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500103009283772K/2022-00064 发布机构 渝中区政府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22-05-17 发布日期 2022-06-08 主题分类 信息产业(含通信);科技
体裁分类 其他公文 发文字号 渝中府办〔2022〕19号 有效性
索引号 11500103009283772K/2022-00064
发布机构 渝中区政府办公室
主题分类 信息产业(含通信);科技
成文日期 2022-05-17
发布日期 2022-06-08
体裁分类 其他公文
发文字号 渝中府办〔2022〕19号
有效性

重庆市渝中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重庆市渝中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打印 打印
纠错 纠错
分享到

区级国家机关各部门,各管委会、街道办事处,有关单位:

《重庆市渝中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已经区委第12次常委会区政府7次常务会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重庆市渝中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517

(此件公开发布)

重庆市渝中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

前 

随着全球数字化不断发展,国家数字中国、网络强国和大数据战略向深度和广度加速推进,重庆市重点打造“智慧名城”,新型智慧城市成为城市发展的新选择、新模式,在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推动大数据智能化产业发展等方面产生重大积极影响。“十五”时期,渝中区深入落实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数据共享交换,系统迁移上云、5G覆盖等成效显著,智慧化应用场景丰富多样,在政用、商用、民用等多领域打造典型示范场景。

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重要开端,是重庆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时期,也是渝中区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全面深化大数据智能化战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国内外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和发展的新变化新特点,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渝中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对于渝中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助推全市“智慧名城”建设、提升渝中智能化水平具有紧迫性和现实需要,对建设“四化”现代都市,打造“四区”首善之都的创新型智慧城区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和指导作用。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形势

一、“十三五”发展回顾

(一)发展基础

2015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建设名单以来,渝中区全力以赴促进城市向智能化方向发展,着重推动信息基础设施和智能化应用建设,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

信息基础设施领域,渝中区通过建设感知识别、网络传输、计算机存储等新型基础设施,已实现全区4G网络全覆盖、核心区5G信号基本覆盖、重点公共区域视频监控联网率达到100%。智能化应用领域,在民生服务、城市治理、政务管理、产业融合及生态宜居等方面实现全市领先。其中,健康、教育、在线学习、公共服务、养老服务等民生服务领域基本实现信息化改造;城市治理方面,普及地理信息普查测量和环境卫生基础数据资料测量方法,持续推进“1+3”公安交通管理集成智慧平台、“智慧渝中”公共安全管理平台以及“筑平安”智慧工地云平台等平台建设;政务管理方面,“一窗通办”、政务网站集群化管理、市民服务热线等协同化政务应用已广泛普及;产业融合方面,基本建成渝欧跨境电子商务、香满园西部农产品等电商特色产业园,出台《渝中区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9-2035)》《渝中区旅游景区交通环境提升重点任务分解方案》,推动“一键游渝中”、实时游客流量监测系统、旅游大数据中心、全域旅游网络平台建设,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在金融业、服务业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生态宜居方面,生态环境大数据系统已具雏形,基本实现监测数据在线传输监控,辖区生态环保监测、监控数据采集能力有所提升,智慧生态宜居成效初显。

(二)存在问题

1.数据资源聚集和共享程度较低

目前,渝中区政府部门在数据资源整合及共享方面存在问题。数据资源集聚方面,跨部门数据获取难、数据质量不高、数据规范缺失、敏感或涉密数据整合管理制度不足等问题突出,部分业务数据提供不完整、延滞。数据资源管理方面,尚未形成统一规划,造成数据共享不及时、“烟囱”现象明显,数据资源共享方式仍以线下传递为主,沟通协调工作量大。

2.跨部门跨领域业务协同不足

现阶段,渝中区各个部门已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化系统较多,但建设标准不一,系统整合难度大,跨部门业务协同困难,“一网通办”推进效率不高。各类政务系统的建设缺乏全区统一的规划和协同机制,跨行业领域的信息化项目难以推进。部门政务平台的开放性、协作性较差,统筹工作力量分散,制约渝中区信息化发展。

3.信息基础设施亟待换挡升级

信息基础设施作为新型智慧城市中的“末梢神经元”,在建设中要求实现高速率、低时延、多连接的网络支撑,也需要具备更高的灵敏度、更远距离的传感能力。当前,渝中区光纤网络及移动通信网络设施建设较为完善,基本上已实现光纤网络“千兆到楼、百兆到户”,4G网络全覆盖,5G网络基本完成室外成片覆盖,重点公共区域视频监控联网率达100%。但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除网络、监控设施外,相应感应器布设仍需加强,对物理城市的数据采集能力亟待提高。加之,信息技术更新换代较快,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需求更为丰富,新的应用场景需功能更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支撑。

4.信息化发展水平不均衡

目前,不同部门间信息化水平发展存在较大差距,各部门已自建不同程度的信息化管理服务系统,如区公安分局、区城管局、区教委均已建设信息化系统,但部分部门目前无自有系统,信息系统建设较薄弱,无法满足现阶段业务发展需求。部分部门存在信息化人才和资金不足等问题,缺乏信息化专业人员及信息化专项发展资金支持,相关政务服务智能化发展潜力不足。

5.网络信息安全普遍面临挑战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大型系统工程,高度集成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多种新一代信息技术,伴随着数据的爆发式增长,实施过程中数据传输量大、传输路径繁杂、涉及设备种类多样、安全危机事件频发。渝中区在信息安全保障方面面临严峻形势,主要体现在信息安全保障尚不成熟,核心技术研发能力不足,涵盖数据采集、加工、管理、分析和应用的全链条大数据产业和生态体系不健全,自主可控信息安全设备占比不高,整体防护与管理比较薄弱,尚未形成统一的信息安全评测和监管体系,政府办公、公共服务等系统信息安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十四五”面临形势

(一)新阶段赋予智慧城市丰富内涵

随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兴起,加之受到新冠疫情影响,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重点逐步向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转变,推动民生服务、城市治理、政府管理、产业发展、生态宜居等领域创新应用,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城市选择作为发展战略和工作重点,全国初步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等智慧城市群(带)发展态势。重庆市作为西部唯一直辖市,积极探索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持续以培育“云联数算用”要素集群为主线,狠抓“上云”“治数”“应用”,积极推行“云长制”,加快部门数据资源池和主题数据库建设,推动新型智慧城市智能中枢建设,强化“三线”新业态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智慧名城”。渝中区作为重庆母城、主城核心,商务、金融、医疗、文旅、教育等资源密集,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良好,“智慧旅游”“数字金融”“数字城管”等智能化应用处于全市领先地位。“十四五”时期,亟需以新型智慧城市作为数字经济、新一代信息技术落地应用的重要载体,为新型基础设施、软件服务等行业发展提供新契机,逐渐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

(二)新愿景牵引智慧城市创新发展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需要以人民的现实需求为牵引,尊重民意、用好民智,把人民满意度作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鼓励市民发挥其主体意识,利用科技手段增强市民的幸福感,提高市民生活便利度、实现高品质生活。“十四五”期间,渝中区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为导向,聚焦民生“痛点”“难点”,积极探索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动公共服务兼顾个性需求,实现服务的便捷化精准化供给,以“小切口”改善“大民生”,持续增强渝中人民获得感,提升渝中人民幸福感。

(三)新技术驱动智慧城市融合突破

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持续深度融合,5G、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不断深入应用,数字孪生、低代码技术推进新型智慧城市运行、管理、决策,测试、仿真、可视化等功能逐步完善,搭建更具低成本、短周期特征的新型智慧城市应用场景,为民生服务、城市治理、政府管理、产业融合、生态宜居等领域的智慧化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十四五”时期,紧抓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机遇,以信息化为引领,将新技术与城市发展有机创新融合,为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协同和演进提供新动力。渝中区亟需紧跟新兴技术潮流,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5G+城市管理”“AI+公共安全”“物联网+智慧交通”等特色场景应用,使城市治理更精细、民生服务更贴心、产业发展更具活力。

(四)新模式支撑智慧城市建设运营

城市发展累积的政务、互联网、时空等数据资产日益成为城市的重要资产,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亟需充分发挥数据的作用,综合协调各方建设力量统筹规划,吸引各种社会资本参与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加强数据治理、统筹建设、综合运营意识,形成多渠道资金参与的新型智慧城市多元投资、联合运营发展格局。“十四五”时期,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运营方面,亟需探索通过创新投融资、项目管理、服务外包和商业运营等市场化运作机制和模式,选取具备一定经济效益、不涉及政府信息安全、需要长效化运营的服务项目作为新型智慧城市民营资本开放试点,为民营资本积极参与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奠定良好的制度环境,助力推进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运营模式创新。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和“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及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新要求,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强和完善政府引导,增强创新意识和社会协同意识。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机遇,全面落实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创建任务,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要加强新治理,推进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模式创新,加快建设新型智慧城市,推动数字民生服务,促进社会治理数字化转型”的工作要求,积极融入全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布局。

充分发挥渝中区作为重庆“母城”的区位优势及区域产业集聚优势,坚持把城市提升、产业发展、社会治理等各项工作摆在创新的高度去谋划、去推动。不断夯实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聚焦重点产业、聚力重点区域、聚合应用发展,深度挖掘数据价值,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渝中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切实提高各领域工作创新水平,积极打造创新城市,加大大数据智能化政用、商用、民用力度,不断提升城市智慧化水平。高质量打造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现代都市,高水平构建现代服务业引领区、历史文化传承区、创新开放窗口区、美好城市示范区,全面提升城区经济品质、城市品质、生态品质、生活品质,进一步增强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居民高品质生活,为全区数字经济发展增动力、添活力、蓄势能。

二、发展原则

(一)统筹规划,创新引领

按照全区统一部署,谋划推进“四化、四区”建设,统筹推进渝中区“智能中枢”系统建设。加强顶层设计,兼顾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促进全区各部门、各项目之间协调发展,防止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确保信息网络互通、信息共享,提高利用效率。借鉴国内外先进城市成功经验,凝聚全球智慧和资源,坚持自主创新与国际合作相结合,加强集成创新能力建设,不断推进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业务流程,真正让创新成为引领渝中发展的第一动力,打造普惠全民的“智慧渝中”新格局。

(二)依法治数,集聚共享

以大数据发展管理立法为契机,结合渝中区“智能中枢”顶层设计,推动数据资源有效整合、集中共享,打破“信息孤岛”,全面提升数据治理体系建设的法治化、专业化水平。以“大平台、大整合、大数据、大协同”为目标,以数据共融共享、系统互联互通为重点,依托渝中区智能中枢数据中台建设,做好全区数据资源归集共享、统筹管理,促进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业务协同与信息共享,协调推进全区“智慧渝中”统筹建设、深度融合。

(三)政府引导,全民参与

发挥政府导向和服务功能,运用市场机制和企业作用,鼓励全民参与“智慧渝中”建设,提升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活力。推进各部门加强与行业优势企业长期战略合作,持续提升本行业信息化建设成效。在智能应用开发方面,鼓励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或政府购买服务模式,探索建设特色化的创新服务应用,优先向市民开放服务,提升市民体验和项目可持续运营能力。

(四)标准先行,安全保障

建立健全可信可控政策、技术和标准体系,落实各级各部门项目建设和运维单位采集汇聚、共享开放、数据使用、保密管理、网络安全责任,实现各部门遵照执行、协同联动,切实规范、控制和化解信息化发展中可能产生的风险。加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强化数据资源和个人信息保护,确保信息共享和大数据的安全使用和管理,全面提升网络与信息监督管理水平,以安全保发展,以发展促安全。

三、发展目标

2025年,实现信息设施全程连接、智慧生活全民共享、城市治理全网覆盖、政务服务全通办、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生态宜居全域美丽的目标,构建起与物理城市同生共存、虚实交互的国家示范级5G数字孪生城市,凸显“智慧渝中”新特色,形成“万物互联、云网融合、智领未来”的新型智慧城市发展新图景,全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水平达到重庆标杆、西部领先。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推动光纤宽带网络覆盖且实际应用到全区,力争宽带用户平均接入速率达到200Mbps,实现“万兆进园区、千兆到楼宇、百兆到桌面”。5G网络覆盖持续扩大,覆盖率达到100%。通过网络改造升级,实现IPv4IPv6的平滑过渡和业务互通,实现广电网、互联网用户中IPv6用户占比达60%。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深入应用,深化结构化摄像头、传感器等在全区感知应用,加快监管、执法等移动终端的普及,全面实现渝中区全域数据的自动采集、分析、上报交互等,初步建成城市感知网络,形成集感知、汇聚、记忆、认知、交互等系统为一体的城市智慧化基础设施体系。

——智慧民生服务水平大幅改善。丰富医保、医疗、社区、教育、就业和社保等民生服务智慧应用场景,健全数字化民生服务体系,为广大居民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便捷服务。到2025年,目标累计建设“智慧医院”8个、“智慧校园”15个、“智慧社区”25个,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经验,促进智慧民生服务高效便捷,进一步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智慧城市治理能力不断提升。城市治理和服务水平得到持续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管、交通、公共安全、应急等领域实现深度融合,在全市率先建成“感知、服务、分析、指挥、监察”五位一体的城市治理体系,实现全区重点公共区域高清视频监控全覆盖,城市重点公共区域视频全面联网,提升城市治理和决策水平。

——智慧政府管理效能稳步提高。构建以人为核心、以制度为保障的智慧管理体系,加快智慧党建、智慧政务、智慧司法等智能化应用建设,全面实现政务服务网上统一入口,打造更加人性化和智能化的政府服务模式,加快政府管理智慧化与政务服务信息化,实现数据资源部门间共享,推动范围清晰化、方法规范化、质量标准化的智慧型政府建设。

——产业融合发展质效显著提升。促进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到2025年,建成“智慧景区”10个,持续培育壮大智慧金融、智慧商贸、智慧文旅、智慧健康服务、智能专业服务等产业,打造全市数字经济融合引领区。

——生态宜居持续绿色焕新。围绕智慧环保、智慧能源建设,深度融合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强化生态环境监测和重要生态系统保护,支撑渝中品质城市建设。

专栏1 中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十四五”发展目标

序号

类别

指标

2020

2025

指标属性

1

数字底座

政务信息系统上云率(%

100

100

预期性

2

政务数据资源汇聚率(%

/

95

预期性

3

政务信息系统整合率%

53.75

100

预期性

4

基础支撑体系

5G基站规模(个)

1374

3000

预期性

5

千兆宽带用户数(万户)

/

9

预期性

6

10G—PON及以上端口规模(万个)

0.3

1

预期性

7

广电网、互联网用户中IPv6用户占比(%

/

60

预期性

8

宽带用户平均接入速率(Mbps

/

200

预期性

9

网络安全三级系统等级测评率(%

100

100

预期性

10

智能化

应用

市级及以上智慧医院(家)

6

10

预期性

11

市级智慧校园建设示范学校(所)

10

15

预期性

12

智慧社区(个)

22

79

预期性

13

社会保障卡普及率(%

99.4

99.5

预期性

14

电子健康档案城乡居民覆盖率(%

85

90

预期性

15

基本公共服务事项网上办理率(%

71

85

预期性

16

政务服务事项开通网上办理比例(%

75

95

预期性

17

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

4.6

>10

预期性

18

智慧景区(个)

8

10

预期性

19

空气质量自动监控点位数量(个)

25

35

预期性

四、总体架构

一个智能中枢。持续推进大数据智能化应用推广,建成“智慧渝中”智能中枢,构建信息开放集成环境,促进跨部门、跨行业的政务数据资源有效整合、集中共享,支撑应用系统集成和跨部门、跨领域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实现“一屏观天下、一网管全城”,为渝中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智能化基座。

三大支撑体系。构建基础设施、运营管理和网络安全三大基础支撑体系。推动城市各类通信网络、感知设施泛在互联和计算存储数据的汇聚共享,推进数据标准规范、平台运维服务、运营机制体制等运营管理体系建设提高“智慧渝中”的整体防御能力和安全态势感知能力,推进新型智慧城市高效有序运行。

五大领域智能化应用。围绕渝中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需求,聚焦民生服务、城市治理、政府管理、产业融合、生态宜居五大领域智能化建设,全面提升智能化水平,推动智能服务普惠应用,持续提升群众获得感。

1 “智慧渝中总体架构图

第三章 构建一个新型智慧城市数字底座

一、加强云资源管理,推动智能应用“一体云管”

(一)统筹全区云资源管理

推进全区各部门云资源服务统一,厘清业务上云、云资源使用等情况,集约开展云资源申请、运维管理、服务保障等工作,统筹各部门已建、新建业务系统的云资源分配。推动现有机房和数据中心向渝中云管平台归并整合,实现本地云环境、软件平台及数据资源云端管理。

(二)推进信息系统上云部署

根据云长制“管云”“管数”“管用”要求,推进全区信息系统上云部署,实现全区政务资源的集中调度和综合服务,实现统一组织、统一运营、统一管理、统一监控、统一运维服务,满足各部门对多云管理的多样化需求。

二、推进数据治理服务,强化智能应用数据支撑

(一)统筹数据资源管理

遵循全市数据治理规则,推进数据治理与管理顶层规则、公共数据治理与管理规则、数据要素市场管理规则、行业数据治理与管理规则等深入落实,统一全区数据资源标准,建立数据库系统长效管理机制,实现政府部门间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数据可查。开展渝中各部门各行业政务非涉密数据普查摸底,建立政务服务事项目录与数据目录关联机制,构建覆盖人、企、事、车、地、物等主体的数据图谱,形成全区数据“一张图”,实现“数”尽其用。强化公共数据治理和质量管理,巩固拓展法人、电子证照、自然资源、空间地理和社会信用等基础数据库,逐步形成健康保障、社会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价格监管、能源安全、信用体系、城乡建设、社区治理、生态环保、应急维稳等主题数据库,为数据资源共享交换和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支撑。强化社会数据资源归集和治理,推进教育、医疗、旅游、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社会数据资源高效汇聚,提升社会数据采集能力。

(二)推动数据有序共享流通

构建各部门公共数据资源共享清单,定期更新公共数据共享目录,持续提高公共数据共享广度。探索建立分行业、分场景的可控社会公共数据共享机制,争取政府数据授权运营试点建设,支撑并满足市场主体对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需求。探索开展面向优势行业的数据交易市场试点,鼓励产业链各环节市场主体依法有序地进行数据交换和交易,推进数据要素安全有序流通。鼓励和支持利用公共数据开展科学研究、咨询服务、产品开发、数据加工、数据服务等活动,研究开展大数据衍生产品交易。按照全市数据资源跨境跨域流通计划,发挥渝中现代金融、现代商贸、专业服务等优势,探索建立数据跨境跨域流通试点,支持金融机构发展供应链金融和特色跨境金融,积极参与中新跨境服务贸易与跨境数据流动试点示范,助推国际数据港建设。

(三)推动数据资源融合应用

提升社会数据资源价值,支持构建交通、教育、安防、城市管理、公共资源交易等领域规范化数据开发利用的场景,推动和发挥数据对其他要素效率的倍增作用。探索推进文旅、商贸、养老等领域数据服务创新,鼓励大数据企业开发数据模型、算法、可视化工具等通用数据产品,探索新型数据产品交易方式,全面释放数据价值潜力。探索建立国有数据资产专业运营公司,通过政府主导和公司专业化运作,共同构建“平台建设+业务运营”的数据运营生态,在保障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的前提下,有序推进数据的资产化管理、市场化交易和证券化试点,打造数字经济新业态和增长点。支持建设第三方大数据服务产业基地,引进培育一批第三方大数据服务企业、公益性数据服务机构。鼓励数字商贸企业依法依规利用消费大数据开展市场预测、精准营销,改善产品和服务质量。

(四)加强数据安全管理

全面贯彻国家、市级数据安全相关法规和管理办法,落实完善全市数据安全管理制度,明确数据采集、汇聚、存储、传输、开发等各环节安全责任主体和具体要求,加强政务部门数据治理考核、评估,完善核心数据全生命周期保护和管理,提高全区公共数据资源质量。落实数据安全监管,探索将数据收集、存储、管理、共享、开放、分析、结算过程上链存证,形成数据流通溯源体系,实现数据全生命周期可信管控。提升核心关键技术安全可控水平,推动完善适用于大数据环境下的数据分类分级安全保护制度,加强对政务数据、企业商业秘密和个人数据的安全防护。注重发挥国家、社会、企业和个人等不同主体的协同作用,打造个人信息保护领域的多方共享共治模式,建立健全个人信息保护制度,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宣传教育,营造共同参与个人信息保护的良好环境。

三、提升技术支撑能力,夯实智能应用底层基础

(一)城市物联感知

基于城市物联感知部署,向下连接和聚合城市海量、多样、异构的物联网设备以及系统,实现感知设备集中管理和数据共享利用,支撑基于城市感知数据的运行态势分析,实现全区物联网应用的互联互通和智能处理;向上提供模块化的增值能力以及调用接口,支撑感知数据集中展示和大数据分析,为各类物联网(IoT场景和行业应用赋能,构建城市管理、生态环境、交通、能源、公安、消防等领域低成本、短周期、灵活部署的物联网监测体系,对城市运行保障、生态资源环境等实施全方位实时检测和感知,构建面向未来的“一横多纵”的物联网生态体系。依法依规整合公安、城管、政法等部门现有共享平台及社会面各类视频监控资源,实现视频资源高度共享、跨区域调用,满足政务部门对视频图像的共享开放需求。

(二)城市信息模型

基于城市GIS地图,构建全要素表达、精准测绘的渝中区城市信息模型,打造精准、动态、可视化的渝中数字孪生城市底图。深化建筑信息模型(BIM)的应用,鼓励政府投资的大型房屋建筑、桥梁(隧道)等工程,以及以市场为主体建设的商业中心率先构建单体信息模型。基于“GIS+BIM+IoT”构建空间范围和尺度互补、数据结构相通、数据动态加载、信息可索引的一体化城市三维信息模型。接入全域全量城市数据,打造与物理城市同生共存、虚实交融的数字孪生城市镜像,支撑基于数字空间的在线治理和服务。

(三)区块链基础设施

深化渝中区区块链基础设施建设,推广现有区块链公共服务平台应用,探索区块链底层技术、跨链服务、区块链即服务(BaaS及自主可控区块链开源社区等基础设施建设。探索行业链建设,打造行业性链网产业应用创新集群。建设区块链应用创新平台,推动“星火·链网”骨干节点、区块链服务网络(BSN)骨干节点建设。强化资源整合与复用,推动多链路的价值互换,促进基础设施生态健康发展与资源下沉。加快建成IBM区块链联合创新孵化基地,积极培育区块链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创新中心。升级“山城链”,构建“成渝链”,面向政务、金融等领域,建设一批国产自主可控的区块链公共服务平台。

四、推进业务协同管理,强化共性服务能力管控

(一)构建业务协同体系

围绕全区业务协同需求,构建数字化身份认证体系,建立统一可信的数字身份账户,为全区提供统一的政务服务门户,加快推进统一入口、统一认证、统一查询、统一管理,实现一个账户全区通行。深入开展政务信息系统整合,有序推进应用、服务、数据、界面的规范化改造,按照统一标准和适用的业务场景实现全区政务信息系统融合。

(二)夯实共性能力管控

构建全区物联感知、城市信息模型、视频融合等共性基础能力管理体系,强化共性基础能力在创新、申请、应用等方面的统筹管理,统一管理各类引擎服务,实现低成本汇聚、集中化调度、轻量化对接。加强共性服务能力与全区各行业业务系统的汇聚应用,深化业务数据加工、处理、封装,提升数据融合与业务系统信息服务能力。

(三)创新业务场景运营

深化业务协同、共性能力对全区业务场景,加强对全区公共数据的分析、挖掘,推进各行业各领域业务、数据、资源有效整合。根据实际的业务需求,提升数据资源共享与处理能力,促进全区公共数据的高效利用,积极探索基于大数据的业务场景开发,支撑全区新型智慧城市高效运营、智慧化应用场景创新。

五、精细城市运行管理,构建智能应用展示窗口

(一)强化态势感知能力建设

构建“智慧渝中”城市运行管理载体,深化人工智能、大数据、数字孪生等技术应用,深入推进城市运行体征数据监测与展示,构建城市态势感知智慧化应用体系,开展城市运行监测、发展评估、决策分析等应用。打造城市运行管理、运营监控、协同办公一体化的城市运行管理体系,推进全区各部门业务场景和大数据分类、预处理、关联应用,实现城市态势实时呈现,提高空间数据资源、城市运行管理共享能力。

(二)提升事件综合管理水平

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城市治理中“急难险重”任务,开展综治、城管、应急、疫情防控等重点应用场景的开发建设,逐步探索形成城市运行状况动态感知、智能预警、精准推送、联动处置的事件汇聚流转体系。围绕全区安全、交通、生态、环保等重要领域,通过部门数据联动,构建全区事件流转体系,监控事件发展、监督事件处置,实现渝中事件综合管理一张图。摸清全区城市运行、安全生产、自然灾害等基础设施家底,强化城市风险管理,助推应急状态下一体化指挥调度与应急救援处置的能力建设。

(三)增强政府决策调度能力

构建以城市人口精准管理、城市运行感知、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等为核心的城市运行管理与决策支撑体系,提升城市科学化决策调度水平,实现城市运行管理全局统揽、精准服务、高效决策。增强政府全面及时精准决策能力,重塑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高效协同体系,实现跨层级、跨部门、跨区域融合指挥调度。科学配置城市资源,动态把握城市脉搏,有效统筹政府数字化转型,提升城市服务能力和现代化管理水平,实现全域“一网统管”,推动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专栏2 新型智慧城市数字底座建设工程

云资源管理。推进构建提供申请、审批、监管、统计分析等服务的云管理平台,实现云服务从产品上线、资源申请、变更、审批、实施、管理、监控、计量计费等全生命周期管理,对用户业务上云全过程跟踪监测,并提供云资源运维保障。

数据治理服务。推进政务数据资源共享交换,完善数据采集汇聚、数据治理、数据分析、数据共享交换、运维管控等服务。推进政务数据、视频图像、物联感知数据等资源汇聚。建设民生服务、城市治理、政府管理、产业融合、生态宜居等领域主题数据库,开展多元校对和数据更新,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共性能力支撑。推进构建视频广场、点位搜索、感知资源申请及运行管理功能的视频融合系统。探索全区物联网终端进行远程监控、设置调整、软件升级、故障排查等基础保障和感知服务,建立全区CIM地图共享服务,提升城市地理信息的准确定位、有机整合、深度利用等服务水平。

业务场景服务。推进统一的业务协同、场景开发系统服务,提供个性化定制场景展现,实现组织及用户集中管理、集中认证、集中授权和集中审计。推进业务云上协同,提高移动信息化应用水平和服务能力,为共性基础能力管控提供信息化技术支撑。

城市运行管理。以态势中心、事件中心、调度中心为支撑,形成集“事件协同”、“指挥调度”“全域监控”于一体的信息汇聚中心,实现城市运行状态展示、辅助决策和综合管理等能力。

第四章 完善三大基础支撑体系

一、基础设施体系

(一)网络基础设施

进多网融合实现高速泛在网络,稳步推进5G网络建设,实施5G基站建设与多功能智慧杆联合部署,支撑垂直行业发展5G+智慧应用。推进骨干网和城域网扩容升级,提升骨干网络承载能力。部署建设千兆行业虚拟专网,支持“千兆小区”“千兆园区”建设,推进老旧小区光网改造。提升智能终端、赋能平台的IPv6支持能力,推进政务网络互联网区域IPv6改造,提升电子政务外网的承载能力,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外网安全防护体系升级与完善。加大公安、教育等行业专网统筹力度,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网络信任体系,增强网络信息空间安全策略管控、网络监测预警、应急协同调度等防护能力。

(二)感知基础设施

加强对传感器、摄像头、电子标签等物联网感知设备的统筹布局和共建共享,推动面向市政、交通等城市基础设施的传感器布设与智能化改造。利用物联网技术对城市运行保障、生态资源环境等实施全方位实时检测和感知,构建监测、预警、控制为一体的城市智慧感知体系。构建城市肢体和感官,打造人、物、城市功能系统之间无缝连接与协同联动的自感知、自适应、自优化智能基础设施,为“智慧渝中”建设构筑坚实基础。

(三)计算存储设施

充分发挥渝中政务云平台作用,结合各领域各行业实际需求,面向全区各部门按需提供存储、计算、安全等云资源服务。深入推进数据存储集中化部署,加快结构化数据在渝中政务云平台上的管理,实现“应上尽上”,针对视频数据等非结构化数据,由全区统筹协调,按需进行本地化部署。优化边缘计算节点规划布局,加强全区政务数据中心、边缘计算节点资源池等部署统筹,满足各领域敏捷连接需求。

二、运营管理体系

(一)构建数据标准规范体系

从渝中区新型智慧城市实际需求出发,建立以相关国标、行标为主体,地方标准为补充的新型智慧城市标准规范体系。依据《重庆市政务数据资源管理暂行办法》,开展部门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相关标准规范的研究和推广应用,制定数据资源采集、汇聚、共享开放、质量、安全等方面的标准规范建设,推动实现政务数据资源目录的集中存储和统一管理及数据资源的有序共享,提高新型智慧城市一体化建设水平。

(二)构建平台运维服务体系

加强完善渝中智能中枢运维服务能力,建立效益和效率导向差异化的动态运营监控管理模式,提升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整合、流程整合、人员整合以及资金保障能力,推进涵盖运维管理制度、运维管理组织及队伍、运维管理工作流程、运维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平台运维服务体系建设,保障智能中枢场地设施、平台软件、硬件设备等正常运行,提供后期平台软件系统升级服务,加强政府对城市运营管理各个环节关键指标的全面了解。

(三)构建城市运营保障体系

以“云长制”工作领导小组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最高管理机构,以城市运行管理中心为城市治理枢纽,建立“平战结合、联席指挥、联勤联动、监督考核”的长效运营工作机制体制,构建新型智慧城市运营保障体系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建立健全政府、企业等多方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投资融资运营机制,支持金融机构信贷投放向新型智慧城市基础平台建设领域倾斜,发挥现有政府投资基金的引领带动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三、网络安全体系

(一)夯实安全管理制度体系

健全网络安全管理制度,落实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建立权责清晰的安全管理体系。体系化构建新型智慧城市网络安全架构,实现网络安全规划、技术、管理、运营有机结合。建立健全网络应急处理协调机制,提升网络安全保护意识和网络防攻击、防泄露、防窃取应急处置能力。强化各行业、各领域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监测评估,加强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产品和服务的安全审查。积极采用国产安全可控的技术和产品,推进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的自主可控。应用符合规范的国产密码技术,加强基础信息网络、交通运输网络、能源基础设施网络、城市基础设施网络密码应用。

(二)加强网络安全技术检测

支持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网络安全领域的应用,提升威胁情报分析、智能监测预警、加密通信等网络安全防御能力。充分发挥党政机关和相关主管部门作用,推动先进适用网络安全技术产品和服务在“智慧渝中”建设的重要领域中部署应用。坚持问题导向,推动产融合作,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智慧渝中”网络安全产业发展,探索拟态防御、可信计算、零信任等网络安全新理念、新架构,推动网络安全技术创新。

(三)强化网络安全态势感知

依托大数据技术,构建网络安全态势感知体系,汇聚、整理、分析、评估、处置已知的安全事件,推动各类信息安全智能感知深层次的联动防护,全天候全方位感知网络威胁态势、洞悉网络及应用运行健康状态,实现“威胁识别、精准监管、整体协同、预警响应”一体化安全管理。组织开展跨部门跨行业应急演练,提高网络安全态势感知、事件分析、追踪溯源以及遭受网络攻击后的快速恢复能力。加强网络空间攻防能力建设,依托或自建安全攻防靶场,提升网络安全技术人员实战水平,从攻防两端集中发力,切实提高网络空间防御能力。

专栏3 三大基础支撑体系建设工程

基础设施体系。推进千兆光纤、5GIPv6、电子政务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国家级“千兆城市”创建工作,打造一批“双千兆”示范小区、园区。加速道路及给排水管网、燃气管网、路灯等传统基础政设施与物联网、5G、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加强政务数据中心、边缘计算节点等计算存储设施统筹部署。

运营管理体系。推进政务信息化项目建设运营管理建设,强化新建政务信息化项目标准化管理,统筹全区信息化项目建设。实施智能中枢运维和“智慧渝中”运营标准规范,打造综合性区级运营管理体系。

网络安全体系。通过“规划、实施、检查、评估”持续改进安全运维保障体系,提升全区网络安全运营能力,保障全区新型智慧城市各要素安全。

第五章 推动五大领域智能化应用建设

一、推动民生服务智能化建设

(一)智慧医疗

依托渝中区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整合规范医疗卫生机构数据库和应用系统,打通全区医疗系统的数据链路,拓展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数据资源。建设涵盖电子健康档案、医疗卫生、医疗物资等基础医疗数据库的区级公共卫生大数据体系,支撑全区医疗物资科学管理、有效调度。推进建成渝中区电子处方区块链流转平台,保障电子处方流转及药物运输过程的安全性和可追溯性。深入推进“互联网+医疗”,支持发展互联网医院、智慧医院、远程医疗等新型业态,鼓励互联网企业与医疗机构合作建立医疗网络信息平台,探索线上线下结合发展模式。

(二)智慧医保

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完善医保档案化管理系统建设,提高医保大数据智能化应用能力,推进医保信息互联互通、数据共建共享。构建全区标准统一、数据共享、业务协同、高效安全的医疗保险信息库及医疗保险信息管理体系,强化医疗保险医疗服务监管,实现基本医保、医疗救助、医保支付、医保价格、异地就医等业务管理一体化。依托市级医疗保障公共服务平台,打造“互联网+医保”服务模式,推进医保服务事项“应上尽上、全程在线、触手可及”,实现各类医保业务查询与经办“一站到达、一站受理、一站办结”。

(三)智慧教育

汇聚融通全区教育领域大数据资源,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的自适应智慧教育管理服务体系。实施全区教育城域网改造升级,大力推进网络课堂、名师课堂、远程同步智能课堂等线上资源整合,打造“同上一堂课”全市试点。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推进教学机器人、共享图书馆、教学一体机等智能终端设备在校园的推广应用,实现校园管理、教育教学、安全防范、生活服务等领域智能化应用,促进渝中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

(四)智慧就业社保

依托重庆智能就业求职招聘和培训平台,结合全区产业发展用人需求,构建全天候、个性化、智能化、精准化的现代化就业服务体系。构建渝中区人力资源数据中心,搭建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和企业对接平台,形成对人力数据分析利用和科学决策的支撑,提升人力资源服务精准匹配、量身定制的能力。聚焦智能招聘及智能培训,优化“互联网+就业创业”大数据智能化平台,实现就业创业数据推动、精准服务及人力资源市场服务智能导航、智能推荐、智能撮合的功能。完善社会保障一体化智能服务平台,优化“微社保”微信公众号宣传功能,推进社保档案数字化和一体化升级,提升档案管理效率。

(五)智慧社区

持续开展智慧社区示范试点,实施社区智慧化改造,推动社区有机更新,完善社区生活智能化配套设施。创新社区治理O2O模式,加快建设以“网络+网格”为核心的社区治理智能化、网格化共治体系,提升社区管理服务智能化水平,构建社区智慧生活圈。以信息化为抓手,以老年人需求为导向,深化社区智慧养老服务,有效整合全区老年人口数据、各类养老服务资源,加强各类养老服务机构运营监管,构建以社区为依托、服务机构为支撑的养老信息服务供应体系。纵深推进智能物业建设,不断优化和提升物业智慧管理服务水平。

专栏4 民生服务智能化建设工程

智慧医疗。加快推进跨医院资源共享和协同服务及跨医院信息共享和互认。推进区块链技术在电子处方、药品防伪溯源流转等领域应用,提高区内医院智慧医疗、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水平。持续推进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智慧医院”示范建设,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推进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水平分级评价

智慧医保。托全市统一医保数据交互管理机制,推进全区医保信息互联互通、数据共建共享,实现医疗保险参保、基金收缴、报销、结算、定点机构、医院业务等管理功能,打造全方位、多渠道的医疗保障公共服务体系。

智慧教育。依托市级智慧教育大数据平台及渝中教育资源库,集约搭建全区统一智慧教育平台,整合各级各类基础教育资源,推动全区教育资源共通共享推进智慧校园试点示范,对全区教育网络进行IPv6升级改造,深化5G网络覆盖,开展“5G+全息投影”远程教学等应用,推进校园智慧教室、教学信息化设施设备、智能化创新实验室等建设。

智慧就业社保。整合全区企业、科研机构用人需求,构建全区人力资源数据中心及人才数据库,推进“互联网+就业创业”一体化服务,实现就业创业智能化应用。推广全区社保办理“一站式”服务模式,整合身份凭证、信息查询、事项办理、缴费等应用功能,完善档案查询流程和监管制度,实现社保一体化智能服务。

智慧社区。强化社区综合治理,运用三维地理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技术,对社区人、房、物、事等进行网格化管理,实现社区基层事件精准分析、实时管控和联动处置。整合老年人基本信息、健康档案信息,及全区范围内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服务能力数据,促进养老服务行业科学决策、精准服务。

二、推动城市治理智能化建设

)智慧城管

完善渝中区数字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推进全区城市管理领域各类数据的整合及入库,构建行业范围内的人、地、物、事、组织等城管全方位主题数据库,推动全区“一张图”城市管理体系建设。加快园林绿化、城管执法、市政设施、市容环卫等业务智慧化应用,推进结构化摄像头、传感器等在全区城市事件、部件感知设施的布设,综合运用RFID、视频监控、在线监测等手段,完善全区事件、部件信息基础数据采集,实现智慧城管各分系统内联外畅、协同高效。建立健全城市管理公共服务体系,根据城市事件、部件情况和态势,有效完成研判、指挥与处置的联动,推进城市管理的全过程治理。

)智慧交通

推进部署交通物联感知设施,优化升级“5G+北斗”技术应用,加快重点交通线路智能化改造,实现车辆、市政道路、停车场及其附属设施等要素态势的全面采集、智能感知和精准反映。探索构建全区综合交通大数据库,为城市交通大数据决策、交通预测仿真、综合交通一体化分析等提供支撑。整合全区现有公共车位管理信息,开展停车场等公共设施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和改造,推进非接触式感应系统、停车诱导系统等应用,加强对车位状态、停车场安全、停车场财务情况等信息的监测。

)智慧公共安全

加强智慧警务建设,鼓励区级执法相关部门积极探索“智能化+大数据”办案模式,全面提升执法办案的整体质效,助力社会治安管控能力提升。构建社会治安、执法监督、地灾防控、环境安全等领域的立体化智慧公共安全管理体系,实现对城市公共安全运行和重大突发事件事前、事中、事后全生命周期监管。持续推动城市重点公共区域视频监控全覆盖,规范接入“雪亮工程”视频采集系统,深化视频图像信息的融合应用,优化各部门视频联网应用模式,实现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面应用。

)智慧应急

优化渝中智慧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加快构建反应灵敏、协同有效、调度高效、决策科学的应急指挥体系,实现应急事件处置和分析的智能化和可视化,打造应急事件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规律可循、经验可鉴的闭环应急管理体系。推进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建设,加强对全区应急单位和应急处置人员及全区应急事件进行全方位、全流程有效监督,提升监督效能,实现法制监督全覆盖。

专栏5 城市治理智能化建设工程

智慧城管。完善集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五位一体”的智慧城管体系建设,实现全区“人、事、地、物、组织”管理要素进行立体精准感知和动态智能监控。优化全区智慧城管大数据平台,统一管理城市事件、部件基础数据、城市管理网格图以及城市管理边界图等空间数据,提升全区城市管理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智慧交通。推进构建智慧交通感知体系,实现交通及路况信息精准采集、分析。整合公安、城管、住建等多部门以及渝中区道路运输行业各类交通运行数据,打造交通领域主题数据库,拓展升级全区智能交通建设,实现全区交通服务信息高效整合。

智慧公共安全。推进基于大数据的智慧警务建设,在“打、防、管、控、服”方面深化警务创新。推进朝天门派出所、望龙门派出所等实现标采一体机、毛发毒品监测仪等智能设备配置与应用,提升执法办案区智能化水平。推进“雪亮工程”网络边界及安全建设,扩展渝中视频监控共享联网平台,实现全区应指平台、雪亮工程结构化视频有序、有权共享,打造立体治安防控体系。

智慧应急。整合和完善全区救援力量、物资装备两大应急主题数据库,实现重大应急事件的领导集中决策、专家集中会商、新闻集中发布、作业集中指挥等功能。加快应急指挥中心及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建设,实现与区级各部门横向对接,与市应急部门纵向对接。

三、推动政府管理智能化建设

)智慧党建

顺应党建信息化发展趋势,着眼基层党建实际需求,推进智慧党建信息平台优化升级,打通区内各部门数据壁垒,建设集党务、政务、服务于一体的“互联网+党建”新模式。制定智慧党建管理体系标准,实现规划设计、执行、检查和纠偏等党建管理全流程标准化。围绕功能、管理和技术三位一体发展目标,科学制定智慧党建考核评价体系,提升智慧党建推广运行成效。运用新平台、新机制、新手段,实现智慧党建线上线下同频共振,促进党员学习教育常态化、智能化。

十一)智慧政务

推进政府部门办事服务入口向“渝快办”政务服务平台汇聚,提升移动端事项上线率、特色服务事项入驻率,强化政府审批、政府服务等全流程智能运行和监督。纵深推进“最多跑一次”政务服务事项办理,推动政务服务减环节、减时间、减材料、减跑动,优化业务办理流程。打造“智慧政务”综合管理体系,实现政府职能数字化应用全业务覆盖、全流程贯通、跨部门协同。深化电子政务外网延伸至所有基层政务服务窗口,推动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理向基层拓展。健全覆盖多渠道、多层级的政务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全区政务服务“网上办、指尖办”和全天候无障碍政务服务咨询能力。

十二)智慧机关

围绕楼宇智能化、办公智能化、内控智能化、服务智能化、应用智能化等方面,建设智能化、集约化、高效能、低成本的智能机关体系,进一步推进政府转型,充分提高机关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实现区域各机关内部数据资源的共享交换。通过整合全区机关内部控制、公共服务及管理信息,统筹机关办公场所人、物、楼宇、部门等资源,实现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提升机关智能化楼宇管理服务能力。在全区党政机关推广智慧机关建设,鼓励有条件的机关直属事业单位和学校、医疗机构等单位试点示范,推进信息系统整合,提升智能化应用水平。

十三)智慧市场监管

整合各职能部门数据,构建集政务服务、监管执法、综合管理于一体的区域智慧市场监管体系。推广市场主体信用风险分类监管渝中区平台在全区市场监管领域的应用,加速区级信用监管数据汇聚,为全区市场主体信用风险、经营活动风险进行科学分类分级管理,实现市场主体差异化、精准化监管。推进全区食品药品安全监测远程追溯及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推进全区“三品一械”监管程序标准化、监管履职痕迹化、监管数据全面及时化,实现全方位、实时化、可查询、可追溯的监管效能。

十四)智慧司法

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构建上下联动、覆盖全区的行政执法信息化体系,实现渝中区行政执法活动即时性、过程性、系统性管理。整合律所、公证、司法鉴定、仲裁、司法所、人民调解等法律服务资源,推动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网络、热线“三大平台”一体化建设,不断提升公共法律服务质量和水平。推进智慧社区矫正建设,构建社区服刑人员监管“安全网”,实现社区矫正服刑人员监管全覆盖、无死角、无缝隙。依托化龙桥法律服务示范区,推进智慧律所建设,打造基于互联网的可复制性法律服务,提升律师案件处置能力及法律服务生产力。

专栏6 政府管理智能化建设工程

智慧党建。持续推进智慧党建信息平台升级改造,深化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消除全区各部门党建工作数据壁垒,有效推动全区基层党建工作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打造多功能、多领域、多用途的综合性党建平台

智慧政务。优化渝中区行政服务大厅智能化升级,完善办事大厅网申系统与“渝快办”对接,实现事项办理过程智能化,提升公众线下办事体验与全区政务办事效率。依托微信公众号开发“指尖办”系统应用,对接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提升线上政务服务效能。推进建设渝中区工程建设电子招投标系统,有效降低市场主体交易成本,优化公共资源交易的营商环境。

智慧机关。通过整合全区机关内部控制、公共服务及管理信息,统筹机关办公场所人、物、楼宇、部门等资源,实现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提升机关智能化楼宇管理服务能力。依托政务信息基础设施资源,搭建区域办公自动化云平台和云视频会议平台,实现集约建设

智慧市场监管。构建全区企业数据库、政策数据库,完成区域政策与企业条件自动匹配、主动推送,实现政策线上申报、审批、兑现。强化全区中小企业运营监测。汇聚全区入驻企业纳税、保险、水电气等基础数据,进行数据实时监测,实时掌握有关产业、经济状况,助推精准招商和精准服务。

智慧司法。整合汇聚政法委、司法、城管等多部门数据,完善渝中行政执法主题数据库。建设横有分工、纵有层级、权责明确、边界清晰的行政执法信息服务体系,推进政府治理能力治理体系现代化。完善区级社区矫正应急指挥中心及远程视频督察系统功能。加快推广法律智能操作系统,持续推进“智慧律所”建设。

四、推动产业融合智能化发展

十五)智慧金融服务

深化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引导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企业开展金融科技标准化试点示范,积极争取金融科技“监管沙盒”、跨境金融区块链服务平台试点,着力提升智能化消费金融服务能力。以提升服务效率和用户体验为导向,加速驻区银行智能网点建设,以数字化、智能化手段优化业务办理流程,拓展智慧金融服务广度和深度。鼓励区内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合力打造智慧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探索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构建智慧金融服务体系。

十六)智慧商贸服务

积极探索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在智慧商圈应用的新场景,推动商圈公共服务及商圈管理智慧化进程,提升商务领域数字化服务水平。推动商贸企业实施“线上+线下、商品+服务、零售+体验”融合的新零售业态创新,鼓励直播带货、社群电商和体验消费等新模式,拓展智慧零售消费场景,推动实体商圈与虚拟商圈融合发展。提升商务活动线上服务能力,创新基于互联网的新型服务贸易发展方式,推动服务贸易智慧化、便利化。支持区内商贸龙头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培育壮大一批线上龙头企业、线上平台、线上品牌,打造具有特色优势的新兴电子商务企业集群,扩大在全国市场的影响力。

十七)智慧文旅服务

整合集交通、治安、客流信息等为一体的综合信息数据,形成集旅游、购物、体验“三位一体”的智慧旅游服务体系。优化完善“一键游渝中”智慧文旅平台,推动全区景区、酒店、票务、商场等旅游大数据资源整合,建设渝中智慧旅游主题数据库,为企业智慧景区、智慧酒店、智慧购物及游客个性化、品质化、智能化旅游提供数据基础。支持解放碑、洪崖洞、较场口、鹅岭公园等景区开展云上游览、智能语音讲解、人流监控等信息化建设,强化景区智慧化管理,引导街区智能化消费。加强文物安全智能化、信息化管理,对区内博物院实施智能化监控,实现安全智能保卫和现场科学管理相统一。

十八)智慧健康服务

依托数字经济(区块链)产业园,推进“区块链+健康服务”建设,形成诊疗、处方、医保、药品全流程可追踪体系,实现区块链技术与医疗大数据应用深度融合,为医疗产业全链条保驾护航。推动“环重庆医科大学创新生态圈”建设,加速传统医疗产业向新型大健康产业和新兴医疗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主动聚集精准医疗、特色专科、健康管理、互联网医疗等创新要素和服务资源,持续助推健康医疗服务业发展壮大。

十九)智能专业服务

依托解放碑CBD新兴服务业综合类集聚示范区,打造“互联网+专业服务”“智慧办公空间”等载体,引导专业机构与互联网深度融合,以创新理念驱动服务能力,以信息技术提升管理质效,以智慧建设助推专业服务品质,大力改进传统业务办理方式,加快构建智慧服务信息化新模式,提高会计评估、工程咨询、房地产、律所等专业服务管理品质和社会综合效益,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升级服务优化动力。推进建筑服务业智能化建设,推广全过程建筑信息模型(BIM)示范应用。

专栏7 产业融合智能化建设工程

智慧金融服务。支持金融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和企业探索开展金融科技标准示范试点、检测认证,培育金融科技标准示范标杆。争取国家金融科技“监管沙盒”等试点在渝中区先行先试,探索建立金融科技风险防范机制。鼓励银行机构开展智能化升级改造,推进引导机器人、智慧柜员机等智能终端配置,实现智能化业务办理。

智慧商贸服务。支持解放碑商圈推进以大数据中心为核心基础,打造政府管理平台、消费服务平台、公共基础服务平台。推动创建市级智慧商圈示范项目。鼓励大坪龙湖时代天街、来福士推动智能交通引导、物流配送管理、商圈运营管理等智能化应用。鼓励重庆医药、中盐西南盐业等传统商贸企业升级信息化中台系统,完善数字化商贸业务流程,建设智慧化供应链平台。支持重百建设一批“智慧超市”,乡村基、重庆瑞幸咖啡等餐饮企业建设一批“智慧餐厅”,大田小家、起飞线等生活服务类电商平台发展一批“智慧家政”。

智慧文旅服务。升级拓展集预警、应急管理、咨询投诉等公共服务功能于一体的一键游渝中智慧文旅平台。推进洪崖洞、长江索道、三峡博物馆、十八梯等景区智能终端、数字化管理建设,加速5GVR/AR/MR、智能导览机器人等体验式智能化应用的落地,打造虚实结合的智能化应用场景。建设渝中区文物大数据及智能化平台,深化VR/AR/MR、全息投影、多媒体、视觉特效等技术在文物保护传承和利用环节的应用,提升文物保护科技创新水平。

智慧健康服务。运用区块链技术赋能医疗大健康场景,探索渝中区卫生健康智慧化监管服务应用、“聆佑”精神障碍患者统一管控平台等“区块链+健康服务”应用,实现区块链技术与医疗大数据协同共享,加速传统医疗产业向新型大健康产业和新兴医疗服务产业智能化转型升级。

智能专业服务。持续推进律师事务所转型升级,在全市率先探索构建调解与互联网法务公共服务体系。依托现有资源优势,推动保险经代会计服务、法律服务、人力资源等优势专业服务行业信息化建设及智能化发展。积极推广全过程BIM技术在建筑工程领域的应用,提高建筑智能化水平。

五、推动生态宜居智能化建设

二十)智慧环保

优化大气、水、噪声等监测点位布局,提高监测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建成要素齐全、上下统筹、自动预警、服务应用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推进整合生态环境、住建、城管、交通等部门大气、水、土壤、噪声等生态环境监测、污染排放、风险源分布、投诉统计等数据,建立“区级—街道—社区”三级网络环境数据库,推动生态环境大数据规范统一。利用走航监测、遥感、无人机、视频监控等手段强化污染排放和环境风险监测,实现点源、面源、移动源的实时动态监测及智能分析。建立完善一体化、智能化的生态环境监管大数据平台和智能环保服务支撑体系,提升生态环保智慧化服务水平与环境监测执法能力。

二十一)智慧能源

探索构建分布式协调、开放共享的能源互联网体系,整合全区水、电、煤、气、油等能源数据,推进与政府、相关行业、能源企业、用能客户等上下游数据汇聚与共享交换,完善能耗数据实时采集、动态监测、决策分析、节能计量等功能,提升能源精细化管理水平,打造清洁、低碳、高效、智慧的能源新生态。因地制宜科学布局新能源智能充换电基础设施,加强与城乡建设规划、电网规划及物业管理、城市停车等的统筹协调。推进区块链、物联网技术在燃气网络中的应用,整合气源、管网、客户端等供应链数据,推进燃气智能检测、管网预警、区域燃气供求分析,实现燃气智能检测、调度和平衡。

专栏8 生态宜居智能化建设工程

智慧环保。探索“区块链+环境监测”场景建设,打造智慧环保监管系统,提升全区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完善渝中生态环境数据库建设,推进大气、水、噪声等环境网格化监测点位智能化改造,不断完善渝中区智能环保功能。支持区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智慧环保企业技术创新中心、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测监管系统、排水智慧数字化平台等项目建设。充分利用无人机、在线监控、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开展非现场执法检查。

智慧能源。保障用电需求,优化升级重点区域、核心商圈等重要区域电力设施;保障用气供给,优化改造供气管网系统。以“数据+”“互联网+”推动能源领域智能化升级,有序提升公共充电桩覆盖能力。实施低碳循环再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工程,强化节能评估审查,保障合理用能,限制过度用能。优化能源结构,推动清洁低碳和可再生能源消费,稳步有序推进电能替代。

第六章 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

借鉴先进地区建设经验,发挥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带头作用,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区政府分管领导具体负责,下设办公室在区大数据发展局,统筹全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工作,研究制定渝中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配套政策和措施,协调解决全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中跨部门、跨行业重大问题,督促全区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重大项目实施,为稳步推进全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二、贯彻标准规范,促进有序推进

全面贯彻国家、市级相关行业标准规范,鼓励相关部门根据业务管理需求制定相应的业务流程、操作规范,规范数据资源协同共享流程,规范信息化项目建设、运行和管理。加强标准研究和制定工作,积极参与市级新型智慧城市标准制定工作,推进市级新型智慧城市标准在渝中区的示范、验证与评价,形成一套具有引领作用的新型智慧城市标准体系,促进政务部门间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有序推动现有信息系统向智慧化演变。

三、加强资金保障,创新建设模式

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实现“重点保障,持续推动,扶持引导”三者并举。建立健全政府、企业等多方参与、市场化运作的规范投资融资运营机制,推进政府自建与购买服务等模式应用,鼓励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投入“智慧渝中”建设,积极扶持全区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发展。积极争取国家、市级相关专项资金,加强信息化建设资金的预算管理、使用过程管理和使用绩效评价,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四、规范项目建设,科学成效评估

依据《国家政务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办法》(国办发〔201957号)、《重庆市市级政务信息化项目管理办法》(渝府办发〔2021122号)、《重庆市渝中区政务信息化项目管理细则(试行)》(渝中府办〔202119号)规范项目审批流程,以《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2018)》(发改办高技〔20181688号)为指导标准,科学评价渝中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指标,有效度量建设成效,持续提升发展水平。强化“智慧渝中”应用项目的建设进度、质量、效果等评估考核,确保重大项目建设取得预期效果。规范项目管理,加强对重大项目的方案设计和科学验证,进一步加强项目立项审核管理。

五、完善运营模式,深化社会参与

以“人人参与,人人共治”为导向,引导和鼓励社会公众参与监督城市管理工作,打造全面参与“智慧渝中”建设的社会治理典范,构建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管理体系,推动城市精细化管理。积极对接全市对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工作安排,结合区域优势,加强政策支持、企业培育,支持民间资本、金融资本及风投资金参与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与运营,以资本合作、业务代理、特许经营等形式开展合作,促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运营形成良性循环,构建和谐民主的城市公共事务管理环境,促进“智慧渝中”建设发展,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附件1

《渝中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十四五”规划》重点任务分解表

序号

类别

任务内容

牵头单位

配合单位

一、构建一个新型智慧城市数字底座

1

加强云资源管理,推动智能应用“一体云管”

推进全区各部门云资源服务统一,厘清业务上云、云资源使用等情况,推进全区各部门业务系统云资源分配与信息系统上云。

区大数据发展局

区级各部门

2

推进数据治理服务,强化智能应用数据支撑

统筹数据资源管理,优化数据目录管理,深入实施“三清单”制度,建立政务服务事项目录与数据目录关联机制;推动数据有序开放流通,引导各类社会力量开展公共数据应用创新,引导培育数据要素的交易市场,推进数据要素安全有序流通;推动数据资源融合应用,推进数据开发利用及数据要素资产化运营,发挥数据对其他要素效率的倍增作用;加强数据安全管理,落实完善全市数据安全管理制度,强化数据治理,筑牢数据安全保护屏障。

3

提升技术支撑能力,夯实智能应用底层基础

围绕新型智慧城市各领域对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需求及各领域应用协同运行需求,提升共性能力支撑水平,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统一提供计算存储、城市信息模型、物联感知等资源服务。

4

推进业务协同管理,强化共性服务能力管控

融合全区城市管理、社会治理的业务管理模式,推进各业务系统工作统一协同,创新业务场景运营,挖掘城市发展内在规律,提高城市全面决策力,提升城市共性支撑能力管控水平。

5

精细城市运行管理,构建智能应用展示窗口

构建“智慧渝中”城市运行管理载体,以态势中心、事件中心、调度中心等为基础支撑,实现全区各部门业务场景和大数据分类、预处理、关联以及城市事件的流程实时呈现,提高空间数据资源、城市运行管理的共享能力。

二、完善三大基础支撑体系

6

基础设施体系

统筹部署网络基础设施、感知基础设施、计算存储基础设施,以打造高速宽带网络为核心,以打造共性基础“一张网”为目标,实现资源共享、集中管理、统一调度、集约管理、按需分配,推动城市各类感知设备、异构感知网络的互联互通和感知数据的汇聚共享。

区经济信息委

区大数据发展局

区级各部门

7

运营管理体系

构建数据标准规范、平台运维服务、城市运营保障等运营管理体系,实施智能中枢运维和“智慧渝中”运营标准规范,构建满足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需求的运营管理体系。

区大数据发展局

区级各部门

8

网络安全体系

夯实网络安全管理制度体系,加强网络安全技术检测,建立“防御、监测、打击、治理、评估”五位一体的网络安全体系,提高“智慧渝中”的整体防御能力和安全态势感知能力,为智慧城市运行管理保驾护航。

区委网信办

区大数据发展局

区公安分局

三、推动五大领域智能化应用建设

9

推动民生

服务智能化建设

智慧医疗:深入推进“互联网+”医疗,支持发展互联网医院、智慧医院、远程医疗等新型业态,推进医疗全流程智能化建设等。

区卫生健康委

/

10

智慧医保: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打造“互联网+医保”服务模式,实现各类医保业务查询与经办智能化建设等。

区医保局

/

11

智慧教育:汇聚融通全区教育领域大数据资源,实施全区教育城域网改造升级,推进智慧校园示范建设,促进渝中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等。

区教委

/

12

智慧就业社保:结合全区产业发展用人需求,构建全天候、个性化、智能化、精准化的现代化就业社保智能化服务体系等。

区人力社保局

/

13

智慧社区:开展智慧社区示范试点,实施社区智慧化改造,推动社区有机更新,构建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完善社区生活智能化配套设施等。

区委政法委

区民政局

区大数据发展局

各街道办事处

14

推动城市

治理智能化建设

智慧城管:完善渝中区数字城市综合服务平台,推进城市管理智能化建设,实现智慧城管各分系统内联外畅、协同高效;推进结构化摄像头、传感器等在全区城市事件、部件感知设施的布设等。

区城管局

区住建委

区公安分局

15

智慧交通:推进部署交通物联感知设施,探索构建全区综合交通大数据库,实现全区交通智能化建设;整合全区现有公共车位管理信息,开展停车场等公共设施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和改造等。

区交通局

区城管局

16

智慧公共安全:加强智慧警务建设,全面提升执法办案的整体质效,助力社会公共安全管控能力智能化提升;持续深化“雪亮工程”建设等。

区公安分局

/

17

智慧应急:优化渝中智慧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加快构建反应灵敏、协同有效、调度高效、决策科学的应急指挥体系等。

区应急局

/

18

推动政府

管理智能化建设

智慧党建:推进智慧党建信息平台优化升级,建设集党务、政务、服务于一体的“互联网+党建”新模式等。

区委组织部

/

19

智慧政务:推进政府部门办事服务入口向“渝快办”政务服务平台汇聚,强化政府审批、政府服务等全流程智能运行和监督等。

区政务服务办

/

20

智慧机关:围绕楼宇智能化、办公智能化、内控智能化、服务智能化、应用智能化等方面,建设智能化、集约化、高效能、低成本的智能机关体系;推动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理向基层拓展等。

区机关事务局

区大数据发展局

区党政信息中心

21

智慧市场监管:整合各职能部门数据,构建集合政务服务、监管执法、综合管理于一体的区域智慧市场监管体系等。

区市场监管局

/

22

智慧司法: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构建上下联动、覆盖全区的行政执法信息化体系,推进智慧社区矫正建设等。

区司法局

/

23

推动产业

融合智能化建设

智慧金融服务:深化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引导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企业开展金融科技标准化试点示范,着力提升智能化消费金融服务能力等。

区金融办

区经济信息委

24

智慧商贸服务:积极探索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化在智慧商圈应用的新场景,推动数据获取、商圈公共服务及商圈管理智慧化进程,提升商务领域数字化服务水平等。

区商务委

CBD管委会等

25

智慧文旅服务:优化完善一键游渝中智慧文旅平台

推动全区景区、酒店、票务、商场等旅游大数据资源整合,推动智慧景区、智慧旅游及文物保护等领域智能化建设等。

区文旅委

历史文化街区

管委会等

26

智慧健康服务:加速传统医疗产业向新型大健康产业和新兴医疗服务产业智能化转型升级,持续助推健康医疗服务业发展壮大等。

区卫生健康委

/

27

智慧专业服务:依托解放碑CBD新兴服务业综合类集聚示范区,面向智能化打造“互联网+专业服务”等,引导专业机构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加快构建智慧服务信息化新模式等。

区金融办

CBD管委会等

28

推动生态

宜居智能化建设

智慧环保:建立完善一体化、智能化的生态环境监管大数据平台和智能环保服务支撑体系,提升生态环保智慧化服务水平与环境监测执法能力等。

区生态环境局

/

29

智慧能源:探索构建分布式协调、开放共享的能源互联网体系;因地制宜科学布局新能源智能充换电基础设施;推进区块链、物联网技术在燃气网络中的应用等。

区经济信息委

/

附件2

名词解释

1.“四化、四区四化加快建设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现代都市;四区奋力打造现代服务业引领区、历史文化传承区、创新开放窗口区、美好城市示范区。

2.“云联数算用指统筹全市云服务资源,构建共享共用共连一云承载的数字重庆云平台服务体系;指建设泛在互联的新一代信息网络体系,打造国际数据专用通道,实现网络体系聚通能力和国际信息枢纽地位显著提升;指建设以数据大集中为目标的城市大数据资源中心,形成全市统一数据资源体系和数据治理架构;指建设以智能中枢为核心,边缘算法、AI计算为补充的超级算法能力,形成具备共性技术和业务协同支撑能力的算法中台;指建设具有鲜明特色和创新引领的智能化典型应用,持续推动数字经济创新发展。

3.数字孪生:是指充分利用物理模型、传感器更新、运行历史等数据,集成多学科、多物理量、多尺度、多概率的仿真过程,在虚拟空间中完成映射,从而反映相对应的实体装备的全生命周期过程。

4.低代码:专指低代码应用开发平台(LCAP,特指一种通用开发工具,主要面向专业开发。

5.新型智慧城市智能中枢: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性、枢纽性、集约性工程,以新型智慧城市运行管理中心为载体,促进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数据资源有效整合、集中共享,形成智慧城市赋能中心,支撑各场景智能化应用。

6.城市肢体和感官:是指将大量的传感器融入整个城市的建设中,就如同给城市装上全新的数字肢体和感官,万物实现互联、可感、可控,让城市的运行更加智能。

7.“一屏总览”“一网统管”“一键联动基于新型智慧城市智能中枢,形成数据枢纽和赋能中心,汇聚展示分析城市各领域数据,提供总体态势感知、异常监测预警、管理决策支持、城市应急事件联动指挥等能力。

8.智慧零售:是指运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感知消费习惯,预测消费趋势,引导生产制造,为消费者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

9.“聚通用指各级各部门政务数据归集汇聚、共享互通、创新应用。

10.“云长制为大力推动大数据智能化创新发展,重庆市提出加快建立健全管云、管数、管用的体制机制,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下建立市云长制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总云长,各区县政府主要负责人为区级云长,统筹推进有关工作。

11.数据清洗:是指对数据进行重新审查和校验的过程,目的在于删除重复信息、纠正存在的错误,并提供数据一致性。

12.社群电商:是社群经济线上的表现形式,是一套客户管理体系,将每一个单独的客户通过社交网络工具进行社群化改造,并利用社会化媒体工具充分调动社群成员的活跃度和传播力。

重庆市渝中区大数据应用发展管理局

20225



文件下载:

重庆市渝中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重庆市渝中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doc

部门解读:

《渝中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十四五” 发展规划(2021-2025年)》文字解读

一图读懂:

媒体视角:

《渝中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十四五”发展规划(2021-2025年)》发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