2025年,新增区块链企业100

第三节 强化数字化治理

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数字孪生城市等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水平。适应数字技术全面融入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新趋势,推动居家生活、就业创业、旅游休闲、购物消费、交通出行等各类场景数字化,构筑全民畅享的数字生活。深入实施云长制,统筹推动管云、管数、管用,持续深化政务数据资源聚通用,加快全区一体化数据共享开放平台建设,强化与企业数据平台对接,有序扩大公共数据开放。加强数据、信息安全监管,强化个人信息保护,构建与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衔接配套的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制度体系。提升全民数字技能,实现信息服务全覆盖。

第四节 积极发展工业软件和信创产业

坚持市区共建重庆工业软件产业园,打造重庆工业软件产业发展极,形成百亿级产业集群。对接服务型制造行动,争取国家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瞄准电子、汽摩、装备制造、消费品等领域,聚力发展工业基础软件、工业控制软件、高端行业应用软件、人工智能新型软件,鼓励有条件的服务企业与制造企业跨界联合,推动向制造+服务”“产品+服务转变。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支持工业互联网在研发、设计、检测、供应、财务等各环节普及应用。抢占网络安全市场新蓝海,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提升服务和保障数字经济安全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加大网络安全技术产品和服务的研发应用,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合作,争创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检测中心、适配基地。到2025年,打造特色楼宇10栋,新增工业软件、信创产业规上企业50家,新建网络、信息安全实验室5个以上,集聚国家信创项目目录示范企业10家以上。

专栏11 数字经济发展重大工程和项目

产业数字化示范区:实施现代金融、现代商贸、文化旅游、专业服务、大健康等产业的数字经济企业导引计划,专项支持有潜力、成长性好的企业利用信息化技术再造业务流程、改造经营模式,提升数字化获取经济价值的能力和比重。

重庆区块链产业园:建成重庆市区块链创新产业基地展示中心、浪潮区块链产业一带一路研发和运营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区块链城联网平台、区块链联合创新实验室数字化创新平台、重庆市环境监测区块链可信平台、区块链再生资源数据治理平台等区块链应用,一园多点拓展园区规模和能级。

重庆工业软件产业园:聚合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加快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支持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展资源定位和信息共享,推动IBM等龙头企业聚合,建设工业APP创新应用服务市场,形成西部工业大数据资源池。提升工业互联网服务创新基地能级,建好云威智造网、CISDigital中冶赛迪工业互联网平台项目、工业园区(楼宇)智慧环境云平台。

国家信创产业基地:支持有条件企业创建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检测中心、适配基地,引导信创龙头企业走出去发展业务、扩展影响,加快汇聚一批行业影响力大、成长性强的信创企业。

平台经济引领区:支持苏宁易购、西港全球购、香满园等电商平台做大做强,推动商社集团、重盐集团等企业建设数字化平台,建立实施各行业平台企业培育计划。

第十七章 大健康

围绕全市建设全国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先行区和西部医学创新中心,顺应大健康产业加快发展、融合发展、创新发展的趋势特点,以市场需求为牵引,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优化健康产业结构,增加健康服务和产品供给,加快构建具有区域影响力、带动力的大健康产业体系。到2025年,规上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

第一节 做强消费医疗

注重创新引领,加快创新资源集聚、研发平台建设、产品技术创新的成果转化,促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向医疗健康服务领域渗透,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满足多样化医疗服务需求。发展高端医疗,推动医疗卫生服务扩容,支持区内大医院建设综合类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打造一批竞争力强的医疗服务品牌。发展特色医疗,支持心血管、儿科、骨科、中医等特色专科发展,鼓励符合条件的名老中医开办中医门诊和诊所。发展线上医疗,培育远程医疗、共享医疗等新兴医疗服务模式,壮大互联网诊疗、健康咨询、社区及居家健康管理等新业态和综合健康信息服务。优化医疗资源配置,规范和引导社会力量举办康复医疗中心、老年病医院、护理中心、健康体检中心等医疗机构和连锁化集团化经营的医学检验实验室、病理诊断中心、医学影像中心等独立医疗机构。到2025年,支持发展品牌化、连锁化医疗服务集团5个以上,新增规上消费医疗机构20家以上

第二节 做精医美产业

注重品牌提升,顺应医美行业发展趋势和消费需求,大力发展美容、眼科、口腔等特色医美机构,打造一批医美品牌。按照专业化、规范化、差异化发展方向,引导医疗美容诊部和诊所做精医美细分领域,做大颜值经济规模,形成一批特色品牌。引导医美机构按照国家行业标准开展高水平服务,提升医美行业的品质和话语权。加速机构集聚,引导医美机构向解放碑、上清寺、高九路等区域汇集,着力培育互联网医美平台,推动华美整形、拜博口腔等做大做强。搭建产业平台,鼓励组建医美创新中心、行业商协会,支持举办国际性、全国性医美行业会议、论坛、展会、选秀等活动,将渝中打造成为重庆医美代言地。到2025年,引进国际知名医美机构5家以上,医美产业营业收入突破100亿元。

第三节 做优康养产业

注重产业融合,把握大健康产业跨领域产业特点,建立健全健康+”产业新体系,促进医疗与金融、康养、文旅、体育融合,不断拓展应用场景,扩大康养生态圈。拓展产业发展载体,改造提升大田湾全民健身中心,集聚健康管理、体育健身等业态,打造集服务、研发、培训为一体的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新增连锁化、规模化、品质化康养服务机构10。发展康养管理服务,围绕居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大力发展以健康信息档案、健康检测、健康干预、慢病管理、家庭医生、健康咨询、健康保险等为主的健康管理产业。丰富多功能健康服务机构,支持建设月子中心、母婴照料、托婴托幼等机构,发展第三方妇幼健康监测评价及咨询服务,发展室内运动、健身塑形等业态,提供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打造康养品牌活动,策划举办、承办赛事运营、体育培训、电子竞技等有国际影响力的精品体育活动和赛事。到2025年,康养产业营业收入突破20亿元。

第四节 做活医药流通

注重服务效能,统筹医药和医疗器械两大领域,抓住医药机构、龙头企业和关键环节,带动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协调共进,引导企业和项目集聚发展,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医药流通集散地。完善医药流通布局,依托医科大学、医疗机构、龙头企业、药材市场等资源,加快发展连锁门店和配送中心,构建现代医药流通网络。巩固医药批发零售业务,做大西部中药材交易市场,支持重庆医药、和平药房、桐君阁等发展壮大,推动中医经典名方产业化,做大高端医疗器械融资租赁市场规模。培育医药电商新兴业态,拓展线上销售渠道,建立线下展销平台,积极培育医药销售外包服务等新模式,扩展医药流通发展空间。到2025年,医药器械销售收入突破500亿元。

专栏12 大健康发展重大工程和项目

做强消费医疗:推动上清寺口腔健康、辅助生殖、中医药康养、国际医疗服务等产业园建设,引入重庆大坪眼健康中心、何氏眼科集团等特色专科,打造具有生物医学特色的产学研结合的产业基地。

做精医美产业:依托口腔科医院、华美整形等单位打造医美高端产业链的健康产业带;引入具有国际知名度的整形美容医院,丰富医美市场;启动基于国金公链底层区块链技术的区块链医美产业公有链平台搭建,借助区块链技术助推美丽产业发展。

做优康养产业:打造医疗健康产业园,承载生物医药研发与销售、医药企业总部与投资管理、高端医疗服务、健康科学研究、技术研发服务、健康管理等产业;推动平安好医互联网医院、植恩药业、市人民医院城市康养等项目建设,开展养老服务、健康管理等机构建设,组织互联网+体育众创空间、电子竞技职业联赛等特色体育项目专业赛事,开发楼宇体育培训项目。

做活医药流通:支持重庆医药、和平药房、桐君阁药房、唐氏大药房、储奇门中药材专业市场等在区发展,弘扬中医养生文化,建立中药材销售加工标准化体系,推动中医经典名方产品开发和产业化,争取建设中国西部中药材交易市场医药器械电子商务平台、医药器械物联网配送平台。

第十八章 加速市场主体培育

着力市场主体培育,聚焦增长势头快、行业引领强、发展前景好、创新动力足的企业,涵养各行业新的增长点。实施市场主体培育计划,落实产业发展促进政策和支持办法,加大引进培育工作力度,力争市场主体达15万户。实施企业扶持计划,推动企业上云上规上市,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发展壮大,规上企业达2000家。实施产业载体提质计划,优化硬件环境、功能配套和物业服务品质,加速楼宇经济、平台经济、街巷经济发展,强化市场主体发展的空间保障。

第一节 精准高效招商稳商育商

深化推进招稳育工作,发挥店小二精神,全过程跟踪服务,努力使工作成果转化为经济发展增量,把服务企业、成就企业作为强基础、保增长、添后劲的重中之重。抓好精准招商,突出产业链补短板强弱项,瞄准各细分领域头部企业、优势企业,精准策划招商活动,实施行业商协会、专业机构招商代理,开展专业性、实效好的招商活动。加强对招商信息和目标企业的甄别、评估,提高招商引资资金使用效益,提升招商引资实效。围绕存量、增量楼宇产业布局特点,抓好招商落地,重点商业商务楼宇入驻率维持在90%以上,到2025年,累计落地招大引强项目(企业)500家以上。抓好贴心稳商,坚持可以可以也可以理念,从拼资源拼政策转为拼环境拼服务,坚持抓大不放小”“助强又扶弱,深化一助二优三转行动,坚持常态化走访服务企业,扩大点对点服务企业范围,更加重视对中小微企业的服务。及时履行对企业的服务承诺、合同协议,千方百计为企业排忧解难,全力支持企业扎根渝中、加快发展,确保一个不流失。抓好倾力育商,加大财政资金、政策等扶持力度,积极服务个体工商户、中小微企业提质发展,引导其个转企”“小升规”“规变总。抓好企业及时入库纳统,努力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的良好局面。

第二节 大力发展总部和楼宇经济

巩固渝中在全市的总部经济、楼宇经济核心地位,打造引领重庆、辐射西部、影响全国的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基地。到2025年,总部经济贡献、税收贡献占比分别提高到80%60%以上,税收亿元楼宇达60。做大总部经济总量,实施总部企业倍增计划,落地四个一总部工程,落实一对一联系服务机制,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签证办理、医疗服务、子女就学等绿色通道服务,总部(重点)企业突破500家,新增税收亿元企业20家以上。壮大总部企业,打好亲商牌”“稳商牌,抓好总部企业回迁和新型机构回引,确保现有总部企业稳定发展,提升总部企业归集数据、业务、机构等能力。升级重点企业,支持通过上市、收购、兼并、重组等方式,建设区域运营中心、结算中心及后台服务中心,组建大企业、大集团。引进区外总部,瞄准世界500强、中国500强、重庆优质企业和区域功能性机构、地区总部及隐形冠军、独角兽等领军企业,实施招大引强。拓展楼宇经济空间,紧扣总部企业发展需求,通过置换、开发、优化、疏解、消化方式,新增总部经济发展载体500万平方米以上,持续做强楼宇经济。加快地块开发,做好海浪厂、歇台子、八县办等地块的产业策划、功能细化、开发建设,量身打造约100万平方米支撑总部发展的新空间。加紧楼宇智慧化改造,完善总部、楼宇经济发展举措,优化政策支撑体系,按照企业门类、规模、贡献等指标,匹配财政资助、办公用房、政府服务等针对性政策,分类扶优扶强。优化综合配套设施,围绕总部企业办公、业务、形象等需求,点对点做好楼宇周边环境整治,完善交通组织、物业服务、人才公寓、停车设施等配套,加大智慧楼宇建设力度,提升总部企业认同感、满意度,营造最优总部、楼宇经济发展环境。

专栏13 总部、楼宇基地重大工程和项目

总部企业倍增计划:新增总部(重点)企业300家以上、税收亿元企业20家以上;争取总部企业回迁20家以上;组建大企业、大集团50家以上;瞄准世界500强、中国500强、民企500强及隐形冠军、独角兽等领军企业,新增招大引强企业500家以上。

总部经济载体供给:利用区位优势和母城资源,吸引总部企业落户渝中,推动挑花刺绣厂、歇台子、海浪厂等地块开发建设;投用陆海国际中心、光控朝天门中心、复地金融中心、重庆中心、重庆塔、时尚文化城、龙湖时代天街E馆等产业载体;实现物业自持100万平方米。

老旧楼宇改造:紧扣六大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完成太平洋广场、财信广场、重宾商务大厦、商社大厦、百达万世(重庆)、万摩购物中心、中安大厦、广发大厦、广电大楼等50余栋商业商务楼宇改造提升,为总部企业、重点企业集约集聚集群发展提供支撑。

综合配套提升工程:建设一批人才公寓,每年组织完成一批重点楼宇周边环境整治、物业管理水平提升和星级楼宇、甲级楼宇认定。

第三节 培育发展平台和街巷经济

按照规范健康快速发展平台经济的要求,建立健全适应平台经济发展的体系机制,培育集聚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平台企业,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创新提升电商物流平台,加快培育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垂直领域线上平台,鼓励发展新型电商,打造O2O专业市场,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积极培育互联网创新创业平台,深入推进互联网+”创新创业,支持有条件的众创空间、孵化器整合资源,优化服务模式,发展众创众扶平台。创新发展公共服务互联网平台,推进交通、医疗、养老、教育、就业、住宿、旅游、家政、体育等公共服务平台化发展。大力培育新兴细分互联网平台,面向生活需求,聚焦新型消费领域,打造快速精准多样化、本地化服务品牌,不断催生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稳健发展金融服务平台,支持金融机构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开展网上业务办理、电子支付、投融资、风控评估等业务,丰富完善金融产品和业务模式。2025年,培育百亿级平台企业10家以上,平台经济交易量达万亿级规模。突出历史沿革、文化内涵和商业特色,每年选择5—10老街巷开展改造升级,提升文商旅城融合度,让渝中街巷更有生活气息、文化品位、游览品质和商业价值,发掘壮大街巷经济。

第四节 全力集聚高端生产要素

立足服务发展全局,大力集聚资金、人才、技术、信息、数据等高端要素资源。增加有效金融服务供给,全力支持重庆股份转让中心、金融资产交易所等要素市场改革发展,加强与金融监管单位、金融机构合作,把渝中建设为区域性投融资中心、资产管理中心和结算中心。服务全市引才引智,发挥人力资源企业富集优势,加强与全国各地人力资源平台的合作对接,延伸做强人才招聘、评价和服务链条,把渝中建设为西部人力资源服务高地。引进高端要素市场,积极争取大数据交易中心、技术交易平台等更多区域性要素市场落户渝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支持交通运输、邮政快递、住房租赁等产业快速布局、规范发展,增强服务业发展后劲。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紧跟全国全市发展战略,顺应经济产业发展规律,结合渝中实际,积极谋划布局战略性新兴服务业,加速市场主体培育,全力集聚高端要素,为区域经济发展增添新动力。



第六篇 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 挖掘释放发展潜力

坚持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需求侧管理,推动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着力探索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有效途径。

第十九章 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

围绕重庆打造联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深度融入国内大循环,在更高水平上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聚集,着力畅通经济循环。

第一节 深度融入国内大循环

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在全市深化与东部地区战略合作、推动与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绿色发展协作、加强与西部地区协同联动中找准定位、赢得先机。全面加强与成渝、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等地区发展平台和企业的沟通交流,深化通道、平台建设,推进产业发展、绿色发展、科技创新、对外开放等领域合作。坚持立足渝中、服务重庆、辐射西部、走向全国,发挥渝中服务业先发优势,进一步优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提升和改善供给质量,精准对接市场需求,提升供给对需求的适配性,增强渝中服务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推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紧扣重庆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提升渝中现代金融、现代商贸、专业服务等优势,促进金融、研发、咨询、法律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中高端拓展。推进服务业与乡村振兴融合,紧扣全市建设精品特色小镇和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发挥渝中商贸流通、电子商务、建筑设计、文化旅游等优势,在农业接二连三中系统服务、抢占市场。

第二节 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

用好“一带一路”倡议机遇,在数字经济、科技教育、绿色发展、公共卫生等领域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对外交流,积极承接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职能。抓住我国签署RCEP机遇,全力投入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加强与东盟国家和地区的广泛合作。抢抓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战略机遇,发挥渝中开放平台集聚、综合配套完善等比较优势,加快吸引全球资源要素,积极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鼓励区内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拓展跨国业务,搭建一批重庆造产品走出去服务平台。建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品请进来渠道,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总部贸易、转口贸易,扩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进出口规模。加快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等对外贸易新业态、新方式,培育壮大进出口新的增长点。


第二十章 全面促进消费升级

围绕巩固商贸大区地位,抢抓国家刺激消费政策机遇,采取多种形式,增强消费对渝中经济发展的贡献。顺应消费品质化、智能化、绿色化、个性化、国际化升级趋势,激发消费活力和潜力,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升级。

第一节 升级传统消费

加快传统消费升级步伐,试点推行商圈和特色商业街负面清单制度,加大社会单位将闲置楼宇升级改造为适应商贸商务发展品质化载体的支持力度。以质量品牌为重点,以提档转型为抓手,提升传统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推动商品市场向全渠道平台商、集成服务商、供应链服务商、定制化服务商等价值链高端转型,鼓励零售业向体验式、社交化、智能化等方向转型,引导住宿餐饮服务向国际化、精细化、品质化转型。持续提升解放碑商圈的品质能级和辐射能力,加快拓展大坪商圈消费规模和区域影响力,繁荣发展特色商业街和社区商业,不断做大传统消费总量,在全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区、打造世界知名商圈中举旗领跑。


第二节 拓展新兴消费

加快培育新型消费,针对年轻化、娱乐性、社交型等消费需求,繁荣发展假日消费、旅游消费、夜间消费等新业态,不断提升文化消费、健康消费、教育消费等新兴消费占比。开发更具时代特色的文化、旅游、体育、健康、养老、托育、家政等消费产品和项目,吸引新品牌、新产品、新业态加快落户,促进供给侧与需求侧高效耦合和精准对接,提升服务性消费供给水平和质量。提升智能产品和数字内容服务供给,促进数字消费。健全现代流通体系,完善互联网+”消费生态体系,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积极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美丽经济,建设主题消费中心、进口商品城、保税免税商品展销中心、综合型体验消费中心等场景化、智能化、特色化消费场所,培育消费新模式新业态。

第三节 优化消费环境

完善消费促进政策,健全质量标准和信用体系,落实消费者权益保障制度,塑造安全友好的消费环境。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挖掘居民消费潜力,鼓励带薪休假、错峰休假、弹性作息。鼓励消费金融创新,规范发展消费信贷,支持探索保险机制为消费信贷提供融资增信支持,拓展移动支付使用范围。推动汽车等消费品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优化离境退税服务,促进国际消费更加便利化。完善国际化产品标准、服务标准、质量标准体系,建立市场监测、用户权益保护、重要产品追溯等机制,更好满足消费结构升级需求。落实个人信息保护、消费后评价等制度,鼓励线下实体店自主承诺无理由退货。执行消费环节经营者首问责任、赔偿先付等制度,健全消费领域信用监管体系,确保消费者安全消费。

第二十一章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

拓展投资空间,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以高质量投资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优化投资结构

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区两群协调发展等重大战略,推进两江四岸核心区整体提升、城市有机更新,坚持每年续建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保持高效增量投入,优化调整存量结构,增强投资的有效性。重点围绕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城市提升、文化旅游、载体建设等领域扩大有效投资、优化投资结构,突出将产业投资作为完善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提升价值链的重要支撑,以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城市提升等领域投资作为完善城市综合配套、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的重要抓手。


第二节 创新投融资机制

提高政府投资质量效益,强化财政资金、国有资产、金融资源协同,激发民间有效投资活力。优化区级投资项目立项、决策、审批、实施等流程,强化统筹统管、专业专班、有力有序,加强项目池”“资金池”“资源要素池对接,推动资金资产资源三资融合。完善对企业投资的金融服务体系,畅通多层次、多渠道的融资对接机制,积极引导金融资源与投资项目的沟通对接、合理配置。创新投融资模式,探索建立覆盖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合理应用REITsPPP等方式,积极盘活存量资产,加快形成良性投资循环。提升企业投资服务效能,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精简审批环节、规范审批事项、压缩审批时限,更大力度消除各类隐形壁垒,积极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推行全过程工程咨询等新模式,全面提高投资综合服务水平。

第三节 提速重大项目

积极支持市在区重大项目建设,分类有序实施政府主导投资项目和社会投资项目。加强全局性、战略性项目策划储备实施,整体建立、滚动推进十四五重大项目库和重大招商项目库,完善政府投资三年滚动规划,争取让更多基础设施投资形成优质资产、产业投资形成实体企业、民生投资形成消费潜力。提升项目策划的系统性,精准聚焦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围绕重点区域、老旧小区、滨江岸线、交通路网、市政管网、能源保障、公园绿地、校点布局、公共卫生、公共安全、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整体包装策划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提升项目推进的时效性,完善社会投资项目联系服务、问题化解等机制,改进缩短区级投资项目前期工作的方案论证、手续办理、开工准备时间,强化项目要素保障,加强项目科学调度,统筹做好上级资金争取、本级资金安排、各类债券发行、社会资本投入等建设资金的筹措调配,确保项目有力有序推进实施、如期开工、顺利完工,确保尽快形成更多实物投资量。提升重大项目的牵引性,策划推进各领域重点项目,每年聚力推进20—30个投资规模大、社会关注度高、骨干支撑作用强的重点项目,夯实渝中二次创业的基础和动能。

专栏14 拓展投资空间重大工程和项目

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储备116个项目、总投资约1139亿元,其中,十四五时期投资353亿元。

公共服务项目投资:储备97个项目、总投资约125亿元,其中,十四五时期投资107亿元。

城市提升项目投资:储备74个项目、总投资约503亿元,其中,十四五时期投资493亿元。

文化旅游项目投资:储备65个项目、总投资约108亿元,其中,十四五时期投资75亿元。

载体建设项目投资:储备37个项目、总投资约1542亿元,其中,十四五时期投资419亿元。

产业发展项目投资:储备87个项目、总投资约189亿元,其中,十四五时期投资175亿元。

第七篇 推进城市品质提升 建设美好城市示范区

围绕全市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和持续提升城市品质,持续实施深耕精耕渝中行动,统筹抓好规划、建设、管理,整体推动城市有机更新,努力打造城市更新的样本和示范。

第二十二章 强化城市规划引领

坚持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提升规划的科学性、严肃性,统筹做好存量空间更新、增量空间拓展、空间功能优化,完善各具特色的空间布局形态。

第一节 精心塑造城市风貌

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安全需要,突出江城”“山城特质,细化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强化规划对城市建设的引导和管控,使城区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突出三区三线空间管理,合理调整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使生态空间融入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使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突出以长江、嘉陵江为主轴,精心精细做好重点片区城市设计,强化天际线、山脊线、江岸线管控,推动滨江岸线总体贯通、上下半城协调发展、人文渝中整体打造、红色三岩保护提升,塑造显山露水、错落有致、疏密有度、彰显文脉的城市空间形态和山清水秀、巴渝气韵、立体山城、国际风范的城市风貌。


第二节 精准规划存量空间

坚定落实精明增长的城市发展理念,全面整合城市空间资源要素,聚焦老旧片区、存量地块重塑发展空间。按照减量、留白、增绿、提质原则,高水平推进菜园坝等重点片区开发建设,统筹确定存量未建用地功能及建设时序,有序加快在建载体的投放及招商培育,精准高效用好在建、拟建约300万平方米产业载体110公顷存量未建地块,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按照疏解、转型、升级、创新思路,高标准推进低效空间、低端载体、低档物业的功能置换和提档升级,集约打造一批产业街区、产业园区、产业社区,更加协调融合经济发展、城市更新、生态保护与社会建设。

第三节 精细拓展增量空间

统筹做好城区功能的增减取舍,腾挪发展空间,改善发展环境,提升发展品质。坚持功能提升和疏解并重,强化行政中心、文化中心、金融中心、商贸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等核心功能,推动长途汽车站、水厂、仓储物流等约20公顷非核心产业用地功能置换,研究明确约65公顷远期用地功能定位及预控,综合施策疏解非核心功能。坚持片区整体更新、拆建并举,聚焦产业发展平台打造,探索老旧城区更新路径,力争拆除各类老旧楼宇150万平方米,争取新建精品载体90万平方米,完善10分钟街道公共服务圈与社区生活服务圈,增强对高端资源要素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专栏15 城市规划引领重大工程和项目

存量未建用地:区属地块:海浪厂、大黄路、九坑子、八县办(1-4号)、歇台子、挑花刺绣厂、渝州路、上肖家湾、武警一支队、拘戒所、医支路、江州公司、鹅岭、人民村、西三街、一字街、嘉陵新村、重庆站及周边、双钢路、千厮门、朝千路、交农村、瑞安行政办公用地、红岩村、看守所等。非区属地块:渝庆地块、石板坡地块、人和街地块、交大大坪校区、刑警队地块等。

非核心产业用地:约22公顷,其中,批发市场包括朝天门批发市场、西南毛绒批发市场、渝欣综合批发市场、西三街农副水产品批发市场、公园路燃具家电批发市场、外滩摩托车配件交易市场、学田湾家具批发城、储奇门旧家具市场、南纪门旧家具市场等;物流货运包括朝东路、长滨路等沿线物流仓储;工业厂房包括川东油箱厂、文化印刷厂、八一振动厂、博森电气有限公司厂房、渝捷消防设备公司、广夏设备租赁分公司维修车间、春晖制衣厂、重庆市糖酒公司、大溪沟水厂、菜园坝气罐厂、打枪坝水厂等。

远期用地功能预控:约65公顷,包括重庆市工业学校、重庆市园林技工学校、重庆市医药经贸学校、重庆知行卫生学校等。

第二十三章 推进城市有机更新

坚持分类提升、整体推进理念,创新大片区统筹,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稳妥有序推进整体更新、综合整治、风貌保护三类片区的征收、治理和再造提升,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功能完善。坚持减、改、修、补、扩、留并举,进一步减少建筑容量、改造老旧小区、修复生态环境、补齐城市短板、扩充发展空间、留住城市肌理,实现产业园区、城市街区、景点景区融合发展,探索政府引导、市场投入、群众参与的城市更新模式,推动城市资源向城市资产转变。

第一节 加快重点片区改造

着眼完善城市功能布局,高质打造发展载体,高效完善配套设施,高位提升产业发展能力,系统增强重点片区综合承载能力。针对老旧建筑(2000年以前建成)集中、既有功能不符合发展需求、综合整治难以改善的区域,采取征收、收购、租赁等方式,保留高品质、有文化价值的建筑,整合改建部分老旧建筑,抽疏留白优化空间环境,力争整体提升逾150万平方米。抓紧重点片区改造,优先实施重要场所、产业平台、景区景点、轨道交通、配套薄弱等区域及周边更新改造,分年度有序推进各片区整体更新,系统推进管网改造、电梯安装、楼道梳理、路灯维护、屋顶整治、院坝休闲、文化服务、便民设施等功能配套建设,优化基本生活和公共服务功能。加快产业载体建设,全面完成时尚文化城、重庆中心、陆海国际中心等建设项目,基本完成基良广场、泛华大厦等四久工程处置,争取新建改建商业商务载体200万平方米。支持整合物业发展,鼓励开发企业、区属国有平台公司自持物业、集中运营、规模发展,多渠道归集物业200万平方米。

第二节 加快老旧小区改造

坚持保障民生、整体提升,落实消隐患、提环境、补短板、留记忆要求,合理确定改造内容,科学实施老旧小区滚动改造计划,确保应改尽改、能改早改,系统补齐基础类、完善类和提升类三大短板,探索旧城更新可持续发展与市场化发展相结合的有效途径。重点针对人居环境亟待提升、服务设施需完善、存在安全隐患的区域,开展老旧小区整治提升,以公共环境整治为主,采取局部征收、购买、租赁等方式,改善环境品质,完善公共配套、提升服务水平、复兴文化特色,确保十四五期间完成所有2000年以前老旧小区改造。凸显社区特色,按照重点区域景区化、背街小巷景点化、城市家具景观化标准,提升建筑风貌艺术品味,将优秀历史文化元素有机融入城市街区、居住小区、建筑设施,同步完善停车、出行、休闲、养老、托幼、医疗及社区服务中心等功能,更好满足居民群众多元化需求。创新推进思路,坚持适当拆除、合理抽疏、降低容积、释放空间原则,结合城市规划选取有代表性、落地性强的区域,支持以TOD模式推进改造,同步推进空间腾挪、功能集聚、配套完善。加强政策引导,落实国家、市级层面政策举措,主动争取上级资金支持,研究制定增设电梯、停车、公共烟道等功能设施激励政策,健全统筹协调、项目推进、长效管理、群众参与等机制,建立政府与居民、社会力量合理共担改造资金机制,确保改造工作顺利进行。

第三节 加快老旧楼宇改造

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一楼一策、精准施策,盘活闲置楼宇,激活低效楼宇。聚焦重点区域,围绕重点产业发展、重点平台打造,有序推进解放碑、朝天门、南纪门、上清寺、两路口、大溪沟、大坪等区域老旧楼宇改造升级,塑造核心商业地标,打造国际化现代化产业载体。聚力综合改造,注重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围绕特色街区发展梳理改造升级楼宇,明确楼宇整体定位、改造内容、实施路径、配套政策,实现改造一栋楼宇、成就一个产业园区。聚合改造力量,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调动业主及物管的积极性、主动性,吸引第三方机构参与改造投入、运营维护,综合采取收购、回购、整租、长租等方式,推动50栋老旧楼宇硬件改造、物管水平提升、周边环境改善、业态调整升级和绿色化智能化改造。

专栏16 城市有机更新重大工程和项目

高端载体开发:推动时尚文化城、重庆塔等项目开发建设,力争启动菜园坝滨江城整体开发建设,全面建成陆海国际中心、国浩中国·重庆十八梯等项目。

片区整体更新:实施长滨路沿线、陕西路、磨房巷、青年路、鲁祖庙、解放东路、飞机码头、山城巷、枇杷山后街、枇杷山正街、大田湾体育场周边、鹅岭公园及周边、北区路、中山三路(中富地块)、人民支路、建设新村、大坪正街、下罗家塆、菜园坝、七牌坊、金银湾、李子坝坡、下徐家坡等片区更新改造,建筑量逾150万平方米。

老旧小区改造:综合整治上清寺、大溪沟等区域老旧小区65个。

老旧楼宇升级:每年重点选取10—15栋老旧楼宇,集中力量、集合政策推进整体改造、业态升级。


第二十四章 推动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

以提升城市服务保障能力为导向,统筹推进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提高城市承载能力。


第一节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

围绕重庆建设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和长江上游航运中心,着力补齐交通基础设施短板,聚焦高效联结,优化铁路、轨道、道路、桥梁、隧道建设,优化路网设置和交通组织,提高与机场、高铁站的直连直通,与周边区域的互联互通和半岛内部畅联畅通程度。拓展对外通道,打造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协同推进重庆站、渝湘高铁、成渝铁路扩能改造等项目建设,加快完成红岩村等跨江大桥建设,推动过江隧道前期工作,融入成渝双城1小时通勤交通网络;打造长江上游邮轮旅游集成服务基地,协同推进长江、嘉陵江高等级航道建设,配合实施长江宜宾至重庆段、朝天门至涪陵段航道整治,优化客运港口和水岸线空间布局,建设两江游、三峡游游客集散中心,升级改造朝天门客运码头,规划论证建设菜园坝旅游码头。完善内部路网,优化骨架路网,加快完成解放东西路、雷家坡立交、两路口十字平交、十八梯片区道路、红云路等重要干道建设,提升主干道通行能力;加密支次干道,打通一批未贯通道路,实施一批道路改扩建,完成一批支次路、节点改造,加强南北向、东西向联系,系统增强上清寺、两路口、大坪、化龙桥等片区交通保障能力,研究解决菜园坝、高九路等片区交通配套问题,畅通内部微循环;拓展地下交通,充分整合地下空间,完成解放碑地下环道建设,启动长滨路下穿改造等建设,实现地下环道成网成片,缓解地面交通压力;发展特色交通,加强以山城步道为主体的步行系统建设,有机串联节点、景点,加快推进解放碑朝天门、下半城、三层马路等区域的步道建设,建成19.1公里连续滨水岸线、亲水步道,构建一带六横十六纵步行系统。加强交通管理,布局建设一批停车场(库),大力缓解停车难问题,建成虎头岩公园、枇杷山公园、中华路小学、朝千路等停车场(库),利用老旧小区、公园、广场、立交桥等设施地下空间、边角用地,新建停车场、机械式停车楼;加快公交站场建设,新建一批公交首末站、重要节点公交站(港湾),优化公交线路、站点设置,提高公交出行比例;构建智慧交通体系,新建一批交通安全设施示范路,强化重要路口智能化控制系统,提升交通组织效能;全面推行错时停车、立体停车、智慧停车,充分发挥价格杠杆作用实行差异化停车收费政策。

专栏17 交通基础设施重大工程和项目

铁路轨道:助推渝湘高铁(渝中区段)、老成渝铁路改造(渝中区段)、重庆站建设;完成轨道5号线一期、轨道9号线一期、10号线二期、轨道18号线、轨道27号线建设,加快推进轨道26号线、轨道沿线站点品质升级等。

桥梁隧道:红岩村大桥全面竣工,完工解放碑地下环道三期、国贸绕行段,推动兜子背过江通道建设等。

主次干道:竣工雷家坡立交、解放东西路改造、长滨路高架桥拆除、两路口十字平交、十八梯片区道路、红云路、红云路延伸段、石油南路等主干道;加快新民街、二府衙等10余条次支路贯通工程建设;完成兜子背跨线改造、菜园坝立交等20余条道路整治提升;实施北区路、中山二路等10余条交通导改工程。

停车场(库):完成鹅岭正街、大黄路等公共停车库建设,推动九滨路市政停车场工程、重庆公馆停车场、袁家岗公共停车场等项目建设,推进渝中区老旧停车场提档升级、停车信息化系统建设,增配旅游大巴停车位。

人行设施:竣工虎歇路、洪崖洞、三层马路首开区、人和街等8座天桥;完成观音岩、儿童医院等10座人行天桥提档升级工程。

特色交通:推进嘉陵江索道复建、望龙门缆车恢复、长滨路九滨路有轨电车、凯旋路电梯提升、货运码头改造、水上巴士环线等项目建设。

第二节 完善市政能源设施

坚持市政设施建设与载体建设规模匹配、时序同步,完善综合配套,推进城市管网改造,强化水电气能源保障,提升环卫处理能力,增强防洪排涝、火灾防控能力。强化能源保障,保障用水安全,统筹做好打枪坝、大溪沟水厂关停及供水保障,完成输配水管网改造,给水管网漏损率不超过10%保障用电需求,完成十八梯、两路口等变电站工程,推进电力输送工程建设、电力电缆沟建设,增强大坪电网与区域外电力连接,优化升级重点区域、核心商圈等重要区域电力设施,完成老旧社区管线下地工程。保障用气供给,全面完成17处重点管网扩能建设,优化改造供气管网系统,完成部分主干管网建设,逐步更换锈蚀户内立管,排除燃气安全隐患,提升安全运行能力。提升市政能力,系统建设一批爱心驿站、垃圾收集站、停车场等环卫设施,破除覆盖盲区;增强垃圾收运能力,扩建菜园坝垃圾转运站,新建垃圾收集点;解决入厕难,全面推行社会公厕对外开放,围绕景区景点、重要路段、重点区域新建一批公共厕所。靓化夜景名片,围绕俯瞰、远眺、流动多视角展示城市夜景,强化滨江夜间照明,做精重点片区节日灯饰,做靓重点楼宇、重点路桥夜景灯饰,充分彰显山城、江城、不夜城独特魅力。维护管网安全,化解排水隐患,深化排水管网普查,完成污水提升泵站改造,加快探索综合管网建设试点,强化雨污管网系统建设,统筹推进地上地下管网改造建设,消除地下人防工程安全隐患,大幅提升城区内涝治理能力,城市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达95%以上。

专栏18 市政能源设施重大工程和项目

能源设施:竣工十八梯、两路口、菜园坝110kV输变电工程;完成打枪坝水厂扩容、40余处居民供电设施改造、路灯提档升级、用电线路安全整治、雨污管道臭气点治理工程等。

管网建设:实施解放碑、朝天门、化龙桥、黄沙溪、山城巷、两路口、李子坝、菜园坝、大坪等12个片区电力、燃气、排水、通信管网改造及新建工程。

环卫设施:完成10公厕新建、20座公厕改造升级,增设移动公厕,提升现有公厕为旅游厕所标准;竣工菜园坝垃圾中转站、肖家湾垃圾收集点等垃圾收集转运设施建设;建成黄沙溪环卫停车场,增设爱心驿站、环卫工具房等。

安全及环境保护:完成洪崖洞、卡福厂、人民公园等人防工程改造;加快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测系统等环保监测平台建设;竣工危岩整治、高层建筑消防整治等安全保护治理工程。

第三节 推进新型基础设施

围绕智能城市建设、智能产业发展需要,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智慧渝中。建强信息基础设施,布局建设5G、千兆光纤、IPv6数据中心等基础网络,打造泛在互联立体网络体系;建设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公共安全、城市管理、政务服务、生态保护、教育、医养等智能感知设施布局,打通数据通道,推进物联、数联、智联一体发展;探索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在安全领域运用,建设信息安全监测平台、信息安全防护平台、信息安全测试平台。建好融合基础设施,构建智慧城市智能中枢,以数据+”“互联网+”推动交通、能源、公共安全、社会治理等领域智能化升级,实现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融合发展及多场景应用,拓展新型基础设施应用空间;有序提升公共充电桩覆盖能力,实施道路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推进智慧医院建设,健全重大疫情监控网络,建设新型公共卫生设施;在市场监管、环境监管、政府服务等领域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引用,构建全面设防、一体运作、精确定位、有效管控的信息化社会治理体系。建实创新基础设施,加强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能力建设,对接并加强与市级数据中心数据合作,打造数据中枢和算力载体;发展数据分享、数据分析、数据租赁等各类大数据平台,提高公共数据采集质量,推动跨部门、跨领域专用网络和信息系统整合;加强公共服务、卫生医疗、教育等领域数据开放和共享流通,建立向社会企业开放的应用市场和开发者社区;依托儿童临床医学中心等优势学科,着力建设国家临床医学中心前沿交叉学科研究平台;支持多元主体参与数据开放共享平台、公共算力平台、开源工具平台等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打造复杂场景的应用试验基地。




专栏19 新型基础设施重大工程和项目

信息基础设施5G室内外全覆盖,每年推出5—105G典型应用场景;区块链基础平台,推进星火链网BSN等区块链服务骨干节点建设;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每年新建一批智能物联网终端和公共安全、城市管理、政务服务、生态保护、教育、医养等智能感知设施、智慧设施,打造信息安全监测平台、信息安全防护平台、信息安全测试平台等。

融合基础设施:智慧城市智能中枢;网络安全检测中心;智慧+政府管理、智慧+公共服务等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融合发展及多场景应用;提升公共充电桩覆盖能力,实施道路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市场监管、环境监管、政府服务等领域信息化社会治理系统。

创新基础设施:数据中枢;跨部门、跨领域专用网络和信息系统整合;公共服务、卫生医疗、教育等领域数据开放和共享流通;国家临床医学中心前沿交叉学科研究平台;复杂场景的应用试验基地;数字政府、数字社会建设;新型数字基础设施等。

第二十五章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围绕干净整洁有序、山清水秀城美、宜业宜居宜游城市管理工作目标,狠抓全域景区式城市管理,深化完善大城细管、大城众管、大城智管制度体系,按照三个一样工作标准扎实保持一流城市环境,加快形成综合施策、共同发力的大城管格局。

第一节 精细化推进大城细管

分类细化窗口地区、主要干道、背街小巷精细管理工作机制,深化做实五长制门前三包责任制,常态化开展马路办公,营造共建共治共享良好氛围。规范空间秩序,规范广告门楣店招,全面消除存量违法建构筑物,全力确保违法建构筑物零新增。深化市容秩序整治,完善重点区域、重点时段、重点景区环境秩序整治维护长效机制,扎实开展环境卫生、市政设施、街面秩序、城市景观等专项整治,持续强化商圈广场、支次道路、商务楼宇周边、老旧社区、待建地块、农贸市场等重点部位环境综合整治。深化社区微整治,彻底清除卫生死角,系统推进美化楼道、更新设施、修整院坝、疏理管沟、疏通排水、归整管线、增绿添园。深化垃圾分类推广,加大设施投入、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实现全区垃圾分类知晓率100%、参与率95%、投放准确率90%以上,居民家庭厨余垃圾分类收集规范达标。

第二节 人本化推进大城众管

优化社会参与城市管理机制,构建更加顺畅的工作机制,深入推行网格化管理,从群众身边小事抓起,以绣花功夫推进景区式管理。积极引导公众参与城市管理,拓展参与渠道,浓厚参与氛围,加大宣传力度,大力支持全社会共同参与城市管理。优化完善问题发现化解机制,构建多层次发现问题、交办问题、指导解决问题体系,有效保障各类投诉问题及时得到妥善处置。深入解决民生关切问题,在城市公园、山城步道、景区景点、商圈街区等重点区域,针对性建设公共直饮水点、便民服务等市政设施,让城市管理成果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深入推进柔性执法,全方位提升城市管理的温度。

第三节 智能化推进大城智管

加强智慧城管建设,用智能技术赋能城市管理,实现智能响应、精准处置。实施多杆合一,完成解放碑朝天门绿色金融大道、解放东西路、大坪正街等区域灯杆智慧化改造,清爽城市空间。提升城管执法智能化、规范化水平,构建城管执法智能监管平台,完善城管执法数字系统。提升设施运转效率,提高安全运行水平,实施常态监测、全时监测,加强200余个排水检查井、近30市政排水口、100余座化粪池在线监测和重点区域全时监测预警。提升参与便捷性,深度开发城市管理官方微信公众号和城管APP应用功能。推进传统水务向智慧水务转变,实现城市供水智能化。


专栏20 城市管理重大工程和项目

大城细管:搭建一体化智慧督察系统、治安综合管控等平台,建设渝中区数字疾控、智慧公共卫生、特色社区、智慧社区等项目,实现背街小巷、老旧小区等区域的系统化、集中化管理。

大城众管:建设区域性公共直饮水点;实施系列人行道、梯便道补缺工程;集中成片整治存量违法建构筑物,严查严办在建违法建构筑物;整治围墙围档、施工工地环境;整治占道经营、遮阳(雨)棚伞、牛皮癣;整治车辆乱停乱放、非法营运、违规运输建筑垃圾等;整治社区绿化、行道树、花台绿带树圈树池;实施油烟噪音污染整治行动、道路游园节点绿化提升、鲜花长效行动等。

大城智管:依托安全及环保智慧平台、渝中区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综合平台、智慧城管等平台建设,搭建网络平台;实施智慧政务、智慧医保、智慧医院等智慧项目,提升智慧管理水平;充电桩布点建设及新能源汽车购置、灯杆智慧化改造等。


第八篇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增强渝中发展活力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第二十六章 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深化区属国资国企改革,壮大民营经济总量,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发展壮大,不断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第一节 深化区属国资国企改革

坚持市场化、专业化推进国资国企改革,提升资产、资本、资金的运营能力,推动由资产管理到资本管理转型。巩固国企优化重组改革成果,进一步明确主业、整合资源、提升效益,更好发挥国有企业在产业培育、城市更新、街区打造、文商旅融合、老字号传承弘扬、招商引资等方面的主力军作用,不断提高对区域发展的贡献度。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构建符合市场竞争要求的运营方式,探索选人用人新机制,健全薪酬分配机制和长效激励约束机制。加快推进国有资产资本化,积极探索证券化,提升资产经营水平,有效提高国有资本运营效益,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到2025年,国有资产规模实现倍增。

第二节 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持续落实放开重点领域市场准入,支持民营企业依法平等进入更多行业和领域。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种壁垒,切实消除在准入许可、经营运行、招投标等方面的不平等待遇,营造依法平等获取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的市场环境。落实纾困惠企政策,扎实开展政策落地、产业清底、创新提质、服务提升、融资对接行动,持续降低民营企业成本费用。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建立规范化常态化的政企沟通渠道,营造支持民营企业、尊重民营企业家的良好社会环境。弘扬企业家精神,引导民营企业聚精会神办实业。完善支持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机制,提供更直接更有效的帮扶政策。健全平等保护的法治环境,切实保护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力争2025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0%

第二十七章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聚焦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一步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坚持问题导向抓重点、关键突破带全局、结果导向求实效,确保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深入贯彻中央、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部署,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财税金融改革等重点领域改革,对接落实发挥三个作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区两群协调发展等重大战略部署中的改革任务,落实全市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和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的各项工作,促进各方面措施协同协调、精准实施、落地见效。发挥基层改革首创精神,不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等改革专项,力争形成一批叫得响、立得住、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成果。

第二十八章 健全完善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

发挥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构建发展规划、财政、金融、产业、投资、消费、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建立健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抓好经济有效管理,加强目标管理、运行管理、统计管理和风险管理,建立健全宏观调控政策落实、协调评估和监督考核机制。落实中央、市里部署,精准制定区域高质量发展绩效评价办法,建立符合渝中区情的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和统计体系,实施差异化考核。制定金融领域专项规划,引导金融要素资源配置方向和结构。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方向,推动产业发展政策普惠公平,推进统计现代化改革,完善促进投资结构优化和消费升级的有效政策措施。理顺区内四大片区开发平台职能职责,按照经济开发区模式,全力担好区域发展重任。建设发展规划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和区域经济监测预警平台,提升大数据、区块链等现代技术手段辅助能力。把准用活国家、全市各类产业发展政策,加强与上级部门沟通对接,竭力争取政策、资金、项目、改革、试点等支持。

第二十九章 有效落实现代财税金融体制改革举措

围绕开源、节流、保重、增效、风控,精准有效落实财政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渝中区中央财政支持深化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的建设。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强化财政中期管理,支持城市更新、基础设施、科技创新、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重大项目建设,增强对重大战略任务落地的财政保障。深化预算管理改革,完善标准科学、规范透明、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强化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挂钩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深化落实政府债务管理制度改革,严格预算控制,规范预算支出管理。落实中央健全地方税、直接税体系和结构性减税政策,培育壮大地方税税源,深化落实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完善向上沟通汇报制度,争取在两江四岸整体提升、滨江岸线治理、人文渝中建设、老旧小区改造等项目建设和转移支付、专项债券、一般债券等资金安排方面得到更大支持,实现责、权、利相匹配。

第三十章 积极落实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任务

健全完善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深化落实自然资源资产、知识产权等产权改革,健全产权执法司法保护制度,依法平等保护各类产权。实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落实竞争政策框架,强化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刚性约束,加大对妨害竞争秩序违法行为的执法力度。落实高水平市场开放,实现市场交易规则、交易方式、标准体系的国内外融通,推进制度型开放。落实要素市场运行机制,支持壮大重庆股份转让中心、金融资产交易所等要素市场,争取建设西部数据交易中心,支持推进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改革。探索区域性股权市场制度和业务创新,引导更多资本要素向科技型企业、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高效配置。

第三十一章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聚焦企业设立、经营、发展全生命周期服务,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和自主经营权,进一步打造一流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提升城区时尚气质活力指数,让渝中成为各类企业和人才投资兴业的热土。

第一节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化联系服务企业机制,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推进重大政策科学决策、审慎决策,实行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价。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大力推进照后减证,实施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创新行政管理和服务方式,加大审批制度改革力度,深入开展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企业发展服务中心,深化政务服务最多跑一次改革,发布零跑腿事项清单,落实一网通办,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智能化、国际化。完善并联审批制、超期默认制、告知承诺制等制度,建立健全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进行行政管理的机制规则,进一步提升审批效率。

第二节 优化涉企公共服务

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聚焦企业设立、经营、发展,提高开办企业、办理建筑许可、获得电力、获得用水用气等方面服务水平,完善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深化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机构改革,发挥行业协会商会扎根行业、贴近企业的独特优势,加强行业自律,助力企业提升服务水平和治理能力。推进中介服务机构与行政机关脱钩,促进中介市场健康发展。

第三节 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创建国家信用示范城区。探索信用监管、互联网+监管、大数据监管等新型监管方式,健全信用信息归集共享机制,建设社会信用统一标准试点区。强化信用信息共享开放,完善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和信用渝中功能,推动政务部门、企业、个人等市场主体公共信用信息应用便利化,加快重点行业(领域)信用信息系统建设,探索建立公共信用信息目录动态更新机制,推进跨领域、跨行业、跨层级信用信息整合。建立健全信用信息分类分级管理机制,推动公共信用信息与市场信用信息融合互动,强化个人信息安全和商业秘密保护。培育信用服务市场,鼓励市场主体积极从事信用咨询、信用风险控制等相关经营活动,推动信用履约、信用保险、信用担保、信用管理咨询及培训等信用服务业发展,拓展信用承诺、信用评价、信用报告等信用服务产品应用范围,优化信易贷”“信易批”“信易行”“信易购信易+”惠民便企产品和服务创新。完善信用服务市场监管,促进信用服务业健康发展。落实失信主体信用修复机制。建立政务诚信监测治理体系,健全政府失信责任追究制度。


第九篇 实行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增强高质量发展的聚集能力

围绕重庆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全力投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提高参与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和整体经济效率,全力建设国际交往窗口区。

第三十二章 提升开放平台能级

深化落实国家对外开放和区域发展战略,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开放平台建设,深化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高标准实施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争取更多开放政策、开放项目在渝中试点先行,扩大金融、科技、医疗、贸易和数字经济等领域的开放合作,培育内陆开放新优势。

第一节 深化自贸区建设

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积极对标自由贸易港,加快知识产权、创新要素流动、竞争政策、争端解决等制度探索,形成适应国际规则新要求的制度体系。充分利用扩大政策试点契机,争取将化龙桥等重点区域纳入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范围,支持将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功能拓展至技术贸易、服务外包、维修服务等服务贸易领域。强化制度政策研究利用,加快自贸区试点政策在区域的复制推广,大力支持区域企业试点创新,形成模式、制度创新案例50个以上。扩大金融合作,支持企业利用国际商业贷款、境外发债等方式在国际市场上融资,境外融资突破100亿美元。用好服务业扩大开放契机与自贸区先行先试优势,鼓励外资金融机构落户,支持设立中外合作教育、医疗、文化等机构,自贸渝中片区新增市场主体逾2万户、外资机构逾300

第二节 深化中新合作

强化落实机制规则合作,争取优先实施工作许可、签证、居留有机衔接的人才政策。高标准打造来福士中新合作示范项目,发挥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展厅功能,加快建设中新合作金融服务业产业园,落地金融服务、信息通信等领域合作项目10个以上。拓展服务与贸易领域合作,争取在国际商务、教育培训、跨境贸易等合作领域先行先试,引导国际知名企业、跨国公司、大型供应链企业、贸易集成商、平台型贸易服务企业等来区设立总部机构。拓展金融合作,依托贸易金融跨行交易区块链平台,支持金融机构发展供应链金融和特色跨境金融,发展金融科技、跨境交易、智慧物流等业态和项目,积极参与中新跨境服务贸易与跨境数据流动试点,助推国际数据港建设。支持企业通过在新加坡发行外币债券、赴新交所上市等方式融资,引进基于中新合作的机构、企业逾100。拓展教育、医疗、文化、旅游、专业服务等领域合作,引导和支持新加坡企业在渝投资兴业,加快对接东盟市场。

第三十三章 做大开放型经济

以数据开放、金融开放、运输开放、人才开放为重点,有序扩大服务业开放和制度开放,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加强外资外贸外经联动,有序推进引进来提高利用外资规模和质量、走出去拓展国际业务,推动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做强服务贸易

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推动跨境交易、分支机构销售与离岸外包发展,高质量打造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区。充分利用区域服务业基础优势,重点培育金融、文化、旅游等服务贸易,发展工业设计、大数据、智能化等领域离岸服务外包,培育区块链、人机交互等服务外包新业态。依托区域重点企业,支持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形成技术、品牌、标准、质量、市场渠道和营销网络等新优势,带动发展形成软件出口、文化贸易、中医药服务、数字服务等出口基地。加大招引龙头型、平台型企业和项目力度,吸引发达国家发包商、国内外服务外包企业在区落地发展。


第二节 做大总部贸易和转口贸易

支持总部企业利用数字技术转型升级,建设数字贸易平台,大力发展数字贸易,加快培育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充分抓住共建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契机,发挥服务业集聚优势,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吸引境内外企业在区设立具有贸易营运和管理功能的贸易型总部,促进沿海生产制造企业和外贸企业来区设立采购、分拨、营销、结算、物流、品牌培育等功能型总部,集聚转口贸易企业,新增总部贸易、转口贸易企业20家以上。支持重点企业开展汽车平行进口等贸易,吸引品牌分销商设立结算型总部和区域分销中心,构建渝中总部+全国市场”“渝中总部+周边仓储的分销中心。

第三节 做强跨境电商

围绕国家、全市建设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全面梳理区域试点工作成效,培育引进龙头跨境电商、帮助企业解决网点机构拓展遇到的难题,支持跨境电商新模式新业态发展。支持重点跨境电商平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构建海外仓、网贸馆等境内外营销物流体系。引导重点跨境电商平台集聚发展,打造跨境电商示范园2个以上,跨境电商交易额突破10亿美元。拓展跨境贸易范围,推动服饰等专业市场线上对接融入国际市场,推动开展市场采购贸易试点,在解放碑、朝天门、化龙桥等区域打造外商投资企业集聚中心,设立国际商品展示交易平台,加快建设保税延展区、免税展示中心、跨境电商线下体验店、贸易国别馆,畅通跨境贸易渠道,进一步推动扩大开放,增添发展新动能。

第三十四章 加强对外合作交往

发挥外事资源优势,增强产业发展、城市建设、政务服务与国际化城市的匹配度,打造涉外交流平台,加强与国内先进城区和国际友好城市的交流合作,强化城市品牌传播推介,提升城区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

第一节 提升国际化服务水平

营造国际化安全环境,高水平建设城市安全视频监控网络,提升城市安全智能保障。增强国际化公共服务,引进国际先进医疗技术机构、医疗管理公司开展特色化、差异化医疗服务,鼓励优秀跨国教育机构与辖区内教育机构开展人才、资本方面的合作,新增国际医院2家、国际学校2。实施国际化标识工程,实现多语种标识体系在政务服务、城市管理、社会治理等领域全覆盖。依托解放碑、化龙桥等涉外住宅小区,打造国际化社区5个以上


第二节 强化国际交往功能

优化国际交往空间,构建一核两岸多点国际交往布局体系,打造渝中半岛特色优势外事交往区域。促进国际人文交流,积极承办区域性或全球性峰会论坛、会展演艺、赛事活动,进一步扩大解放碑论坛等的影响力,支持举办有国际影响力的时装周、电影节、艺术节等文化展演活动,大力支持办好重庆日”“重庆周等活动,力争每年举办的高层次交流活动突破50场次。强化涉外交往合作,吸引更多国家在区设立领事机构,争取更多涉外机构、国际组织及其办事机构落户渝中,深化与美中贸易委员会、中国欧盟商会、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等境外机构合作,促成世界500强企业在区新设代表处或办事机构25,争取国际组织在区设立地区总部或分支机构超过20个。推动与欧盟、非洲、东南亚等地区城市缔结友好城市,拓展与周边、拉美、东南亚、北美、中东欧等地区城市交往,新增友好城市、友好交往城市5个以上

第三节 优化国际交往环境

加强国际规则培训,推进产业规划、现代金融、文化交往、科教合作等国际合作标准化,在国际规则框架下开展国际交往活动。增强国际交往能力,开设国际化讲座和国际化讲堂,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开通重点国际商务团体服务绿色通道,提升国际礼仪培训和普及水平。盘活开放历史资源,规划建设外交外事陈列馆,保护利用原苏联大使馆、原美国大使馆等旧址,凸显渝中在中西部独特的外事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建设一批高品质公共活动空间,擦亮两江游街巷游等名片,展现国际时尚范、巴渝慢生活。


第十篇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 建设一流文化强区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与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扎实推进人文渝中建设,激活释放文化活力,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全面提高文化文明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第三十五章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

第一节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围绕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马克思主义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等重大问题,加强理论学习、宣传普及、研究阐释,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不断提升公民道德素质。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打造时代新人库”“时代新人馆。深化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全面完成红色三岩保护提升,推进红岩文化公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VR巡平台建设。加强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推进红岩精神进校园

第二节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实施文明创建工程,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和促进文明行为,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建成志愿者之区。广泛开展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推动吃得文明”“住得文明”“行得文明”“游得文明”“乐得文明”“购得文明”“上网文明成为市民自觉。弘扬诚信文化,营造不敢失信、不能失信、不愿失信的社会环境。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 ,弘扬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完善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构建全民阅读服务体系,落实书香重庆建设。深化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建设,完善终身学习体系,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第三节 深化全国文明城区建设

持续巩固文明城区建设成果,建立健全全国文明城区建设的长效机制,加强市民文明素质教育引导,打造美丽整洁的生活环境、规范有序的社会秩序、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提升市民综合素质、城市文明程度和群众生活质量。开展主题宣传活动,围绕文明渝中在行动·做谦恭有礼的渝中人活动主题,结合我们的节日”“宪法宣传日等活动大力宣传文明城区建设、民生实事的举措和成效,回应群众关切。引导社会广泛参与,采取基层微宣讲、文艺宣传、院坝会、交流会等各类活动形式,邀请先进典型、专业人士、文艺名家等各界社会人士,广泛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引导市民群众积极参与全国文明城区建设。

第三十六章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围绕重庆建设文化强市,深化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全面繁荣公共文化事业,更好保障市民文化权益、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第一节 推进文艺事业繁荣发展

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行动,深挖巴渝文化、三峡文化、抗战文化、革命文化、统战文化和移民文化内涵,实施当代文学艺术创作工程,鼓励文化企业、文化名家发挥工匠精神,不断推出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文艺精品。推动文化艺术与科技融合发展。加强文艺理论研究,积极开展文艺评论,促进创作生产健康发展。用好院团资源,提升演艺剧场,全力打造解放碑中央艺术区,支持在区国有文艺院团改革,进一步激发文艺院团生机活力,协同推动1—2家市级演艺企业股改上市。

第二节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优化文化资源配置,改建、新建和修缮一批公共文化设施,因地制宜建设博物馆、陈列馆、美术馆、艺术馆,补齐设施短板,推进一街一中心、一社区一室建设,高水平形成1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提升服务标准,促进均等化、优质化发展,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建设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有效保障基本公共文化需求。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一体化共享市、区两级文化资源,推动更多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推广重庆群众文化云渝中平台,智慧化发展公共文化服务。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力争每年文化惠民活动达200场,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品牌10个以上。

专栏21 公共文化服务重大工程和项目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成大溪沟、化龙桥等街道文化中心和白象街、国际村、领事巷、学田湾等社区文化中心建设;选址新建半岛小剧场、社区体育公园、城市书房、屋顶健身场地等;完成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搭建,文化设施免费开放。

第三十七章 保护传承母城文化资源

认真落实母城文化保护利用规划,挖掘好人文渝中资源,推动历史文化展示区建设,精心保护和活化利用现有历史文化资源,让母城渝中成为集中展示古巴渝、老山城、新重庆魅力的核心地标。

第一节 活化利用文化资源

进一步挖掘母城历史文化,实施文物平安工程,扎实推进145处文物建筑、42处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文物修复率达100%。做好资源普查建档,建立统一协调的文化资源管理平台,完成对有价值的建构筑物、街巷空间、历史文物等资源的普查建档、价值评估和修缮保护。构建片区式保护格局,突出面上保护、整体保护,打造东水驿湖广会馆老鼓楼衙署白象街十八梯山城巷枇杷山、曾家岩中四路嘉西村李子坝红岩村虎头岩、大礼堂文化宫大田湾国际村鹅岭佛图关、两江四岸滨江岸线等重点片区,形成片区式历史文化保护修缮、活化利用新格局。保护传承历史文脉,审慎对待城市更新中的历史价值,保护传统巴渝、明清移民、开埠建市、抗战陪都、西南大区等5种传统风貌特征,形成抗战文化、巴渝文化、开放文化等主题博物馆群,推动特色化、差异化发展。

专栏22 历史文化保护利用重大工程和项目

文物保护修缮:完成仁爱堂、苏联大使馆、土耳其大使馆、国民政府外交部旧址、国民参政会旧址、国际村石碉堡、打枪坝水厂纪念塔、柏庐、谢家大院等50余处文物点本体修缮及防洪、防雷、防洪工程。

文物资源利用:完成飞阁、徐远举公馆旧址、罗斯福图书馆、德国领事馆、贺国光旧居、古城墙遗址、吴铁城官邸、戴笠公馆旧址等20余处文物资源展示利用。

博物馆建设:利用鹅岭、枇杷山等公园新建母城历史文化、开放历史文化、西南大区文化、抗战文化、直辖发展史博物馆;利用文物旧址新建邮政博物馆、海关博物馆、金融博物馆等10余个博物馆群。

历史价值阐释:开展系列文化旅游资源普查工作;开展系列历史价值研究及挖掘阐释工作;编制一批渝中故事、历史丛书;开发一批渝中文创产品、文化线路、文化演艺;拍摄制作一批文化旅游宣传片、影视作品、纪录片;开展系列文化旅游节会节庆及宣传活动。

第二节 保护用好非遗资源

挖掘渝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2项,市级非遗项目1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率达90%。保护传承非遗资源,壮大非遗传承人队伍,编印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开展非遗项目进社区、进校园等活动,加强对代表性强的传统技艺、传统医药等文化资源挖掘传承。活化利用非遗资源,开展61”文化行动,打造一批非遗展示街区,建设一批非遗展陈厅,策划推出实景演出,设计开发非遗产品,匠心解读历史遗存,传承巴渝技艺、焕发非遗活力。

专栏23 非遗保护利用重大工程和项目

61文化行动:围绕遗产保护与价值阐释,用好用活文化载体、文化元素、文化符号,充分发挥文艺院团、文博场馆、文化设施富集优势,实施文化解读工程,开展1套城市文化标识系统、1组公共文化体验空间、1场国际化城市巡回展览、1个品牌性文化演艺组合、1个标志性城市文化节事、1个系列历史故事微电影。

重大非遗设施: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空间等。

第三节 全面建成风貌街区

坚持文脉传承、风貌保护、功能提升、产业发展总基调,恢复城市记忆,延续城市文脉,全面建成渝中母城历史文化街区群,形成经济发展新增点、城市形象新亮点、文化旅游新热点。重点打造传统风貌区,全面完成大礼堂马鞍山、李子坝、十八梯、湖广会馆、白象街、山城巷等9个传统风貌区建设,因地制宜配套特色文创店、休闲店、美食店等业态,发展特色消费、小众消费。持续打造山城老街区,完工鲁祖庙、戴家巷、三层马路、胜利巷等11个山城老街区的打造,完善街区标语标识,协调建筑外立面,完成管网改造及环境综合整治。精心打造特色老社区,持续打造解放西路、领事巷、金汤街等特色老社区,打造社区文化墙、文化展示栏、艺术涂鸦等人文景观,增强特色性和吸引力。实施社区智慧化改造,推动社区有机更新,完善生活配套设施,形成特色老街巷、示范社区20

专栏24 风貌区老街区老社区重大工程和项目

传统风貌区:开工燕子岩飞机码头传统风貌区,全面完成大礼堂马鞍山、李子坝、十八梯、湖广会馆、白象街、山城巷等10余个传统风貌区,完成大田湾文化宫大礼堂风貌保护提升工程等。

山城老街区:打造三层马路首开区智慧街区,完工鲁祖庙、戴家巷、三层马路、胜利巷等10余个山城老街区。

特色老社区:特色老社区智慧化改造项目、特色老社区周边环境整治改造项目、特色老社区人文景观打造项目、特色示范社区20个。

第四节 弘扬传播母城文化

突出连贯性、体系性,开展母城文化内涵和价值研究,多维度开发母城文化系列产品、再现场景,多形式讲好母城人文故事,多渠道加强母城文化传播、推广。举办历史文化名人纪念活动”“革命先烈追思活动”“讲述渝中故事等文化活动,策划实施精品文化项目和产品20,充分彰显母城文化的历史价值、时代价值,让母城文化焕发生机。


第十一篇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

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第三十八章 筑牢渝中半岛生态屏障

坚决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强化上游意识,担起上游责任,精心保护好自然山水,系统重塑好城市可持续生态系统,打造彰显山水相依、景城一体的生态空间。

第一节 强化生态系统安全

落实治水、建林、禁渔、防灾、护文要求,加强自然山体、水系和文化文物保护,使历史文化、山水文化与城市发展相融合。将保护好长江、嘉陵江生态放在压倒性位置,严格落实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聚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以持续改善两江水质为重点,扎实推进水生态修复、水污染治理和水资源保护三水共治。着力保护长江、嘉陵江自然水体,推动沿江减排扩容,治理沿岸散乱污业态。加快修复消落带生态系统,分类整治护岸,优化岸线功能,重点开展嘉滨路、长滨路护岸整治,活化滨水岸线功能,释放旅游、运动、娱乐、商业、景观、生态价值。

第二节 建设生态绿化城区

坚持依山造绿、亲水植绿、立体建绿,推进区域生态绿化体系建设,打造城市绿肺。统筹推进山地公园、滨江公园、文化公园、社区绿园等公园体系建设,融入历史文脉,增强景观功能,精雕细琢改造人民公园、虎头岩公园、鹅岭公园、佛图关公园、枇杷山公园、珊瑚公园、滨江公园等城市公园,建成红岩公园,加强常态化管护,提升群众休闲健身体验感。加快推动生态绿廊建设,推动山水渗透、城林相融,形成以山体绿化为核、公园绿地为点、道路滨江绿地和步道景观绿廊为线、附属绿地为面的立体绿化格局。精心实施屋顶绿化、立面绿化、边坡绿化和鲜花彩化,全面利用边坡、边角、江岸等资源,打造城市微景观,形成山清水秀生态带、立体城市景观带、便捷共享游憩带、人文荟萃风貌带,进一步彰显山水桥城的独特魅力。

第三节 保护修复自然山体

描绘山水立体画卷,推进区域山体保护修复,完成全区主次干道及两江两岸的坡坎崖整治,消除绿化秃斑,打造多彩挂毯,实现城在山水间、人在公园中。严格按照山系、绿系保护要求控制渝中重要城中山体保护线、协调线以及组团隔离绿带范围内建设,整治修复枇杷山鹅岭虎头岩1.2公里山脊线。高水平推进渝中山城步道建设,加快形成半山崖线步道、环城墙步道、两江三桥步道、西南大区步道等长约100公里一带六横十六纵的步行廊道格局,让渝中山水颜值更高,让城市气质更佳。

专栏25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重大工程和项目

公园绿地:红岩公园、化龙桥公园、李子坝公园、佛图关公园、鹅岭公园、枇杷山公园、人民公园等公园建设及提档升级;社区绿地常态化更新及升级;生态绿廊建设等。

山城步道:完成曾家岩临崖步道二期、半山崖线步道、两江三桥步道、环城墙步道等20余条步道建设,形成一带六横十六纵的步行廊道格局。

第三十九章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和最严厉的法治,增强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

第一节 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持续巩固深化蓝天保卫战成果,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突出PM2.5和臭氧防治协同、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氮氧化物减排协同、减碳和减霾协同,打好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重点抓好非道路移动机械、船舶港口、锅炉烟气、扬尘等大气污染管控,推动落实餐饮油烟排放智能监管和达标治理,PM2.5NO2年均浓度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并继续下降,O3浓度上升趋势有效遏制。

第二节 优化水环境质量

统筹水资源利用、水生态保护和水环境治理,促进水环境管理从污染防治为主逐步向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转变。深化实施河长制,持续开展净岸行动,加强船舶水污染防治,溯源整治入河排口,推动雨污分流建设改造,加强管网和泵站维管修复,强化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安全保障,巩固提升水生态环境质量,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两江渝中段水质稳定达到或优于III类标准。

第三节 提升土壤环境质量

以实现土壤安全利用为重点,实施针对性源头预防、风险管控、治理修复优先行动。全面加强固体废物环境管理,深入开展土壤环境质量调查,强化加油站等土壤污染风险防范,严格控制和预防土壤污染,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落实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防控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典型地块污染风险,实施污染地块修复示范工程。

第四节 保持声环境稳定

突出源头预防为主,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噪声扰民问题。落实城市声环境功能区划管理,巩固深化安静居住小区创建成果。加强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商业经营活动噪声污染防治,强化社区复合型噪声污染监管,重点查处敏感区噪声违法行为。加强社会生活、交通噪声综合治理,完善机动车鸣笛抓拍系统,优化设置效能标志和道路减速设施。以夜间施工为重点,加强施工噪声污染防治,努力缓解群众睡眠之忧

第五节 严密防控环境风险

坚持”“并重,建立全过程、多层级环境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体系,夯实生态环境监测预警能力和技术储备,有效防范和降低生态环境风险。提升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水平,加强固体废物安全处置。加强塑料污染治理。强化危险废物环境监管和化学品环境风险管控,危险废物安全转移处置率100%。提升核与辐射安全精细化、专业化监管水平,强化放射性废物和电磁环境管理。

第六节 健全环境治理机制

建立健全环境治理的领导责任体系、企业责任体系、全民行动体系、监管体系、市场体系及信用体系。严格执行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体系,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硬约束机制。完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行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证全覆盖,完善企业环保信用评价制度。制定实施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全面推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任中)审计。推动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探索环境治理托管试点。全面实施污染源日常检查双随机、一公开制度,落实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积极参与区域监测网络,落实污染预警协商、联动处置等机制。建立智能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强化污染源网格化智能化监管,实现重点污染源的自动监控预警和智能化处置。完善公众监督、有奖举报、信访办理、抽样回访等机制,切实解决好群众身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

第四十章 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积极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第一节 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

全面推行生态+”“+生态发展新模式,探索无废城市建设综合管理体系,推广无废医院创建模式,深化拓展无废学校”“无废菜市场”“无废小区”“无废景区等建设。培育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力争建设绿色技术创新中心和绿色工程研究中心,积极争创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积极争取国家绿色发展基金支持,推动商贸物流、交通运输、餐饮等服务业绿色转型。

第二节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落实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推行产品碳标准认证和碳标识制度,采取有力措施推动实现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目标。推动重点用能单位节能技术改造,推进既有建筑节能和绿色化改造,开展低碳社区、低碳商业等示范建设,试点建设近零碳排放示范楼宇、示范社区,开展重点碳排放单位碳排放信用评价,建立项目碳排放与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协同管理机制。

第三节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贯彻落实绿色生活创建行动部署要求,倡导节约消费、适度消费、绿色消费新观念。对接绿色建筑标准及认证体系,推广装配式建筑、钢结构建筑和新型建材。构建绿色交通体系,鼓励引导居民绿色低碳出行。实施政府绿色采购,推行绿色产品优先,倡导绿色办公,促进绿色消费。深入推进光盘行动,培育绿色消费文化。推动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绿色商场、绿色建筑等创建行动落地落实。

第四节 创新绿色发展体制机制

落实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加快建立自然资源统一调查、评价、监测制度。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和排污权、碳排放权机制,探索用水权、用能权交易。落实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按照谁受益、谁补偿,谁保护、谁受偿的原则,建立健全市场化、多元化有偿使用与生态补偿机制,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专栏26 绿色低碳城区重大工程和项目

绿色低碳无废城市创建;餐饮等服务业绿色转型;既有建筑节能和绿色化改造;低碳社区、低碳商业等示范建设;绿色创建行动等。

第四十一章 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落实节约优先战略,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全面加强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

第一节 推动能源节约和能效提升

实施低碳循环再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工程,强化节能评估审查,保障合理用能,限制过度用能。实施重点节能工程,围绕城市有机更新、老旧小区改造、产业转型升级等提升能效,着力提高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领域能源利用效率。加大节能科研力度,鼓励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推广应用,推动能源互联网创新。优化能源结构,推动清洁低碳和可再生能源消费,稳步有序推进电能替代。

第二节 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全面落实国土空间规划,加强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建立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制度。严格实施建设用地强度控制,持续推进建设用地增存挂钩,年度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率均达15%以上。加快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深入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健全完善用地标准和评价体系,加强节约集约目标考核。

第三节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积极推进国家节水型城区创建,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以水定需、因水制宜、量水而行,严格实施水资源强度控制。深化水资源节约利用,建立负面清单管理及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强化取、供、输、用、排水各环节管理。加强重点领域节水,推进商业用水减排,推行非居民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强化城市节水降损,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到2025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降低15%

第四节 加强资源综合循环利用

落实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政策,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能源节约利用,加强节能改造、节能服务体系和节能基础能力等工程建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发展环境咨询评估、生态环境修复、绿色认证等新兴环保服务业,做大做强环境影响评价、第三方环境监测等专业技术服务机构。壮大中机高科(重庆)环保工程有限公司等环保骨干企业,发挥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业内大中型企业的研发优势,培育融研发、设计、制造、服务于一体,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具备核心竞争力的环保骨干企业10家以上



第十二篇 努力创造高品质生活 提高社会建设水平

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第四十二章 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完善工资制度,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第一节 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

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持续增加居民收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全市领先。以高质量就业带动收入稳定增长,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落实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完善工资指导、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促进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实行股权激励等政策。完善技能人才工资分配制度,落实高层次人才工资分配激励政策。落实公务员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落实养老金、低保、失业保险等民生保障待遇标准提高政策。

第二节 优化收入分配结构

鼓励勤劳守法致富,保护居民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积极扩宽居民劳动收入和投资入股、房屋租赁、产权交易等财产性收入增收渠道。落实高收入者税收调节政策,减轻中低收入者和小微企业税费负担,取缔非法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落实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发挥第三方分配作用,发展慈善事业,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

第四十三章 落实就业优先政策

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促进充分就业,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

第一节 促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把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优先目标和经济运行合理区间的下限,将新增就业人数、调查失业率作为经济调控重要指标,强化财政、税收、金融等经济政策与就业政策的衔接配套、协调联动,强化就业影响评估,加快产业发展和重大项目、重点民生工程建设,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和新职业的保障制度,发展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等新经济模式和网络零售、移动出行、线上教育培训、互联网医疗、在线娱乐、直播销售、网约配送等更多新业态,支持和规范平台就业、网络就业、共享用工等新就业形态,加强新职业开发,拓宽就业渠道。加强就业需求调查和失业统计监测预警机制,有效防范规模性失业。

第二节 促进重点群体就业

更加注重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加快提升劳动者就业素质。实施青年就业促进计划、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和基层成长计划,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90%以上。加强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强化对退役军人、残疾人等重点群体的分类帮扶,综合运用政策扶持、援助服务等措施,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落实失业保险稳岗返还、职工在岗培训补贴等政策,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就业岗位。探索组建行业性、区域性技工教育集团,创建智能+技能人才孵化空间,建设新职业培训示范基地,探索互联网+职业培训,积极开展特色工种培训,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累计4.5万人次。

第三节 提升就业创业服务水平

加快推进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标准化专业化建设,健全就业创业公共服务体系、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实施社区就业创业服务能力提升行动,建设线上、线下招才引才公共服务平台。实施渝创渝新创业促进计划,打造创业实训中心等高水平创业服务平台,扶持创业项目发展,争创创业示范区、联合孵化特色示范区。鼓励创业带动就业,落实创业担保贷款政策,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亿元,完成创业培训1万人。深入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以园区、商圈、楼宇、行业协会等作为创建载体,打造和谐劳动关系示范点100个以上。依法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加大维权执法力度,争议调解成功率60%以上,举报投诉案件结案率95%以上,仲裁案件结案率90%以上。

专栏27 就业重大工程和项目

就业保障:推动产教融合示范基地项目建设,启动中冶赛迪产学研基地项目;解放碑、化龙桥等和谐劳动关系示范点建设;创建智能+技能人才孵化空间;建设新职业培训示范基地;创业实训中心等创业服务平台等。

第四十四章 发展高质量教育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创建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示范区。

第一节 调整优化校点布局

按照学前扩大规模,小学均衡布点就近入学,初中均衡布点和规模办学并重、高中规模效益的要求,根据不同片区的实际情况,结合未来人口总数及学龄人口数变化,加快标准化校园建设,不断整合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标准和水平,有序推进校点新建、扩建、改建,办好家门口的学校,满足教育发展需要。到2025,新建学校10所,改扩建学校20所,合并调整学校5所,实现资源配置更科学、学校发展更均衡、学生就学更方便、资源配置更合理、育人质量更优质、办学条件达标准的目标。

第二节 整体提升教育水平

深入推进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加强和改进美育和劳动教育,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围绕打造全国一流基础教育强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目标,巩固扩大集团化办学成果,发挥好龙头学校的引领作用,加强教师队伍人才建设,促进教育内涵发展,带动教育水平整体提升。推动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发展,加快布局公办园、优质园;推进小学教育巩固基础、彰显特色、优质均衡发展,创建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推动高中教育特色领先发展,支持创建市级特色示范高中和特色普通高中;加强继续教育,支持和规范发展职业教育、民办教育,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挥智慧教育优势,建立覆盖全区市民的终身学习网络,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到2025年,普惠性幼儿园比例80%,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标准化达标率87%


第三节 持续深化教育改革

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课程体系、教育评价等改革,更加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打造区级教育云平台,提升全区教育信息系统数据应用服务水平。到2025年,基本建立系统化育人、多样化办学、法治化管理和立体化保障四位一体的教育基础性制度体系,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教育体制机制,基本解决教育热点难点问题。

专栏28 教育事业重大工程和项目

幼儿园建设:完成化龙桥幼儿园、巴蜀创意天地幼儿园改造工程;加快推动卡福厂地块幼儿园、八县办地块幼儿园、渝州路地块幼儿园、交通大学地块幼儿园建设。

小学建设:推动复旦中学附属小学教学楼、巴蜀小学、中华路小学外国语学校、十八梯小学新续建工程;完成中华路小学、大坪小学、马家堡小学、解放小学、实验学校、金马小学改扩建工程;加快竣工石油路小学教学办公用房、人民小学学校、人和街小学学校改造工程。

中学建设:推动四十二中学教学楼、复旦中学竹园校区学生宿舍新建工程;完成二十九中学校、大坪中学改扩建工程;竣工巴蜀中学学校、求精中学河运校区工程、求精中学教学楼维修改造、五十七中学生宿舍隐患改造等。

第四十五章 全力加强社会保障工作

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基本要求,全面建立覆盖全民、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第一节 完善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障措施

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进一步扩大覆盖面,落实社保转移接续政策,建立全民参保登记动态清零机制,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制度,巩固提升社会保险法定人员全覆盖成果。对接全国统一的社保公共服务平台,推广电子化转移业务。落实基本养老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落实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措施。深化医保制度改革,落实居民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共济保障机制,提高医保金使用效率。落实社会保险市级统筹任务,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建立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落实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制度。落实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和补充医疗保险制度,积极发展商业养老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形成多层次、多支柱的保障体系。做好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工作,完成社保便民服务中心改造、社保档案数字化,推动市级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示范社区建设。

第二节 健全社会救助体系

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好与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以及医疗、失业、教育、住房、临时救助等各项社会救助的衔接。落实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制度。稳步扩大基本生活救助范围,落实保障标准调整机制。加强救助对象分类动态管理,落实低保渐退等制度。优化社会救助,将低保、特困等社会救助审核确认权限下放至街道。加强急难救助,健全街道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保障基本生活困难急难型支出。强化特殊帮扶,加强特困人员照料护理服务。发展社会慈善,扩大社会救助供给。规范引导志愿者服务活动,促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精准化。采取实物配租和租赁补贴相结合方式,保障困难群众基本住房需求。统筹推进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等福利事业发展,健全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普惠性福利制度。

第三节 落实住房保障措施

完善住房保障方式,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保障制度,加快解决新市民、青年群体等住房问题,实现全体市民住有所居。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租购并举,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完善长租房政策,培育专业化租赁企业,整顿租赁市场秩序,规范发展长租房市场。逐步使租购住房在享受公共服务上具有同等权利。推进住房公积金制度改革,持续优化住房公积金缴存、提取、贷款机制。

第四节 落实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

深化退役军人安置制度改革,拓展安置渠道,完善就业创业扶持体系。建立新型抚恤优待保障制度,完善拥军优抚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建强优抚保障体系。完善军休安置制度,创新服务管理保障模式,提高军休资源使用实效。加强纪念设施修缮保护,逐步实现归口管理,推进烈士纪念设施提质改造。推动退役军人服务和保障基本标准建设与信息化建设,夯实退役军人服务设施和力量。

第四十六章 关心关爱重点群体发展

注重机会公平,聚焦妇女儿童、青少年和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切实保障基本权益,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第一节 促进妇女儿童和青少年全面发展

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实施妇幼健康服务保障工程,加强母婴安全保障、妇幼保健重点专科和科研能力建设,提升妇幼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加强女性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女性素质,促进就业性别平等。试点建设儿童友好城区,完善困境儿童、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等特殊群体关爱服务体系,加强儿童早期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大力发展青少年事业,鼓励青年创新创业,深化青少年之家建设,提升青少年活动中心效能。

第二节 提升残疾人服务保障水平

建立完善动态调整机制,落实两项补贴标准提高政策,持续解决残疾人特殊生活困难和长期照护困难。扩大残疾人社会保险覆盖面,加快发展重度残疾人照护和托养服务。稳定推进残疾人集中就业,多渠道多形式扶持残疾人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加强残疾人健康管理,提升残疾人康复服务水平,提高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服务能力。完善残疾人服务基础设施,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改造提升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推动实现残疾人康复或托养设施全覆盖。

第四十七章 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渝中行动

围绕实施健康中国重庆行动,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落实并完善市民健康促进政策,全面加强卫生健康体系建设,织牢公共卫生防护网,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第一节 织牢公共卫生防护网

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推进区疾控中心职能强化、能力提升。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属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落实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责任,强化基层公共卫生体系,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创新医防协同机制,提升服务能力。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建设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建成全区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应急指挥、监测预警、疾病防控、应急救治、保障支撑体系,形成医疗防治、技术储备、物资储备、产能动员四位一体应急储备机制。加强重大疾病防控,持续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精准防控艾滋病、结核病等重点传染病,做好寄生虫病、地方病、职业病防控。提升健康教育、慢病管理和残疾康复服务质量,重视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巩固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成果。深化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推动从环境卫生治理向全面社会健康管理转变,广泛建设健康社区、健康单位、健康学校、健康家庭、健康企业等健康细胞,全面推行公共场所禁烟,促进全民养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

第二节 提升医疗健康服务平台

统筹发挥在区优质医疗资源优势,助推重医附一院、重医附二院等市级医院实施改扩建工程,推动中医骨科医院创成三甲专科医院,支持大型医院国际化、集团化、品牌化发展。鼓励社会力量举办特色专科等健康服务机构,推广远程医疗等新服务新模式,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围绕西部医学中心建设,支持发展细胞治疗、基因治疗、液体活检等新技术,加强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支持薄弱领域和重点专科诊疗能力提升。

第三节 加强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

建立城市社区服务中心新模式,构建10分钟社区医疗服务圈,规范家庭医生工作室建设,建立多形式的城区医疗联合体,完成社区卫生机构设施升级,7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国家标准。建成三级妇幼健康联盟,建设儿童早期发展示范基地,有效控制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区妇幼保健院创成二级院。构建老年友善医疗卫生机构,建立落实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第四节 促进中医药传承与创新

完善中医医院基础设施,提升中医应急和救治能力。强化中医临床、疾病防治等重点学科建设,加快中西医结合发展,提高中医应急救治、临床疗效和综合服务能力。培养一批高层次复合型中医药人才、高水平中医临床人才和多学科交叉中医药创新团队,提高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扶持非遗中医项目发展,开展名医学术经验传承,建好中医药材市场。

专栏29 卫生事业重大工程和项目

公共卫生工程:推动渝中区卫生应急隔离救治院建设;完成渝中区青少年心理健康中心、精神卫生中心、渝中区疾病预防控制及公共卫生救治体系升级改造等。

医疗服务工程:完成重医附一院第一分院新建、重医附一院改建、重医附二院改建、中医骨科医院迁建等项目建设;加快重医附一院、市疾控中心、区妇幼保健院等设施设备采购及信息化改造;新建大坪、七星岗等8个医养结合中心和桂花园、棉花街等2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

第五节 健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着力夯实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常态化开展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动,全面提升渝中群众体育水平、竞技体育实力,加快体育强区建设。规划建设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足球场等公共体育场所,实现街道、社区、小区健身网络全覆盖、设施高品质。推动与市级部门协作,促进大田湾体育场等市级体育场馆向区级活动开放。加强与教育系统协作,完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保障机制,实现社会体育资源全民共享。探索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推进公共体育场馆向公众优惠或免费开放,提高公共体育场馆使用效率。结合城市公园建设和老旧小区改造,新建、改建一批健身场地和设施,社区全民健身点平均水平达7个以上,力争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1平方米,培育有品牌、有活力的体育组织10个。打造全民健身品牌活动,发展体育+旅游,持续举办和组织好具有渝中特色的城市定向、环岛骑游、中国街头田径巡回赛、国际登楼大赛等全民健身品牌活动,国民体质抽样测试合格率保持95%以上

第六节 提升竞技体育水平

强化竞技体育,促进社会化、职业化、产业化发展。加强区体校建设,完善后备人才培养机制,优化运动员训练环境,开展体育项目与中小学校结对落地,针对性训练和选拔优秀后备人才。突出特色优势项目,保持射击、跳水、跆拳道、田径等项目优势,发展冰雪运动、啦啦操、球类等项目,争取承办高水平国际国内竞技体育赛事,吸引国际国内竞技体育组织进驻,做响渝中体育名片。

第四十八章 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深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综合创新试点,加快构建以生育政策、养老服务、健康保障、环境支持、社会参与等为支撑的人口老龄化应对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第一节 提高生育托育服务水平

落实国家生育政策,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构建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引导生育水平提升并稳定在合理区间,适度减缓老龄化进程。落实生育支持政策,全面执行生育延长产假、生育保险等政策和生育补贴津贴等制度,提升居民生育意愿。实施出生人口素质提升计划,提高优生优育水平。优化出生人口性别比,促进人口结构改善。完善婴幼儿托育服务体系,实施普惠托育专项行动,支持社会力量举办托育服务。积极推进健康家庭及发展能力建设,营造生育友好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

第二节 完善养老服务体系

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增加更多丰富优质供给。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巩固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区成果,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关注和支持老年教育,提升老年教育服务水平,丰富老年教育内容,支持在街道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养老服务站设置老年大学教学点,积极推进老年教育学校、机构、设施等建设。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培育养老新业态,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推进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改建2处区福利院分院,提档开放一批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发挥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作用,加强公共服务设施统筹规划,确保满足需求,构建老年人友好社区。促进医养结合,支持改建医养服务中心,健全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开展适老化改造,新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和涉老设施无障碍率保持100%,老旧社区适老化改造达80%以上。发展智慧养老,建立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开展生活照护、智能呼叫等应用,公办养老机构、街道养老服务中心智慧化应用达100%。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发展银发经济,支持发展养老护理、康复保健等老龄产业。推动养老服务与教育、旅游、文化、体育等业态融合发展。

专栏30 养老服务重大工程和项目

智慧养老建设工程:推动区级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建设;衔接街道、社区智能化养老设施设备等。

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工程:推动2处区级福利院分院改建工程建设,提档升级一批社区养老服务设施

家庭适老化改造:推动多层老旧住宅加装电梯,支持贫困、残疾、失能等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无障碍设施建设以及对住宅及家具设施进行适老化改造。

养老机构安全达标工程:推动养老机构消防安全达标工程,针对重大火灾隐患进行整改等。

第四十九章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提高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第一节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

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发挥区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加强整体设计、整合各方力量、完善政策措施、强化督导考核、推动解决重大问题,实现问题联治、风险联控、平安联创。强化政府社会治理职能,加强政策支持和财力物力保障,理清部门与街道之间社会治理权责,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工作联动。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就发展安全重大问题特别是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进行广泛协商。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作用,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大力培育发展与社会治理事务相关的社会组织。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完善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组织形式和制度化渠道,加强基层社会治理队伍建设和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建设,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创造性。

第二节 深化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

推动社会治理重点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倾,向基层放权赋能,加强基层组织、基础工作、基本能力建设,减轻基层特别是社区负担。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有效整合利用社区空间资源,创新建设居民之家(渝中怡家),亲民化标准化改建一批社区阵地、三级综治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每百户居民拥有社区综合服务设施面积不低于30平方米的社区比例达80%以上。创新社区治理机制,深化党建+物业管理服务模式,全覆盖成立社区环境和物业管理委员会;完善三事分流”“一约三会”“四助协同等方式方法,推进三社联动”“三级治理”“三治结合。提升社区服务能力,全面推行综合服务、上门服务、专业服务,持续开展三上三清社区服务行动,做实社区服务工作。培育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培养全能+专业型社区工作者,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不低于户籍人口的1‰一社区一警100%全覆盖。

专栏31 社会治理现代化重大工程和项目

社会治理:完成渝中区社会治理大数据应用平台、社会治理智慧化、雪亮工程、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等建设;完善街道应急综合指挥平台;建设区级、街道、社区三级综治中心等。

政权建设:完成区公安战训基地和消防训练基地、区公安分局业务技术用房、执法办案中心、大坪监狱迁建工程、区人武部原拆原建及过渡办公用房、驻渝中区武警巡逻中队营房、消防队营房改造等。

社区建设:新建渝中怡家10个以上,亲民化便民化改造50个以上


第十三篇 统筹发展与安全 守住安全发展底线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统筹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提高重点领域防范抵御风险能力,扎实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渝中。

第五十章 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

完善区委国家安全工作体制机制,落实国家安全审查和监管制度,加强国家安全执法。健全重点领域国家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完善跨部门会商、风险监测评估和预警、危机管控等专项工作机制。加强国家安全干部队伍建设,完善国家安全保障能力体系,强化维护国家安全所需资金、物资、技术、装备、人才、法律等方面保障能力。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增强市民国家安全意识,筑牢国家安全人民防线。

第五十一章 坚决维护政治安全

坚决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深入抓好政治安全风险隐患排查化解,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扎实开展反邪教斗争,依法处置宗教非法活动。严格落实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和管理,做好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全面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健全网络风险防控机制,依法坚决打击整治网络谣言和有害信息,做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

第五十二章 突出抓好经济安全

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织密织牢开放安全网,确保金融、重点产业、战略资源、重大科技等关键领域安全可控。

第一节 建立健全金融风险防控体系

提高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能力,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充分利用市级互联网风险监测预警平台及网格化治理机制,加大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力度。加强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要素市场、投资管理公司等地方金融机构监管,稳妥处置债券兑付风险,妥善处置重大非法集资案件。及时掌握金融领域舆情动态,及时回应群众关切,提升信访风险应急处置水平,严防各类风险扩散升级。深化金融监管协作,营造良好金融法制环境。完善政府债务管理制度,政府隐性债务只降不增。

第二节 加强战略物资储备

统筹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应急管理体系相衔接的新型战略物资储备体系,加强重要应急物资储备,强化交通、生活、医疗等战略物资保障。坚决维护粮食安全,落实米袋子”“菜篮子负责制,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完善重要商品应急保供重点企业制度,新建一批卫生应急、抢险救援等物资储备设施,加强应急物流和配送中心建设,逐步建立应急物资中转配送网络。

第五十三章 切实保障公共安全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让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更有保障。

第一节 全面提升安全生产水平

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加强建筑施工、交通运输、文化旅游、危险化学品、市政设施、特种设备、地下管线等重点领域专项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认真抓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着力抓好以高层建筑消防隐患整治为重点的消防安全能力提升。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大型商业综合体、批发市场、校园、景区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安全监管。加强安全生产风险隐患监测预警,完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机制、事故信息发布机制。完善安全生产执法体系,提升安全生产治理基础保障能力。强化城市运行保障,积极推进安全风险网格化管理,争创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

第二节 严格食品药品安全监管

充分发挥区食药安委平台作用,贯彻落实加强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的若干措施,统筹推进全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持续推进食品药品智慧监管体系建设,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总体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食品评价性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加强源头严防、过程严管、风险严控,完善覆盖生产、流通、储存、使用等各环节的全链条、可追溯管理机制,食品销售主体进货查验和进(销)货记录率达90%以上,持证餐饮单位互联网+明厨亮灶覆盖率达90%。深入开展食品安全质量提升行动,严格落实企业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争创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第三节 提高事故灾害防范应对能力

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优化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坚持分级负责、属地为主,落实市区分级响应机制,强化跨区域、跨流域灾害事故应急协同联动。健全应急联动机制,统筹做好应急物资储备,加强网上网下信息沟通,推进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理顺应急管理职能职责和体制机制。加强以应急指挥中心为中枢的应急指挥平台系统建设,建设全区统一的事故灾害应急调度指挥信息系统。加强灾害综合监测预警能力建设,落实全市重点地区自然灾害监测站网布局。开展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建立完善全区自然灾害风险数据库,增强城市自然灾害风险防治能力。实施公共基础设施安全加固,加强防御自然灾害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应急救援力量布局,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完善应急物资保障,科学调整应急储备品种和规模结构,提高快速调配和紧急运输能力。建设统一的事故灾害应急调度指挥信息系统。完善灾后救助和恢复重建补助机制,发展巨灾保险。

专栏32 安全发展重大工程和项目

国家安全:网络安全运营中心项目,网络应急指挥中心项目等。

食品药品安全:食品药品智慧监管平台,市场监管所快检室标准化建设项目,智慧农贸市场建设项目,互联网远程问诊和互联网远程审方工作等。

应急管理:渝中区应急广播系统,应急指挥平台系统,事故灾害应急调度指挥信息系统,紧急运输调度指挥平台等。

防灾减灾:自然灾害风险数据库,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城市消防远程监控系统工程等。

第五十四章 维护社会稳定与安全

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加强社会风险预防和治安防控,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将和谐稳定创建在基层,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第一节 防范化解社会矛盾风险

深化枫桥经验重庆实践,打造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推进智慧信访建设,完善信访制度,落实领导干部下基层大接访制度。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构建各类调节联动工作体系。巩固充实基层人民调解委员会,加强人民调解队伍和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建设。健全群体性事件预防处置机制。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完善社会心理服务网络。

第二节 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现代化

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提高社会治安立体化、法治化、智能化水平,构建网上网下融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一体的社会治安防控新格局。推动扫黑除恶长效常治,防范和打击暴力恐怖、新型网络犯罪和毒品犯罪,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渝中。以雪亮工程建设为牵引,加强智慧警务建设,深入推进社会面智能安防,强化派出所、社区警务室等治安防控支点建设。加强社区面圈层查控、市域单元防控、治安要素管控、基础工程建设,规范快递物流、网约车等新业态安全监管,提高预测预警预防能力。

第五十五章 增强国防动员和保障能力

落实国防动员体制改革要求,巩固强化党管武装、党管国防动员的职能定位。持续夯实民兵队伍建设,建强国防动员专业保障队伍,拓展新域、新质、新兴潜力资源和力量体系建设,推动实战化训练演练与信息手段集成应用,整体提升应战应急保障能力。完善国民经济动员、人民防空动员、交通战备动员等机制和预案,深化动员潜力调查,夯实动员基础,提高动员能力。维护水利、电力、供水、油气、交通、通信、网络、金融等重要基础设施安全。抓实全民国防教育,创新培养国防动员人才,持续巩固全国双拥模范城建设成果。


第十四篇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供坚强保证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最大程度激发全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推动规划实施的强大合力,确保十四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第五十六章 坚持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

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切实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统筹协调,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有效落实。强化各级党委决策和监督作用,把握正确发展方向,加强调查研究,强化创新理念,善于用政治眼光观察和分析经济社会问题,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第五十七章 持续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坚持不懈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深入开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所作重要讲话和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回头看,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全面彻底干净肃清孙政才恶劣影响和薄熙来、王立军流毒。深入总结和学习运用中国共产党一百年的宝贵经验,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完善监督体系,加强政治监督,强化对公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坚定不移正风肃纪反腐,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加强党员干部政德建设,深化拓展以案说纪、以案说法、以案说德、以案说责警示教育,深入推进以案改治理、以案改监管、以案改制度、以案改作风,发扬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以政治生态持续净化促进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第五十八章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落实好干部标准,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大力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着力把符合党和人民事业需要的好干部选出来、用出来、管出来、带出来。强化干部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水平和专业化能力,自觉赶上时代潮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加大社区等基层干部培养力度。坚持三个区分开来,完善干部担当作为激励机制,落实激励干部充分展现才干、大力创新创业措施,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大力提升干事创业七种能力,完善人才工作体系,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第五十九章 凝聚全社会力量共同奋斗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和保障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加强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保障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社会事务。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政协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积极开展协商议政。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巩固和发展大团结大联合局面。全面贯彻党的侨务政策,凝聚侨心,服务大局。落实中央对台方针政策,深耕基层、深耕经贸、深耕人文。加强与港澳地区交流合作。进一步发挥工商联、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引导企业家、工人、青年等社会各界人士增强爱国情怀和干事创业热情,共同为全区改革发展稳定贡献力量。


第六十章 推进全面依法治区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更好发挥法治对改革发展稳定的引领、规范、保障作用,切实维护人民权益、维护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第一节 扎实推动依法行政

持续深化法治政府建设,深入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扎实推进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加强和改进行政公益诉讼和行政审判工作。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实行清单制度并动态管理。全面推行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机制,强化行政规范性文件实施后评估工作。扎实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健全基层执法体系,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建立重大执法行为目录清单,建立行政执法案例指导制度。强化行政诉讼应诉工作,推动行政权力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全面推进政府工作规范化、程序化、法治化。

第二节 切实提高司法公信力

提高执法司法的质量、效率、公信力,深化落实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支持完善对司法人员的管理机制,不断提升司法质量和效益、确保司法廉洁。深化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执法司法制约监督体系,严格执行三项规程,准确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深化律师辩护全覆盖,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深化行政审判改革,充分发挥行政审判职能职责,支持和监督政府依法行政。完善民事诉讼制度体系,深入推进案件繁简分流机制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司法效率。深化执行体制改革,确保执行工作更加规范有序,巩固解决执行难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强和推动检察公益诉讼工作,促进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切实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大力推行阳光司法,夯实裁判文书、审判流程、执行信息、庭审公开四大司法公开平台建设,提升司法公开信息化、规范化、常态化水平。认真贯彻实施社区矫正法,构建科学高效的刑事执行体系,建立开放、透明、便民的刑事执行制度。

第三节 加快推动法治社会建设

加快建设信仰法治、公平正义、保障权利、守法诚信、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提高各级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广泛开展市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切实做好八五普法工作,持续加强领导干部、青少年法治教育,打造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建立健全覆盖城区、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持续加强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建设,建立健全普惠均等、便捷高效、智能精准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快推动法律服务实体平台、热线平台、网络平台融合发展,推动全区基本公共法律服务资源均衡配置。推进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加大对公德失范、诚信缺失等行为惩处力度,在全社会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浓厚氛围。

第六十一章 加强规划实施和管理

本规划经区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具有法律效力。要充分发挥规划对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建立健全规划有效实施的保障机制,确保发展目标和各项重点任务顺利完成,确保党中央和市委关于十四五发展的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在渝中落地生根。

第一节 建立统一规划体系

坚持以发展规划为统领、以空间规划为基础、以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为支撑,形成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根据发展规划对特定领域提出的战略任务,同步编制实施一批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空间规划,确保发展规划确定的战略任务精准落地。强化年度计划对发展规划的衔接落实,建立健全发展规划项目库,将发展规划确定的主要指标分解纳入年度指标体系,明确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举措的年度实施要求。


第二节 落实规划实施主体责任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强化政府目标责任,本规划提出的约束性指标和公共服务领域内的任务,是政府对全区人民的庄严承诺,要按年度分解细化落实到各部门、管委会和街道办事处,并纳入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科学引导市场行为,落实本规划提出的预期性指标和产业发展等任务,要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

第三节 完善规划评估监测机制

创新监测方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大数据库,有效整合互联网数据和统计数据,加快完善统计监测制度,全面真实反映规划实施情况,为科学评估提供支撑。创新评估方式,组织开展规划实施年度监测分析、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鼓励开展第三方评估,增强规划评估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强化监测评估结果应用,进一步完善规划实施的公众参与和民主监督机制,及时公开规划实施相关信息,接受全社会监督。

第四节 加强规划实施督查考核

围绕十四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以钉钉子精神推进机制化、政策化、项目化、事项化落实。加大责任落实力度,做到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切实提升抓执行、促落实的实效性。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健全责任落实倒逼机制,定期组织开展专项督查,及时通报进展情况,严格进行问责追责。加大考核奖惩力度,完善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办法,按年度对照高质量发展绩效评价、考核体系进行考核考评,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实落地、如期完成。

区政府各部门、管委会、街道办事处要自觉接受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本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依法向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实施情况。实施过程中宏观环境发生重大变化,需要调整时,按程序报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




附件下载:

重庆市渝中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doc

一图读懂:

一图读懂:

一图读懂:

一图读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