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500103009283772K/2022-00072 发布机构 渝中区政府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22-07-05 发布日期 2022-07-21 主题分类 建设规划
体裁分类 其他公文 发文字号 渝中府办〔2022〕27号 有效性
索引号 11500103009283772K/2022-00072
发布机构 渝中区政府办公室
主题分类 建设规划
成文日期 2022-07-05
发布日期 2022-07-21
体裁分类 其他公文
发文字号 渝中府办〔2022〕27号
有效性

重庆市渝中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渝中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打印 打印
纠错 纠错
分享到

区级国家机关各部门,各管委会、街道办事处,有关单位:

现将渝中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重庆市中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75

(此件公开发布)

渝中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对于渝中区而言,十四五时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关键五年。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中强调,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要统筹发展和安全,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发展模式,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基础。李克强总理在研究部署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编制专题会议中指出,针对高质量发展、为中国经济提质增效这一目标,十四五时期应围绕补短板、促升级、增后劲、惠民生,研究推出一批重大工程和项目,更加注重发挥社会力量作用,着力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增强产业创新力和竞争力。

城市基础设施包含能源供应、给水排水、交通运输、环境保护、防灾安全等内容,是维持城市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实现经济转型的重要支撑、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和实施区域重大战略的关键保障。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是更好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确保十四五时期城市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开好局起好步的基础。渝中区是重庆市的母城,全域为建成区,经过多年建设发展,基础设施整体面貌发生了重大改观,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在新时代背景下,谋划和推动十四五渝中城市发展,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积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能级,努力在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渝中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十四五规划》依据《渝中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编制,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专项规划之一。《规划》总结了十三五时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成就,分析了十四五时期建设需求,提出了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重大任务,是指导十四五时期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行动指南。

本次规划范围为渝中区行政辖区面积,约23.24平方公里。本次规划基准年2019—2020年,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展望到2035年。

第一篇 准确把握城市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内涵

在新的发展阶段,实现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全面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多重战略对渝中城市功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为城市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要紧扣渝中区功能定位,着眼长远、把握大势,在战略上布好局,在关键处落好子,加快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体系。

第一章发展环境

十四五时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城市发展面临新环境新形势新要求,要乘势而上、顺势而为,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第一节十三五的发展成就

十三五时期,委、政府高度重视城市工作,全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坚持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实施城市提升行动计划,加速基础设施建设成网,重点工程建设取得显著成绩,为新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交通建设不断提速。着力破解交通瓶颈制约,坚持城区道路交通与轨道交通并重、慢行与特色交通互补,初步形成十一桥九轨多枢纽、四环六纵十四联络的综合交通网络格局。一是铁路建设有序开展,积极融入高铁时代重庆站铁路综合交通枢纽改造老成渝线改造渝湘高铁重庆站至黔江段项目有序推进。二是轨道建设快速推进,骨干网络基本形成。2020年底,通车总里程22.77公里,车站20座(其中换乘站5,换乘站重复计),通车线网密度1.26公里/平方公里,车站密度1.1/平方公里,在全市处于领先水平。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到63%,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达到50%以上开工5号线歇台子站,9号线嘉华轨道桥、化龙桥站、富华路站、红岩村站,10号线南纪门轨道桥、七星岗站、大礼堂站、曾家岩站18号线富华路站歇台子站。成功推动轨道18号线延伸串联十八梯、湖广会馆、朝天门等重点区域,弥补下半城轨道线网不足的遗憾完成了《轨道交通26号线重庆站至江北城段工程可实施性研究》,积极争取26号线在解放碑设站。三是交通畅联全面发力,规划路网初步形成。形成了五横四纵+自由式的整体路网格局,曾家岩大桥建成投用,路网结构持续完善,通车道路里程达164.9公里(其中快速路5.0公里,主干路55.1公里,次干路28.7公里,支路76.1公里),道路网络密度达到8.68公里/平方公里,道路建成率超过94%,远高于主城其它区。四是公交线路科学优化,场站设施提档升级朝天门公交枢纽建成投用,科学规划迁移公交站点线路4条,开通全市首批小巷公交试点线路,开通红色三岩观光巴士专线,串联解放碑、长江索道、洪崖洞、李子坝等网红景点的观光巴士线路共9条,打造层次分明的快干支微公交线网分级体系,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达到100%升级改造智能公交站点32处,提档升级热门景点及重要商圈周围出租车候车点4处、公交站台17处、整合公交调度台3个。五是停车供给加大力度,供需矛盾持续缓解。新增停车位逾1.5万个,停车泊位达到11.38万个六是交通管理逐步精细,交通安全工作成效显著。全区早晚高峰平均车速上升至20.9km/h,高峰时段道路拥堵里程占比下降至13.6%,交通拥堵形势总体缓解

——特色交通持续发展。一是步行系统骨架形成,山城步道特色彰显。114.5公里的一带、六横、十六纵步行系统初步形成,10余个城市阳台建成投用二是特色设施逐步建设,旅游吸引不断增强。长江索道年客运量281.2万人次、凯旋路电梯和两路口扶梯年客运量451万人次,3轮渡线路年客流量36.3万人次;朝天门、望龙门观光通勤两用缆车嘉陵江索道复建重庆天地虎头岩时代天街索道交通研究持续推进。三是江岸码头转型升级,船舶治理提亮风貌。加快推进沿江码头能级提升,集中整治货运码头,在主城区率先完成关闭篼子背、储奇门、大溪沟、冯家嘴等4座货运码头货运功能;多措并举实施两江餐饮渔船和老旧船舶治理,迁移拆解船舶共计30艘,以朝天门客运码头趸船等为重点美化美容船舶共计31

——市政环卫体系基本覆盖。一是排水管网逐步完善,雨污分流加快推进。完成全区排水管网普查;推进打枪坝、大溪沟水厂工艺改造;新建雨水管网5.31公里,新建污水管网5.61公里完成10处雨污错接点整治;完成输配水管道改造22公里,累计完成居民水表一户一表改造1.75万户,给水管网漏损率显著降低。完成渝中区雨污分流改造和溢流控制专项研究,完成菜园坝、滨江公园、洪崖洞污水提升泵站技术改造完成市政病害排水管网改造18.4公里城市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达到95%以上二是环卫设施优化升级,布点布局更加完善完成25座公厕改造有序推进菜园坝垃圾中转站环境提升工程建设启动环卫停车场建设研究。三是城市照明质量不断提升,全区功能照明中LED灯具比例为20%,景观照明中LED灯比例为90%建成多杆合一智慧路灯65完成两江四岸核心区景观照明和夜市开灯仪式项目

——城市环境质量显著提升。一是海绵城市有序推进。达标面积占建成区面积20%,完成阶段性考核目标任务。二是管廊线路预研预控。完成《渝中区城市综合管廊专项规划(2018-2030)》预留远景实施的两江隧道综合管廊三是园林绿化精细管理、精致建设。绿化覆盖率39.40%绿地率为36.9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6.91平方米。通过高标准实施项目建设,高品质实施绿地管护,高水平实施鲜花摆放,整体提升了商圈、网红景点、重点路段等区域园林景观新建肖家湾公园,完成人民公园、枇杷山公园改扩建工程启动鹅岭佛图关公园、珊瑚公园提档改造完成坡坎崖项目22总面积约23.9万平方米出台《重庆市渝中区社会建绿奖励办法》《重庆市渝中区屋顶绿化技术导则(试行)》。

——能源保障水平稳步提高。一是电力设施不断完善,供给保障持续增强新增朝天门、七牌坊2110千伏变电站,完成16座公用开闭所建设,供电能力和安全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二是燃气安全隐患整改,气量供应保持平稳。天然气管网设施不断完善,完成55.4公里燃气管道安全隐患整改和58处圈围占压燃气管道安全隐患管道流通能力满足要求,输配保障能力持续提升。

——防灾减灾体系更加完善。一是重要蓄滞洪区和重点防洪保护区防洪能力不断提升,江河堤防达标率提高到86%,水旱灾害监测预警、灾害防治、应急救援体系日益健全;实施岸线整治专项行动,岸线布局和使用更加优化。二是地震监测台网建设初具规模,实现了国内地震2分钟左右自动速报、10分钟以内正式速报。三是地灾治理不断加强,预警系统更加精准治理地灾隐患点36个,开展应急处置3030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纳入了群测群防系统建设完成区地灾应急指挥中心,将全区地灾防治纳入信息化系统进行远程监控和管理。人防工程提档升级,利用效率得到提升完成9人防排危工程开展4人防改造工程,完成一批人防工程平战结合示范性项目;推进山城洞天人防工程城市品质提升工作,在提升城市人文品质方面作出表率。消防治理现代化有序推进,专业化建设不断增强完成了10项消防事业发展重点工程累计完成412栋无水建筑整治(含207栋高层建筑拆改、清理可燃雨棚和突出外墙防护网20.6万户,整改率100%检查单位55514家,督促整改火灾隐患或违法行为101707迎龙消防训练基地主体竣工、来福士小型消防站建成投用启动地下环道消防站建设;建立553个重点单位微型消防站建成79个社区微型消防站。未发生较大以上火灾事故,社会面火灾形势整体平稳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一是建成5G基站1374个,实现解放碑商圈、大石化商圈等重点区域及渝中主干道5G信号连续覆盖,5G网络建设走在全市前列。二是完成渝中890个小区光网建设,建成光网城区,互联网普及率全国领先。三是区块链服务网络(BSN)行业专网落户渝中,国家星火·链网区块链骨干节点、山城链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数据上链工作在西南地区先试先行,区块链基础设施建设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第二节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四五时期,多种战略叠加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带来难得机遇。一是多种战略叠加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带来难得机遇。党中央作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决策,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战略深入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扩大内需战略深入实施,为城市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赋予了全新优势、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大战略为渝中发展注入新活力,渝中将深入发挥重庆母城的本体优势和改革创新优势,在主城都市区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中担重任、走在前。二是一区两群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将大幅提升,构建联通协同、高效便捷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步伐加快,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强劲的外在推力。三是深耕渝中重要举措为渝中发展打下新基础。《深耕渝中发展空间拓展实施方案》为全面实施城市提升行动计划,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为加快建设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现代城市提供高品质空间保障。四是互联网上升为核心基础设施,新城建逐步发力,以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技术正广泛深入渗透到经济社会各领域,我区在5G基础设施、大数据智能化等方面走在前列,有基础有条件赢得先机、创造新机。

十四五时期,外部环境变化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带来重大挑战。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需要城市基础设施更加注重绿色低碳发展,不断提高基础设施绿色化水平和基础设施韧性。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逐步深入,对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管理质量和水平都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更好发挥基础设施的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资金压力加剧,影响项目实施推进的力度和节奏,迫切需求将城市基础设补短板、促转型与拉动有效投资、创造新型消费领域相结合,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同时,也需清醒地认识到,我区城市基础设施仍存在较多短板和制约。一是基础设施承载能力面临严峻挑战。城市交通、供电、污水收集、防灾、垃圾收运等基础保障压力极大,新增基础设施落地困难重重,在人口、建筑规模持续增加的情况下,基础设施超负荷运转将带来重大安全隐患。二是基础设施统筹融合、资源共享利用不足。传统基础设施之间缺乏统筹协调,彼此制约和协同困难等问题突出各类设施在建设等时序安排上缺乏有效统筹,反复施工情况依然普遍。三是项目推动转化进度偏慢。渝中区用地条件紧张、产权关系复杂、管线迁改难度大代价高,建设成本高、矛盾突出

第二章  总体要求

对标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充分考虑我区发展阶段特征和基础设施发展支撑条件,制定十四五时期城市基础设施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提出发展目标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正确政绩观,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切实担当新发展使命,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体系,有力支撑渝中建成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范例,为我区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提供有力保障。

第二节基本原则

——政府主导,市场参与。发挥政府在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实施中的统筹协调作用,合理配置资源,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充分整合市场资源,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建立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全局统筹,供需联动。以整体优化、协同融合为导向,统筹全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方向、战略布局和制度安排,统筹系统与局部、存量与增量、需求与供给、建设与管理、传统与新型基础设施协调发展,从增量建设为主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与增量结构调整并重,促进供需精准匹配。

——生态优先,以人为本。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做好自然生态基础设施的保护与恢复,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要求,建设灰绿结合的城市基础设施。牢固树立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避免大挖大填”“大拆大建,加快城市更新,提高设施水平和服务品质,使广大人民和群众共享城市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成果。

——防控风险,确保安全。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底线思维,强化城市政府主体责任,加大城市基础设施重点领域补短板力度,加强安全生产和运营管理,增强城市预防预备和应急处突能力,提高城市韧性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第三节发展目标

锚定提升城市服务保障能力,统筹推进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突出目标导向;聚焦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表现与深层次原因,突出问题导向;聚焦高质量发展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突出结果导向。到2025年,传统基础设施成网提效,新型基础设施取得突破,互联互通水平大幅提升,轨道上的都市区”“马路上的老城区建设取得决定性进展,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形成,基础设施支撑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作用显著增强。

——交通互联互通。加快建设交通网络,推进四网融合,配合协同铁路、轨道、城市道路等其他交通方式构建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及在建里程进一步提升。以轨道为主体的现代化公共交通体系建设更加完善,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到63%,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达到50%以上,轨道站点800米范围内人口和岗位覆盖率达到70%,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达到100%。持续推进城市道路建设,通车里程进一步增加,实现路网规模持续提升、建设品质有序提升。瞄准城市治堵难题,有序推进缓堵促畅,全面推动路网更新,马路上的老城区建设成效显著。持续建设提升滨江步道、山林步道、街巷步道品质,因地制宜建设立体过街设施,出行环境品质提升成效卓著。持续优化停车供给结构,智能化管理水平持续提升。大力发展索道、缆车、户外扶梯电梯、水上巴士等具有渝中特色的交通工具。

——城市水体系健康高效。城市供水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应急供水能力进一步加强,供水普及率达到100%,水质综合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公共管网漏损率低于10%。城市排水系统短板得到有效补齐,持续新改建雨水、污水管网,城区市政道路易积水点消除率达90%

——绿色空间生机盎然。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多类型、多层次、多功能、成网络的高质量绿色空间体系初步形成,实现推窗见绿、出门见景、四季见花目标。两江四岸国际化山水都市风貌更加彰显,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滨水空间。

——能源供应持续可靠。保障全区用电,用户年平均停电时间下降到0.89小时以内。来源多元多向、管网设施布局完善、输配能力适应、储气调峰配套的现代化城市天然气系统基本形成,城市燃气普及率达99%以上。

——城市安全保障强劲有力。自然灾害坚强防御后盾更加牢固,城市建成区防洪能力持续提升。突发公共事件防御能力持续加强,十万人拥有消防救援站达1.16个,城镇市政消火栓建有率保持100%,完好率保持98%,与新建城市道路实现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投入使用,现代化的综合消防救援体系不断完善。

——新城建助推转型。CIM+应用更加广泛,数字化建造模式全面推广,应用数字化建造模式项目占新建建筑比例不低于30%。全5G网络基本实现全覆盖,千兆光纤网络实现基本覆盖,累计建成30005G基站,5G用户普及率达60%,千兆宽带用户数达9万户。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高,算力水平大幅提升。

——生活环境显著改善。全面推进老旧小区改造,60%以上社区达到绿色社区创建要求。无废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公共服务配套不断完善,持续新增、改造环卫直管公共厕所。公共区域无灯区及暗盲区基本消除,城市景观照明提档提质,路灯智能控制率达到92%

展望2035年,城市基础设施发展实现根本性转变,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深度融合,基本建成轨道上的都市区韧性城市,建立起与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现代国际都市相适应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

专栏1-1“十四五”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发展指标表

序号

类别

指  标名  称

单位

指标属性

2020

2025年目标

1

交通

系统

中心城区轨道站点800米范围内人口和岗位覆盖率

%

预期性

——

70

2

城市道路里程

公里

预期性

164

166

3

城市公交机动化出行分担率

%

预期性

55

63

4

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出行比例

%

预期性

32.9

50

5

公交站点500m覆盖率

%

约束性

100

100

6

系统

水质综合合格率

%

约束性

98

保持在98以上

7

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

%

约束性

10以下

控制在10以下

8

城区市政道路易积水点消除率

%

预期性

90

9

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

预期性

95

98

10

园林系统

建成区绿地率

%

约束性

36.97

36.97

11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

预期性

39.40

39.40

12

能源系统

配电网供电可靠率

%

预期性

99.868

99.9898

13

综合线损率

%

预期性

5

4.8

14

居民人均生活用电量

千瓦时

预期性

770

900

15

天然气年消费总量

亿立方米

预期性

1.61

1.82

16

城市燃气普及率

%

预期性

98.6

99

17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

约束性

完成国家下达

18

安全系统

江河堤防达标率

%

预期性

86

88

19

十万人拥有消防救援站

预期性

1.0

1.16

20

城镇市政消火栓建有率

%

约束性

100

100

21

城镇市政消火栓完好率

%

约束性

98

98

22

万人专职消防员拥有率

预期性

1.03

3.03

23

信息系统

5G基站数

预期性

1374

3000

24

10G—PON及以上端口规模

万个

预期性

0.3

1

25

千兆宽带用户数

万户

预期性

/

9

第二篇  着力构建城市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建设高质量基础设施体系为目标,统筹传统基础设施存量和增量、传统和新型,夯实基础,优化结构,完善体系,提质增效,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做好基础支撑。

第一章推进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化建设,健全城市有机生命体

统筹点线面网,推进基础设施体系化建设,着重提高基础设施的供给效率和质量,更好发挥基础设施的协同效应。

第一节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协同建设

落实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考虑全生命周期成本,建立覆盖城市基础设施规划、设计、建设、运行维护、更新等各环节的发展模式,推进基础设施系统化发展。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协同性。整体安排地上地下设施建设,以道路为中心推进城市线性空间一体化。按照城市地下空间合理利用原则,加强城市道路、地下管线、轨道交通等工程的统筹建设与有效衔接,科学实施地下空间分层管控。立足促进城市的整体性、系统性、生长性,统筹各类交通功能,提高城市交通设施体系化水平。因地制宜推进地下综合管廊系统建设,提高各类管线建设体系化程度和运行水平。以完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体系为抓手,实现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开发、城市生态修复功能修补等的协同整合,使各类城市基础设施协调有序衔接,形成功能连续、安全韧性的整体。

第二节提高城市基础设施运行效率

加快城市路网体系建设,打通断头路”“瓶颈路,增强节点交通转换能力和重要路段通行能力。加快多式零距离换乘交通枢纽建设,促进高铁、轨道、长途客运、城市公交等各类站点无缝衔接。围绕老马路、老街巷等存量道路资源,实施微更新、微循环、微改造,以小手术服务大民生,打造马路上的老城区。提高水资源集约利用安全水平,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和标准,巩固城市水体治理成效。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提升,构建完整社区”“绿色社区,全面加快垃圾分类及处置设施建设,保障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和居民生活品质。强化基础设施各领域前瞻性、引领性技术研发和创新,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突破和转化应用,实现科技创新驱动,提高设施运行效率,全面支撑城市发展。

第三节增强城市基础设施安全韧性

加大老旧基础设施改造力度,从保障稳定供应、提升服务质量、满足用户需求等角度,逐步对超过设计使用年限、材质落后的老旧基础设施进行更新改造,消除基础设施安全隐患。健全管线统筹规划、建设和管理机制,鼓励使用管线探测、监测等技术,实施老旧管线更新改造。提升自然灾害防御工程标准,构建源头减排、雨水蓄排、排涝除险的城市排水防涝体系,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开展城市配电网升级改造,提升电缆化水平,提高电网可靠性和供电质量。推进人防设施活化利用。提升消防安全保障水平。全面提升各类城市基础设施的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

第二章  推动城市基础设施补短板,系统提升供给能力

牢固树立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聚焦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推动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突破口和有力抓手,通过重点工程带动,推动城市基础设施补短板,系统提升基础设施供给能力。

第一节推进出行环境便捷畅通

从人民实际出行需求出发,科学配置轨道、道路、公交、慢行、停车等交通资源,提升城市交通网络化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多样化、个性化的出行需求。轨道交通建设提速,提速实施城市轨道交通成网计划,加快推动四网融合和轨道交通TOD综合开发。城市路网运行提质,打通穿山跨江瓶颈,优化完善城市路网,持续推进路网更新,加快构建一体化城市路网。基础设施管理提效,紧密围绕功能布局优化、基础设施建设、公交提能提质、管理挖潜增效四大板块,全力推动轨道成网、道路成网、管理联网,不断推进建治改管综合治堵,加快推进中心城区交通缓堵促畅。丰富山城步道、立体过街等通行方式,加强老年人、残疾人无障碍设施建设,建立安全、连续、舒适的慢行系统。优化停车设施供给结构,优先满足老旧小区、学校、医院等刚需区域基本停车需求。推动山水城市交旅融合发展,形成多层次、一体化的高品质旅游交通体系。

第二节加强生活基础配套保障

从人民实际生活需求出发,针对城市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系统提升城市排水、燃气、供电、照明、通信等基础设施供给能力和服务质量。加强排水设施建设与改造;加强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天然气高效利用;结合老旧小区改造,统筹组织实施老旧天然气管网设施改造更新;适度超前建设城市配电网,满足城市建设和终端领域电能替代导致的电力负荷增长需求;全面提升和完善城市公共空间功能性照明设施,提高城市照明精细化、标准化、智慧化管理水平;加快新一代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改造。

第三节完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

统筹城市水系统、绿色生态网络系统、通风廊道系统建设,建设蓝绿统筹、灰绿融合、连续完整的生态基础设施,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坚持生态优先,合理确定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和规模,集约节约利用水、土地、廊道、岸线等资源,减少生态空间占用。完善城市公园体系和绿道网络,促进园林绿化协调发展,提高中心城区城市园林绿化水平。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强化城市降雨径流的滞蓄利用。

第四节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

坚持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完善城市慢行交通系统服务,大力培育绿色出行文化,不断提升绿色出行水平。积极发展绿色照明,加快城市照明节能改造,科学规划建设景观照明。推行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努力提高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覆盖面,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

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造工业化

以实现效率效益最大化为目的,推动全有条件的轨道交通、道路、桥梁、隧道、人行天桥等城市基础设施项目采用工业化建造方式,全有条件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全面采用工业化建造方式有效缩短施工周期,缓解交通拥堵,减少建筑垃圾和扬尘污染。

第三章  对接“新基建”发展“新城建”,助推城市智慧化转型发展

主动适应数字技术全面融入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新趋势,加大力度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化程度,促进公共服务和社会运行方式创新,提高城市治理效能,构筑全民畅享的数字生活,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撑。

第一节配合构建新型城市基础设施体系

以城市基础设施提质增效为引领,以大数据智能化应用创新为驱动,配合市级部门构建泛在连接、高效协同、全域感知、智能融合、安全可信的新一代信息通信基础设施体系,充分运用新基建发展成果,面向城市高质量转型发展需要,配合构建新型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充分运用第五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构建万物互联的网络体系,配合市级部门推进CIM平台建设。

第二节实施智能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聚焦城市治理,加快道路交通系统、水系统、能源系统、环卫系统、园林绿地系统等传统基础设施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深化新型基础设施与传统基础设施跨界融合发展。根据市级安排,重点实施智慧轨道、智慧路网、智慧停车、智慧供水、智慧排水、智慧管网、智慧社区等智能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节推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

业务全覆盖过程全监管为要求,根据市级安排,打造集约化、规范化、可视化城市管理大数据云平台,连接道路交通、水电气系统、园林等各类基础设施全要素信息,通过对城市基础设施信息数据的全面掌握、动态掌控及决策分析,掌握城市运行内在规律和特征,创新数据治理,提供城市理良方,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与服务水平,实现城市管理事项一网统管

第三篇  系统推进新时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大任务

以实现区域交通互联互通、城市水体系健康高效、绿色空间生机盎然、能源供应持续可靠、城市安全保障强劲有力、新城建助推转型、生活环境显著改善为路径,引导多领域多行业齐头并进,协同推进各项重点任务,推动城市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

第一章  提升城市交通水平

围绕重庆建设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和长江上游航运中心,着力补齐交通基础设施短板,聚焦高效联结,优化铁路、轨道、道路、桥梁、隧道建设,优化路网设置和交通组织,提高与机场、高铁站的直连直通,与周边区域的互联互通和半岛内部畅联畅通程度。

第一节拓展对外通道,推进铁路站、产、城、景融合发展

重庆站为全区唯一的铁路客运站,位于重庆主城铁路线网中心位置,片区现状路面交通已经饱和,随着片区整体开发,交通量会日渐增大。需疏解与定位不符的功能,优化内部交通组织,增强外部交通联系

“十四五”期间,侧重高铁网和城际网的布局及融合,将市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作为融合节点的衔接方式;侧重城际铁路和市域铁路的布局及融合,统筹考虑高铁网和城市轨道的衔接。重点围绕重庆站建设,推进区域互联互通能级提升,提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旅客运输质量和能力,推进菜园坝滨江城更新建设。

一是加快渝湘高铁建设,尽早打通重庆经长沙至厦门高速铁路大通道,成为重庆提升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联结点功能的重要通道,促进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

二是推进成渝客专(渝中段)尽快接入重庆站、推动老成渝铁路改造

三是重点推动重庆站铁路综合枢纽建设,新建到发线8条,中间站台4座,引入成渝客专、渝湘高铁,力争接入黄茅坪支线渝昆高铁重庆至城口城际铁路、渝万客专等线路全面加强铁路、轨道、常规公交、长途客运、停车的交通一体化,建设以高铁、轨道、码头、公交于一体的快捷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提前做好高速铁路规划线路、枢纽站场、配套市政道路及周边铁路综合开发储备用地的规划控制和土地预留工作,加快市场搬迁、沿江消落带整治,推进周边载体建设,打站城一体的产业发展活力区实现站、景融合发展。

专栏3-1  铁路建设重点项目

渝湘高铁(渝中区段)老成渝铁路改造(渝中区段)成渝客专(渝中段)重庆站铁路综合交通枢纽改造

第二节建设多层次的一体化轨道交通网络

渝中区规划轨道线路13条,总长约64.95公里,线网密度3.61/平方公里,设站43座。目前区内已建成通车5线,通车总长26.71公里,车站23座;在建51018(含延伸线)27号线,建设总长25.40公里,车站15座;规划12212628号线,渝中区内12.84公里,车站5座。渝中区轨道密度高,但仍面临线路负荷量大周边衔接较弱便捷程度不足的问题。

“十四五”期间,坚持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格局,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区

一是加快推进四网融合,通过功能互补、枢纽换乘、线路共享、统筹运营(服务一体、票制互通、安检互信等),实现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城轨快线(市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融合发展。有序推动城轨快线与市域铁路、城际铁路跨线运营,提升直联直通水平,减少换乘。配合落地26号线在朝天门解放碑片区设站的方案,研究27号线与26号线跨线运营的技术条件,实现解放碑与科学城直连力争菜园坝站与重庆站同步建设,为菜园坝滨江新城及重庆站提供轨道支撑。

二是加快在建项目建成投用,推进5号线和9号线完工及收尾工作,加快实施10号线、18号线延伸线、27号线,进一步织密轨道网络。

三是推进轨道公交一体化发展,高效扩展轨道交通服务辐射范围,加强轨道站点与公交衔接,构建全天候的轨道接驳步行系统,提高换乘效率,进一步提升城市整体交通服务水平。

四是推动TOD综合开发,推进大礼堂、歇台子、大坪西等有条件实施的城市轨道交通场站上盖开发,加强轨道站点与周边用地密切联系,实现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整体开发和整体打造,构建轨道站点与商业建筑、办公建筑、热点景区、居住建筑等之间的便捷衔接通道,提升轨道站点对组团中心、社区中心、街道中心的服务。至2025年底,轨道站点步行10分钟人口覆盖率达30%

专栏3-2轨道建设重点项目

续建5号线、9号线10号线

新开工:18号线18号线北延伸段27号线

储备:26号线

远景规划:12号线、21号线、28号线

TOD综合开发:大礼堂、歇台子、大坪西、黄沙溪、小什字

第三节构建畅通高效的城市道路网络

渝中区规划城市道路174.97公里通车道路里程达164.9公里道路密度及建成率远高于主城其它区。控规中未建成道路主要分为正在建设、现状道路不达标、随地块开发建设以及远景控制。规划的13座过江桥梁和隧道中,目前已建成9座,建成率达69%,在建1红岩村大桥,预研预控2兜子背通道,远景规划1两江隧道目前骨干路网基本成型,存在对外通道不足、内部道路标准偏低次支路网结构不完善、片区路网密度不均衡、节点瓶颈效应突出等问题。

“十四五”期间,系统推进路网建设,进一步提升对外通达性、内部通畅性,高效分流过境交通,构建全面覆盖、外畅内达的道路网络,升级智慧道路设施。

一是进一步优化路网结构。畅通对外通道,加强内外衔接。加快完工红岩村大桥、南纪门轨道专用桥在建大桥,形成完善的城市对外动脉交通体系;提升重要干道完工解放东西路、雷家坡立交等主干道工程,优化骨架路网布局加大支次路网比例利用地下空间拓展城市道路,完工解放碑地下环道,研究瑞安天地接时代天街地下连接通道,形成功能分明、层级有序的城市道路骨架路网系统。

二是持续开展次支路网和打通未贯通道路建设,连通城市交通最后一公里,畅通城市道路神经末梢构建城市路网微循环,完工十八梯片区道路、红云路、红云路延伸段、两路口十字平交等支次道路建设缓解区域集散交通压力保障渝中内部各功能组团、片区的正常运行,最大程度方便市民出行,提高城市路网密度、全面提升城市交通运行效率。

三是逐步推进社会单位打开大院,利用院内道路织密片区路网,推进儿童医院、枇杷山公园等内部道路开放促进部分交通堵点缓解利用部分楼宇停车场串联上下道路的有利条件,研究专项措施开放社会公共资源,引导车辆通过毛细血管组织交通,进一步实现密路网的综合体系。

四是实施路网更新,打造马路上的老城区。聚焦人民群众经济、生活、生态、安全、人文等需求,在上清寺、化龙桥、下半城等重点区域,实施城市路网更新、推进交通缓堵促畅,通过存量道路挖潜、停车综合治理、绿色交通路权保障、智能管理应用强化、街道品质空间重塑等手段,进一步提升城市交通出行效率与品质。

五是做好常发堵点缓堵促畅、路网提能提质建设。提速推进交通堵乱点一点一方案精准治理,通过局部交通设施优化和建设、交叉口渠化、路内静态停车设施优化等一系列精细化的交通工程措施,以代价小、见效快的方式,通过微改造、微管理精细化提升交通运行效率。

是深入开展重要通道相关衔接道路和节点优化研究。配合深化兜子背通道方案,做好大桥等重要通道接线匝道及转换节点的配套建设工作,在方案阶段解决好城市快速路网与服务道路的衔接问题,更好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专栏3-3道路建设重点项目

城市快速路:三纵线(红岩村大桥)、长滨路高架拆除及道路改造工程

重要干路:解放碑地下环道三期、雷家坡立交、解放东西路拓宽改造、化龙桥立交及李子坝连接道A线工程两路口十字平交、大田湾片区市政工程、曾家岩大桥南侧主线隧道与重庆中心联络道工程

支次道路:解放碑地下停车库及连接通道国贸绕行段、红云路道路工程、石油南路、十八梯片区道路等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工程、红云路延伸段、三纵线出入口交通改造、二府衙支路改造、医学院支路道路工程、大坪医院路口改造、关岳庙环境改造二期、长和路北延伸段道路工程

堵点改造:上清寺中山四路、民族路筷子街、华一坡、企业天地、长和路-瑞天路、虎头岩立交、虎山路、红云路经纬大道、彭家花园隧道、虎头岩隧道、关岳庙、李子坝正街嘉陵新路、时代天街、友谊路(长江二路医学院路段)、菜袁路(黄沙溪立交-袁家岗立交段)、经纬大道长江二路交叉口、长江一路下徐家坡、中山三路——两路口环道、牛角沱、大溪沟、南区路、菜园坝、解放东西路、金马小学堵点改造

路网更新:上清寺、化龙桥、下半城片区

储备项目:兜子背两江通道、渝州路改造、石油路接嘉华大桥连接道、儿童医院-少年宫南入口及中山二路路口改造、曾家岩大桥长滨路FG配套匝道、虎山路道路改造、五纵线扩能改造(渝中段)、瑞安天地接时代天街地下连接通道、北区路至人民路交通改造、上肖家湾道路、临湖路南段、奥体路路口拓宽改造、长和路接嘉滨路、双钢路拓宽、大溪沟路口改造、嘉滨路嘉陵江大桥桥下路段扩宽工程、凯旋路节点改造等

第四节提升地面公交服务水平

区内现有公交运营线路111条,其中只在渝中区内运行的15条、跨区过境运行的96条,车辆数2054辆;设有公交站点280个、公交站场4座(朝天门枢纽站、牛角沱枢纽站、菜园坝枢纽站、河运路公交临时停车场)。渝中区公交站点主要集中分布在东部及中部两个片区,西部片区公交站点相对偏弱,总体面临公交首末站缺乏且规模相对偏小、发车位不足,公交港湾站比例低、服务水平和能力偏低的问题。

“十四五”期间,重点推进优化场站、枢纽设施布局,整合城市公共交通资源,促进公共交通系统一体化发展,进一步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

一是加快公交场站建设。结合交通枢纽,同步规划公交场站,实现公交和轨道、长途客运等交通方式的衔接,提升城市公共交通运行调度效率和便捷换乘水平。对已建成的公交场站,加快配套设施和周边道路建设进度,有效提高公交车辆进场率。至2025年底,公交车入场能力力争达到80%,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到63%,轨道交通50米公交接驳率达到85%根据《中心城区十四五公交站场建设规划》要求,渝中区17个地块纳入全区首末站规划,其中现状站点3处,规划站点14处,近期有条件实施建设的公交站共有4个,分别是化龙桥、巴将军、歇台子、人和街公交站。

二是提高地面公交线网覆盖。加强与轨道站点的衔接,实现轨道交通站点50米内有公交站点衔接,实现无缝换乘;推进公交线网布设深入次支道路,因地制宜发展定制公交、社区巴士、定点巴士多种形式的小型巴士,加强片区级小巷公交覆盖,切实解决背街小巷群众公交出行问题,服务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提高地面公交覆盖率。

三是研究对现有公交首末站进行优化改造,提升服务能力,增加重点区域公交首末站、重要节点公交湾站数量,从而优化公交线路、站点设置,确保公交路权优先,提升公交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机动化出行中公共交通的分担率。2025年底,地面公交线网覆盖率不低于90%,公交站点500米建设用地覆盖率达到100%

专栏3-4  地面公交重点建设项目

公交场站:化龙桥公交站巴将军公交场站人和街公交站歇台子公交站

公交港湾式改造:研究道门口、金紫支路、石板坡、中兴路、望龙门、磁器街、小米市、临江门、小什字重庆金店、七星岗·重庆牙科医院菜园坝南园、菜园坝外滩中药材市场、磁器街、道门口、和平路、虎踞路、金紫支路、牛角沱立交、石板坡公交站港湾式改造

第五节优化停车设施供给

渝中区注册机动车总量19.71万辆,现有停车572个,停车位11.38万个纳入区停车场管理台账的停车场有522个,停车泊位99952。每天进出渝中半岛的车流量达到90万辆以上,停车需求呈潮汐性特征。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停车位总量不足,停车资源供需不平衡,停车配建标准缺乏前瞻性、停车场昼夜利用效率差异明显、停车收费标准缺乏合理性。

“十四五”期间,稳步推进公共停车设施建设,加大公共停车设施用地、资金、政策支持保障力度,深掘存量潜力,积极推动停车楼、地下停车库、机械式立体停车库等集约化停车设施建设,合理确定商业、办公等出行停车规模,适当控制公共交通发达区域停车设施建设规模。

一是加快停车场选址研究与建设,问题、需求、民生为导向,优先满足老旧居住小区、医院、学校等基本停车需求,完工文化宫、马鞍山等公共停车场建设;加快居住楼宇、商圈配建停车场建设;研究利用医院、学校操场地下空间建设停车场探索建设桶式地下立体智能停车库等新型车库。十四五期间,停车泊位总量增长2万个以上。

二是推进小微停车场建设,结合老旧小区改造等工作,试点利用小区边角用地、夹心地、坡坎崖、道路附属用地、城市绿地、地下空间等见缝插针设置小微停车场,增加车位1000个以上

三是加快停车智能化、信息化建设运用,搭建区级智慧停车综合管理平台。推进互联网+停车的停车信息联网平台建设,增加联网场库覆盖面,完善停车信息引导牌,积极引入手机停车软件与智能交通平台联网,进一步提高智能化停车管理水平。

四是研究分时停车措施,释放闲置资源。探索推动错时停车相关政策,深入调研学习其他城市老旧社区停车管理经验。以共享车位为契机,逐步推进白天小区停车场可对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开放,夜间社区无法容纳的车辆可停放在办公场所、商场及公共停车场,实现错时停车、资源共享。

五是完善停车配建体系和收费标准。进一步完善差别化的建筑物停车配建体系与标准,重点保障住宅端基本停车需求,严控出行端停车供给,逐步实现建筑物配建、路外公共和路内停车设施总量的合理结构比例目标有效利用价格政策调节停车难问题,按地面高于地下、路内高于路外、白天高于夜间、商业区高于住宅区的差异化收费原则,进一步提高特定区域(重点是商业中心)停车收费标准,引导小汽车出行向公共交通方式转移。

专栏3-5  停车设施重点建设项目

续建:雷家坡文化宫、中华路小学、中医骨科医院、马鞍山、张家花园老旧小区等停车场

新开工:富华路、桂新村老旧小区停车场

储备:菜九路滨江路环境整治及市政停车场工程项目、新都巷社区原102站场建设项目、黄花园桥头停车场、大溪沟重庆公馆停车场、袁家岗公共停车场

小微停车场:增加车位1000个以上

第六节提升交通治理能力

近年来机动车保有量爆发式增长,每天进出车流量达到90万辆以上。目前,渝中区已建设信号灯159处、LED显示屏158块、流量监测设备112处、电子卡口175处、变道抓拍设备21处、逆行抓拍设备5处、电子警察151处、违停抓拍设备315处、标志3500余块。全区交通管理设施逐步完善交通安全平稳可控,交通资源与交通需求矛盾突出交通安全设施亟待提升除道路、停车方面问题对交通秩序的影响外,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节点控制与畅行交通需求的矛盾,现有渠化方式和交通配时不足以满足现在的节点通行需求,降低通行效率甚至溢出排队,引发恶性交通拥堵合理科学的节点渠化和信号配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节点的通行延误,减少交织和冲突点数量,提升节点运行安全程度和效率。

“十四五”期间,重点推进智能交通信息化建设,拓展数据来源,广泛引入云计算、5G、物联网、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技术与服务,促进各类交通数据的深度融合,充分实现动态感知、主动管理、人车路协同等特征设计,打造以山地城市、文旅城市为显著特征的智能交通综合体系。

一是合力推进智能交通建设,深化大数据智能化应用,全面提升道路交通智能感知、交通智能管控、高效指挥调度、科学管理决策能力,切实发挥科技信息化手段的治堵、缓堵作用。

二是进一步精细化交通组织。在主要拥堵道路实施节点精细、路段高效、路网均衡畅行优化工程提高道路通行效率。

三是进一步规范化交通设施。以城市道路交通文明畅通提升行动计划为载体,推进交通设施示范工程建设,强化城市道路交通标志标线、信号灯等交通设施精细化维护和规范化设置管理,道路交通标志、标线、信号灯设置清晰、准确、醒目,用于执法的禁令、指示标志,禁止、指示标线规范设置率达到100%,交通信号灯灯具、灯色转换规范设置率达到100%

四是进一步优化信号配时。建立专业化的信号配时优化管理体系,以均衡路网流量、减少失衡溢出、提高通行效率为重点,以信息采集为支撑,以更全面的感知、更深度的融合、更智能的控制为基础,实现信号配时全域宏观最优、子区控制最佳、线路保畅最强、路口效率最高

五是常态化开展交通秩序整治及两化工作,确保道路畅通有序大力开展交通安全隐患排查、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等工作,严守交通安全底线。

专栏3-6交通治理重点建设项目

智能交通诱导系统升级、新增交通流量采集设备、交通设施示范路建设、新增违停抓拍及违法鸣号抓拍

第二章彰显山地交通系统特色

发展特色交通,加强以山城步道为主体的步行系统建设,有机串联节点、景点,结合长江、嘉陵江丰富的景观资源及山地高差大本底特征,规划建设水上巴士、过江索道、缆车、专用电梯(扶梯)等特色交通工具,优化朝天门等码头品质,助力渝中文商旅城融合发展。

第一节构建高品质特色慢行系统

渝中区114.5公里的一带六横十六纵步行系统基本形成,步道基本贯通成网,滨江步道、山林步道、街巷步道三种类型均有体现,部分步道已成为新的旅游景点。主要问题是对步道非物质文化特色和生活记忆的展示不足文化特色彰显不够公共空间节点挖掘有待继续深入

“十四五”期间,重点依托自然风光和城市本底,让城市融入大自然,持续推进山城步道提档升级。结合两江四岸治理提升打造滨江步道,在有条件的滨江区域打造特色休闲自行车道;结合城市山体公园提升建设兼具休闲、健身、游憩功能的山林步道山地特色步道;利用梯坎、坡道、街巷,串联历史街区、传统风貌区等历史人文资源,打造街巷步道,形成精彩的城市体验路线;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一是以市级步道为核心,进一步完善一带六横十六纵步行系统。突出重点,精心打造半山崖线、西南大区、环城墙、两江三桥步道协同推进解放碑朝天门第一街区域)、下半城、三层马路等重要区域的步道建设,形成适宜慢行的步行区域突出特色,打造特色老街巷针对具有历史文化资源或山城市井特色的背街小巷,提档升级、突出特色,提高步行系统趣味性委托专业机构进一步挖掘步道沿线历史文化要素,着重对文物点和优秀风貌建筑等节点进行打造提升探索通过利用5GAPPVR等多种手段和载体,讲述母城历史,展现渝中深厚历史文化底蕴

是全力打造亲水步道,提升滨江品质。牢牢把握两江四岸核心区整体提升契机,全力打造19.4公里连续的滨水岸线、亲水步道,进一步提升滨江品质,大胆探索下沉长滨路车行道,极大释放滨江开敞的步行体验空间,助推滨江产业转型升级。

优化提升立体步行过街品质。重点围绕学校、医院、商圈、大型社区等人流聚集较大的区域,打造舒适、安全、便捷的立体步行过街通廊;注重老、弱、病、残、孕等群体无障碍过街需求,倡导安装电动扶梯或垂直电梯,积极设置风雨连廊和提示盲道,在有条件的路段采用平面过街形式,让城市更温暖;强化过街设施品质整体提升,加强立体过街设施与周边建筑物、公交站、轨道站等的衔接,注重与城市景观融合整体打造,适度引入商业或其他公共空间。

四是大力推进人行道品质建设进一步完善人行道网络,着力解决全市道路两侧人行道走不通、不安全和不舒适等问题,打造通畅、安全、舒适的步行空间。

五是发挥步行系统经济效益,带动区域繁荣发展。解决流动摊贩侵占步行空间、界面业态秩序混乱和夜经济活力不足的问题。加强业态秩序管理,利用潮汐式摆摊方式管控商业外摆现象和流动摊贩现象优化老旧店面立面,对具有特色的、人流量较大的沿街老旧店面进行立面综合整治提升适当鼓励增补夜间商业,在景观特色较佳、人流量较大、有潜在消费需求的路段鼓励设置流动摊贩或沿街商业,以增强步道夜间活力和吸引力。

专栏3-7  慢行交通重点建设项目

山城步道:两江三桥步道两江四岸核心段步道环城墙步道、西南大区步道、半山崖线步道一带六横十六纵步道、曾家岩临崖步道、解放碑-朝天门金融大道、第一街步道

自行车道:两江四岸项目自行车道

立体过街设施:虎歇路天桥、洪崖洞天桥、小什字天桥、巴蜀中学与万科翡翠都会连通道、人和街天桥、较场口周边人行系统改造新华路地通改造(较场口站11号通道改造)、国泰广场连接戴家巷连廊

人行道提升完善提升人行道200公里

过街设施提档升级观音岩、儿童医院等10

人行天桥加装电梯工程肖家湾人行天桥

第二节突出特色交通工具优势

渝中区特色交通主要包含索道、缆车、电梯及扶梯,展现出了多种特色交通融合发展的基本态势,现状运行的重庆长江索道、凯旋路电梯、皇冠大扶梯等工具游客吸引力极高、客运量巨大。目前特色交通设施面临服务能力和质量有待提升的问题,客流量激增与自身运输能力不匹配导致服务水平降低、周边交通受影响;同时进一步发展动力不足,大多项目处在前期规划研究阶段。

“十四五”期间,重点发展通勤+旅游+特色交通的新模式,将通勤、旅游交通需求与旅游资源紧密结合,增强城市公共空间的联通性和友好性高品质打造跨江索道、缆车、水上巴士、观光电梯等特色旅游场景,充分展现江城魅力、滨水风情。强化特色交通、山城步道与热点景区之间的高效连通和衔接,为游客创造快速、便捷、安全、可靠的交通条件,实现特色交通与都市旅游融合发展新局面,培育山水都市观光品牌。

一是复建嘉陵江索道,构建联系北滨路重庆天地虎头岩的便捷通道、推进凯旋路电梯提升,加快朝天门缆车建设,进一步研究望龙门、化龙桥、菜园坝等地区观光通勤两用缆车、水上巴士环线、长滨路九滨路有轨电车等项目。

二是完善提升标识,改善特色交通设施配套及环,增添旅游观光趣味,保障城市空间和特色交通的有机结合。

专栏3-8特色交通设施重点建设项目

研究望龙门、化龙桥、菜园坝缆车建设、嘉陵江索道复建、凯旋路电梯提升、水上巴士环线、长滨路-九滨路有轨电车

第三节发挥水上旅游交通潜力

渝中区两江河段19.4公里长江(左岸)河段8.9公里,嘉陵江(右岸)河段10.5公里渝中航道里程共计18公里,两江航道年通航船舶约1.5万艘次;现有经营性客运码头13个,集中分布在朝天门及圆通寺水域,经营主体4家,年旅客吞吐量超800万人次。在库区水位条件下,13个经营性码头可平均同时停靠30艘客船。2021年两江游发送游客183.9万,同比增长37.1%;三峡游游客进出港共计27.3万人次,同比增长53.4%。面临配套设施老旧、整体承载能力有限、水上旅游交通潜力发挥不足等主要问题。

“十四五”期间,重点完善码头基础设施,优化岸线码头布局,大力发展水上交通建设引领重庆通江达海、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开放之门,打造行千里·致广大的出发点和目的地。

一是加快码头转型提升功能。对辖区已关停的4座货运码头加快转型,对条件具备的储奇门等码头实施业态调整。做好洪崖洞临时码头使用的各项工作。积极推进船舶污染物固定设施建设工作,实现船舶污水直接排入市政管网。鼓励辖区航运企业加装船舶尾气处理装置或使用清洁能源船舶,进一步减少燃油排放污染。加强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管理,持续推进港口码头岸电接准化改造工作,确保船舶污水垃圾全收集、全上岸,靠港船舶全部使用清洁能源。

二是加快旅游集散中心建设。提升朝天门陆域硬件设施,加强两江游、三峡游等旅游集散服务功能积极推进朝天门旅客集散中心建设,重新布局建设6座码头和1个航运博物馆,规划论证建设菜园坝旅游码头。

三是着力发展水上旅游交通。开展国内水路旅游客运精品航线试点工作,申报两江游三峡游朝天门至大竹林3条精品航线,促进水路旅客运输规范发展,提升我区水路客运服务质量。全力推动开通朝天门磁器口水上观光巴士航线,实现朝天门洪崖洞磁器口三大顶流目的地的水路串连。开展望龙门龙门浩等水上观光巴士航线恢复的可行性研究,探索湖广会馆、南滨路、长江索道的横向连通与互补。规划研究开通朝天门至九龙坡、大渡口、巴南等上游水上观光巴士航线,丰富航线与市场

专栏3-9特色交通设施重点建设项目

推进:货运码头转型、精品航线试点、朝天门旅游集散中心

开通:朝天门—磁器口水上观光巴士

研究:菜园坝旅游码头、望龙门—龙门浩等水上观光巴士、朝天门至九龙坡、大渡口、巴南等上游水上观光巴士

第三章构建健康高效市政设施保障系统

强化水资源的多元统筹、循环高效使用,坚持市政设施建设与载体建设规模匹配、时序同步,完善综合配套,推进城市管网改造,加快补齐排水设施短板,提升环卫处理能力,完善防涝体系,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着力构建城市用水排水再生处理水系生态补水城市用水水循环系统。

第一节加强城市供水安全保障

渝中区主要由和尚山水厂、渝中区水厂、沙坪坝水厂供水,最高日供水量约26.5m3/d供水管网总长度为1000公里,其中DN100mm以上管道约500公里,服务面积24平方公里渝中区现状给水设施基本能满足用水需求,仍面临区内水厂关停方案未定,周边水厂与渝中区水厂的联络管道互济能力有限洪崖洞部分区域管道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

“十四五”期间,科学论证、合理规划,加快构筑安全可靠的城市用水保障网,推动城市供水设施改造与自来水网建设。建设智慧水务,配合市级构建一体化的水务综合运管平台,实现城市供水智能化。

一是优化输配水系统。利用城市水厂供水经济半径和供水扬程,合理确定供水分区和优化水量平衡,逐步开展供水管网干支分离、输配分离、互联互通建设,提高管网系统安全性和抗冲击能力。加强互联到互通管网和周边大水厂的建设,提高渝中区应急供水保障能力打通丰收坝水厂至打抢坝处理系统的连接管道。

消除供水管网重大安全隐患严控供水管网漏损,建立管网巡查检漏工作制度,推广应用DMA分区计量管理系统,推进老旧供水管网改造,对使用超过50年以及材质不达标的供水管网实施更新改造,着力解决渝中老旧病害管道技术改造,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0%以内。

三是创建节水型城。推广节水技术,提高节水器具使用率,新建城市市政公共建筑必须安装节水器具,严控高耗水服务业用水定额,鼓励具备条件的城市绿化、道路清洗、车辆冲洗等优先使用再生水。

四是推进智慧水务建设,配合推进厂网一体化、建设运营一体化、服务保障一体化。

专栏3-10  城市供水设施重点建设项目

打枪坝水厂关停供水保障方案、老旧供水管网改造、DMA分区建设

第二节提升城市排水防涝能力

渝中区排水管网总长约825公里,其中市政管网长度约341.2公里(雨水111.2公里,污水56.3公里,合流173.7公里)。检查井13600座,进水口8333座。污水提升泵站5菜园坝、滨江公园、洪崖洞、大溪沟渔湾、李子坝。排水设施基本完善,面临排水管网内部状况不明完全实现雨污分流难度大老旧管道修复改造难度大等问题

“十四五”期间,重点完善城市排水防涝系统,加强防涝应急能力建设,落实海绵城市理念及工作要求,实施雨水、污水管网以及雨污分流建设改造,加快智慧排水系统建设。

一是优化排水防涝应急预案,明确预警等级及相应的措施和处置程序,健全应急处置的技防、物防、人防措施。提升应急抢险能力,建立城管、住建、水利、公安、电力等排涝应急抢险队伍,足量配置抽水泵、移动泵车等专用防汛排涝设备和抢险物资。强化积水防范和处置,针对主干道、立交下穿道、匝道、地铁出入口、低洼地区等重要区域,切实加强防范,设立必要的警示标识;针对历史高风险易涝积水点,按一点一策制定排涝方案和抢险措施,安排专人轮流值守,实时掌握内涝动态和形势。强化监测预警,加快物联网+智慧排水建设,推动排水防涝监测预警与应急响应平台建设,全面提升城市排水防涝能力。

二是新改建雨水管渠,提高城市雨水管网覆盖密度。对于新建管渠,设计重现期不低于3—5年一遇;对于不满足设计标准的现状管渠,结合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道路建设等工程进行逐步改造。统筹推进《渝中区排水(污水、雨水)设施及管网建设 十四五规划》,《重庆市渝中区雨污分流改造实施方案》、《渝中区排水系统溢流问题整改方案》,通过道路配建、管网补齐、错接漏接点改造等方式,逐步推进雨污分流控制溢流污染。

三是推进易涝积水点整治,制定一点一策整治方案,并加快组织实施。利用次要道路、绿地、植草沟等构建雨洪行泄通道,因地制宜、集散结合建设雨水调蓄设施,发挥削峰错峰作用。易涝积水点动态清零,基本形成源头减排、管网排放、蓄排并举、超标应急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基本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的工作目标。

四是加强防涝应急能力建设,实施污水管网建设改造,新建项目应严格实施雨污分流制,不得将雨水、污水管网相互混接;大力推进管网整治提升,将管网雨污分流改造、病害治理融入老旧小区改造、城市更新等项目一体化推进;暂不具备雨污分流条件的应采取截流、调蓄和治理等措施,严防生活污水直排江河;完成污水提升泵站改造。

五是加强日常检测修护。对重要区域的市政排水管网开展内窥检测运用管道机器人cctv检测等方式,对排水管网进行健康体检,查明管网存在破损、堵塞、塌陷等隐患位置,并及时修复改造。

六是加快数据更新和共享,推进智慧排水建设。完成渝中区排水管网精细化排查,收集辖区各类管线及地下建(构)筑、孔洞等勘测数据进行汇总并结合管网改造竣工资料进行数据更新,将数据信息与相关部门进行分享,避免重复进行管网勘测,节省项目前期设计时间。建设排水智慧数字化平台对城市排水运行状况进行监控,对突发事件进行快速检测判断作出响应,及时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来保障污水处理、内涝排出、应急指挥等,实现城市排水系统的全方位监控和全局化调度管理。

专栏3-11  城市排水防涝设施重点建设项目

给排水设施建设:山城巷风貌区综合管网改造工程、鹅岭正街延伸段管网下地工程、重庆人民公园配套监控系统建设及污水管网改造、泵站及沿江排口在线监测、小什字小商品市场门前排水管网维护工程、万豪酒店至小米市车站排水管网维护工程、桂花园、国际村片区等老旧小区配套管网工程、五一技校旁排水箱涵加盖工程。

错接混接点改造:改造市政排水管网错接点32处、小区出口错接混接点19处

雨污分流改造:彭家花园路复旦中学下游经纬大道九坑子路大坪医院南侧十八梯雨水通道三层马路朝东路煤建新村片区陕西路、解放东路片区、重庆医科大学家属区、朝天门老旧小区、解放碑罗汉寺老旧小区配套

专项工作:老旧小区化粪池安全监控智能设备升级改造工程市政老旧病害排水管网改造沿江高架桥梁积水清理及落水管修复工程、排水管网精细化排查、智慧市政设施及智慧排水管理系统

泵站改造:滨江公园、洪崖洞、菜园坝、大溪沟、李子坝

第三节强化环卫设施保障能力

渝中区现有市政环卫直管公厕148座(其中固定公厕126座、流动公厕21座、车载公厕1座),每日平均入厕市民12万余人次。渝中区产生的垃圾主要为商业垃圾和居民生活垃圾,目前环卫运输车辆73台、中型垃圾中转站1座、小型垃圾站及收集点23日产生活垃圾650吨左右,餐厨和果蔬等易腐垃圾130吨左右,废旧家具等大件垃圾30吨左右,合计810吨左右。现有311台环卫车辆及机具,其中大型车辆178台、小型车辆及环卫机具133台,全区无专用环卫停车场近年来环卫设施持续完善,但仍面临新建设施选址和落地难度大,环卫专用停车场缺乏、环卫设施布点不均、环卫设施条件不佳等问题

“十四五”期间,重点提升城市垃圾处理水平,加快推进源头减量,全面推广垃圾分类和资源利用,推进厕所革命

一是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建设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体系,开展城区餐厨垃圾、地沟油治理,提高源头减量化水平。规范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和收运,因地制宜设置可回收物投放点,优化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体系,探索升级改造现有生活垃圾收运站点,探索实施生活垃圾分类质量监测评价工作,公共机构、相关企业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基本全覆盖,逐步做到生活垃圾精准投放。

二是推动建筑垃圾减量化技术和管理创新,推行精细化设计和施工,统筹工程策划、设计、施工等阶段,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工程建设过程中建筑垃圾的产生,有效减少工程全生命期的建筑垃圾排放。实行建筑垃圾分类管理,建立建筑垃圾分类收集与存放管理制度,实行分类收集、分类存放、分类处置,鼓励以末端处置为导向对建筑垃圾进行细化分类。至2025年底,城区建筑垃圾收集率达到100%,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城区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0%

三是科学选址、统一规划,增加环卫设施布局。结合渝中区全域化景区需求,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建设环卫设施,提升改善现有环卫设施,加强现有垃圾收集点改造,满足渝中垃圾收运和转运要求打造先进渝中垃圾中转系统,推进环卫停车场建设,解决渝中环卫车辆停车难问题增设爱心驿站、环卫工具房等完善垃圾分类设施建设。

四是推进厕所革命,注重便利化、智能化、人性化需求,应用新技术新理念,进行合理规划、超前考虑、精细设计、优质建设积极推进社会单位公共厕所对外开放,继续推进实施城市公共厕所提档升级。

五是推进智慧环卫建设,完善市容环卫智能化硬件设备,建立市容环卫数据资源管理系统运行监管系统等

专栏3-12  环境卫生设施重点建设项目

垃圾中转站:菜园坝垃圾站、肖家湾垃圾收集点、楼式垃圾站改造

劳动者港湾建设10

渝中区垃圾收集点除臭改造提升16

公厕装修改造新建改建20

智慧市容环卫建设

第四节提升城市照明品质

渝中区共有功能照明灯具25164盏、楼宇景观照明445栋、户外景观照明58处、箱变47台、线路长约1740千米。照明设施基本完善,但仍面临箱变设施老旧、线路及零配件老化,运行时间长,存在安全隐患,功能照明控制方式繁多、无法实现一把闸刀控制等问题。

“十四五”期间,重点加强城市照明设施建设,逐步提升灯饰品质,推动城市照明绿色低碳发展,大力推动LED绿色低能耗照明改造,持续提高LED灯具在功能照明和景观灯饰中的比例,全面推进灯饰智能控制,重点解决老旧灯饰的智能化管控。

一是完善照明设施,新改建一批符合城市风貌、人文特色的城市照明设施。加大老旧小区、老旧街区城市照明设施改造,消除城市照明暗盲区,逐步对遗留的存在安全隐患的景观灯饰、功能性照明设施设备及重点地区的线路遗留问题进行整治。

二是提升城市灯光品质,配合实施市级智慧照明集中控制中心建设,推进两江四岸渝中半岛夜景灯饰提档提质,营造璀璨雅致、依山伴水、动静相宜的立体山水都市夜景。擦亮两江游”“街巷游”“步道游等夜间经济名片。将全区功能照明纳入远程集中控制,进一步提高城市照明管理工作信息化水平。

三是推动城市照明绿色低碳发展,淘汰老式钠灯,升级LED灯具,解决老式灯具光衰严重导致的亮度不足等问题,将全区2万余盏路灯中存在光衰问题的钠灯灯具更换为LED节能灯具。通过资金激励、电费优惠的方式,引导社会单位积极报送灯饰建设方案,鼓励企业参与绿色照明投资建设、改造和管理。加快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在城市照明行业的融合应用,提升路灯智能控制率。推广多杆合一试点经验,重点做好中山四路及解放碑周边多杆合一改造,把路灯杆与交通指示牌、红绿灯、路铭牌等进行多杆合一,并加载单灯控制器、井盖下水道检测、5G等功能,路灯智能控制率92%

专栏3-13  照明设施重点建设项目

城市功能照明设施:推进功能照明节能改造老旧照明线路及箱变改造,嘉陵桥东村临江沿线、大礼堂片区沿线、上清寺、一号桥片区楼宇照明改造

绿色照明节能改造:功能照明智能化控制

多杆合一中山四路、民族路、民权路、新华路、解放东路、解放西路、陕西路等路段智慧路灯改造。

第四章  建设生态绿化城区

坚持依山造绿、亲水植绿、立体建绿,推进区域生态绿化体系建设,打造城市绿肺。着力建设以绿为体、山水相依的城市绿色景观系统,彰显山水城市意象。

第一节塑造高质量绿色空间

渝中区有公园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等园林绿地662.45公顷,城市公园21全区绿化覆盖率为39.40%,绿地率为36.9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6.91㎡。城区公共绿地已宜绿尽绿,趋于饱和。面临空间受限增绿困难苗圃用地紧缺园基础设施老旧、植被老化、档次不高、改造提升体量大等问题

“十四五”期间,重点做精品提品质,打造精致园林景观,充分彰显渝中区在重庆市创建园林城市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创建具有山地特色的生态园林城区为目标,依托渝中区自然山水骨架,传承城市历史文脉,科学制定各类城市绿地发展指标,始终坚持保存量、促增量的原则,着重在绿化精细化管护上狠下功夫,提升城市绿地管护水平;持续推进鲜花长效栽植摆放,打造四季花开园林景观;千方百计见缝插绿、拆违建绿、拓展立体空间,增加城市绿量;精准实施绿化提升,打造市街绿化新景观。坚持绿化建设与民生幸福、服务发展相结合,合理安排城市各类绿地的空间布局,因地制宜,建立起科学、完整的城市绿地系统,确保绿量稳中有升,逐步提升城区绿化品质达到保护和改善渝中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一是增加绿色空间。开展两江四岸消落带绿化美化,因地制宜栽植植物,恢复自然景观。挖掘附属绿地潜力,强化立体绿化的打造,强调园林绿地与城市景观的结合,利开展立体绿化,引导社会单位拆墙透绿、拆违建绿、破硬复绿,规范和引导居民开展阳台、屋顶绿化和墙面绿化,美化城市待建地、裸露地推进以道路为主线的绿色通廊建设,用沿街绿地、广场及城市山体,提升景观视廊的视觉舒适感。保护好行道树资源,优化提升林荫道景观,营造健康绿色空间。开展桥头、城市重要干道绿化景观提升工程,提升道路中分带、两侧绿化、道路节点绿化品质。

二是加强行道树动态管理,科学规范修剪,合理搭配常绿和落叶树种,及时清理死树枯枝、处置歪树病树。提升大坪正街等主次干道绿化景观品质,形成大气宜人的林荫空间,打造整洁有序、视野开阔、人本舒适的道路空间。

三是构建城市绿道系统,满足居民亲近自然、游憩健身、绿色出行需要,完善城市林荫路体系,加强与城市公共交通和慢行系统的衔接,形成由文化观光型、带状休憩型和滨水休闲型绿道共同组成的绿道体系。加强城市绿地系统与文物古迹保护、公园改造、城市救灾防灾等相结合,注重场所环境的塑造,努力为市民创造安全、舒适、优美的户外活动或休闲空间。

四是推进城市公园建设与提档升级。提高公园智慧化管理水平和能力,改造提升老旧公园基础配套设施和游览品质。加快推进由鹅岭、佛图关、珊瑚公园等城市公园建设与提档升级,完善公园休闲游憩功能,改善游憩景点和游憩路线,提升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等配套设施,让山城公园成为中心城区内独有的集绿色生态、山水风光、人文体验、休闲健身为一体的大型城市公园群落。

五是推进山城阳台、山城楼台建设。推进李子坝、十八梯、山城巷等山城阳台建设及提档升级,保留现状山城阳台场地,提取山城特色交通元素融入设计,通过造型营造趣味性,整治街道卫生,提升绿化环境;补充完善标识标牌等必要的配套设施。推进来福士、联合国际等山城楼台建设,加强平台设计和建设,利用建筑顶楼或屋顶建设室内室外相结合的观景平台或连廊,并向市民有偿或定期无偿开放,配置相关观景、语音导览等配套设施

专栏3-14  城市园林绿化设施重点建设项目

城市增绿李子坝化龙桥沿线、渝州宾馆-上清寺段环境品质提升坡坎崖绿化美化,山城阳台、山城楼台、屋顶花园建设,道路绿化带增色加亮建设

立体绿化:上清寺嘉东村周边、三层马路周边环境整治

城市添园红岩公园、鹅岭公园、枇杷山、人民公园、佛图关公园

智慧园林绿化建设

山城楼台、山城花镜建设

第二节彰显两江四岸水韵之灵

渝中区滨江岸线总长19.4公里,包括嘉陵江右岸(滴水岩朝天门码头)10.4公里、长江左岸(朝天门码头鹅公岩大桥)9公里。三峡水库正常蓄水位175米至防洪限制水位145米区域为消落区,175—185米主要为护岸挡墙和边坡地带,185米以上主要为滨江路和高架桥。现状滨江沿线存在自然生态退化、历史人文资源缺乏串联、公共空间缺乏、交通联系不畅、特色风貌不足、经营业态低端等问题。

“十四五”期间,一是统筹推进两江四岸治理提升。立足山水人文资源本底,统筹重大功能布局,将两江四岸建设成为与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大都市地位相适应的山清水秀生态带、立体城市景观带、便捷共享游憩带、人文荟萃风貌带,使其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滨水空间。

二是大力推进东水门、千厮门桥梁品质提升。全面提升桥梁交通功能、特色风貌、空间利用价值和文旅价值,大力推进两江三桥步道系统提升工作,彰显桥都特色,让每座桥梁都成为艺术精品,使重庆从桥最多之都变为桥最美之都

三是高标准打造长嘉汇大景区。遵循顺应自然、尊重历史、传承文化、写意当代的原则,打造历史人文风景眼为目标,聚焦朝天门,将两江四岸核心区打造成为集中展示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的城市名片。

四是推进重庆长滨项目完善片区基础设施配套、提高沿线防洪能力、优化城市滨江空间布局、提升沿线整体风貌、高标准打造产业载体等方面着手,切实提升长滨片区空间品质打造人民的长滨

专栏3-15两江四岸提升工程重点建设项目

两江四岸治理提升:长滨路东水门至菜园坝片区治理提升工程、嘉滨路李子坝片区两江四岸治理提升工程朝天门片区、嘉滨路大溪沟段、嘉滨路化龙桥段、长滨路菜园坝段核心区项目,重庆长滨项目

跨江桥梁品质提升:东水门大桥、千厮门大桥红岩村嘉陵江大桥

第五章  强化区域能源保障

紧扣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目标,统筹建设电力、天然气等能源基础设施,加快调整能源结构,突出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构建内畅外通、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多元智能的现代能源体系。

第一节构建多源多向的电力保障体系

渝中区有220kV变电站3座、110千伏变电站12座;10kV线路共计267条,总长787公里;开闭所148座、环网柜372座、配电房542座、箱变341座、配变1572台。整体而言,渝中区变电站、调压站布局和规模与城市发展速度匹配,与城市需求基本相当,未经常出现停电等问题,能较好适应区域发展。十三五期间,渝中区用电量平均增速为3.74%,电量、负荷水平增长速度较缓。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十四五期间随着十八梯、重庆中心、朝天门光控等项目的落地,电网负荷将进一步加重二是渝中区是老城区,存在电力管网、设施老化、老旧小区专用电力设施安全隐患较多问题但受用地条件、地下管网、开发程度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新建电力设施难度很大

“十四五”期间,加快构建安全、稳定、合理的电力保障体系统筹实施输配电设施升级,提升骨干网络供电能力,提高配电网络供电可靠性,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提供更可靠的电力保障,为入驻企业和单位提供更优质的电力服务。围绕渝中区品质提升与城市更新,结合片区危旧房改造工程、房地产开发项目等,推广使用节能技术设备,提高电网质量,加强电网互联互通,实现各区电力相互支援。

一是完善千伏电网建设,不断提高电网应对严重故障的抗风险能力。科学有序增加220千伏变电站布点,分层分区运行,实现供区均衡供电,潮流分布合理,电能稳定可靠。促进220千伏电网健康发展,合理控制供区潮流分布和短路电流水平,提高供电分区间支援保障能力和负荷转供能力。

二是不断提升地方电网供电能力、提高电网安全运行水平,推动形成国家电网与地方电网协调发展新格局。推进电网侧节能降损技术和设备应用,不断优化电网结构,合理安排运行方式,提升电网经济运行水平。

三是推进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结合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加快推进城际快充设施建设,加快在交通枢纽、大型商贸区等区域,布局公共充电设施,推广公用快速充电站,建成通畅、便捷的充电服务网络,不断提升智能充换电服务网络的互动化、信息化增值服务功能,构建布局合理、运行规范、安全高效的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体系。

四是加快配网升级改造。持续治理单辐射、单电源开闭所,逐步完成开闭所异站双电源供电,实现供电可靠率达到99.998%及以上。推动智能电网发展,实现配电自动化覆盖率80%。优化升级重点区域、核心商圈等重要区域电力设施,完成老旧社区管线下地工程。积极推进路灯提档升级、用电线路安全整治。

五是推进全区高层建筑电力安全隐患治理。落实各街道属地责任,各部门管理责任,各企业主体责任,对全区高层建筑电力设施进行隐患排查治理。

六是推进老旧小区电力设施改造。对权属不清,缺乏维护的未实现一户一表的老旧小区居民供电高低压配电设备实施改造。

专栏3-16  城市电网重点建设项目

输变电工程:110千伏十八梯输变电工程、110千伏两路口输变电工程、110千伏菜园坝输变电工程220千伏大坪变电站110千伏送出(三期)工程

居民供电设施改造电高低压配电设施设备进行改造居民高层建筑供电设施火灾隐患治理

老旧小区配套管网工程桂花园、国际村片区

第二节完善天然气基础设施

渝中区内共有重燃集团渝中分公司和凯源西城分公司2家燃气经营企业,全区居民用户气化率达100%采用中压一级输配系统,气源结构为管输气,共有燃气用户273078户,居民用户269744户,单位用户3334户;埋地城镇燃气管道长506.4公里,中压管道259.46公里,低压管道246.94公里,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输配系统。在现有用气需求量下,管道流通能力满足要求,压力损失在合理控制范围内,管网仍有少量富余能力,管网与现阶段燃气用户需求匹配,适应当前经济发展要求。然而,渝中区埋地管道建设早、投运早,管线老化严重80年代建成管道300余公里,占管道总数的60%2000年以前建成管道400公里,占管道总数的80%,我区燃气埋地管道已经到了风险隐患集中显现的临界点。全区地下各类管线密集,施工组织难、改造费用高燃气埋地管道隐患整改与居民用户燃气安全隐患排查整治难度大

“十四五”期间,重点改造危旧地下管网,减少输配过程中的漏气率,全面完成燃气埋地管道圈围占压隐患整治,完成全区居民用户户内燃气安全装置加装,推进居民小区埋地庭院管网隐患整治,保障输配安全。

一是推进燃气安全隐患整改和扩能。完成剩余的燃气管道安全隐患整改和46处圈围占压燃气管道安全隐患。全面完成重点管网扩能建设,优化改造供气管网系统,完成部分主干管网建设,提升安全运行能力。

二是持续深入开展燃气安全领域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大执法大宣传工作,确保全区燃气领域安全可控,总体平稳。完成既有单位用户安装燃气泄漏报警装置,老旧小区居民用户和生活困难用户全部安装自闭阀,建筑高度大于100米的建筑内所有居民用户安装自闭阀并加装燃气泄漏报警装置。

三是切实推动燃气埋地管道整治。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全区埋地燃气管道开展管道勘测、风险评估、改造计划编制,逐年推进整改。

专栏3-17  城市燃气重点项目

燃气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大执法大宣传

燃气安全装置安装

埋地燃气管道隐患排查整治

第六章提升城市安全韧性

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构建综合性、全方位、系统化、现代化的防灾减灾体系,织密织牢全方位、一体化的公共安全网,建设韧性城市。

第一节构建安全可靠的防洪体系

渝中区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升,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和灾害隐患整治,推进两江河道治理工程建设,完成菜园坝水果市场等低洼地带搬迁治理,两江沿线防洪能力全面提升,成功抵御百年一遇过境洪峰,未发生因灾亡人事件,灾害损失得到有效控制。

“十四五”期间,一是强化新建项目防洪管控严格新建房屋建筑审批,不得建设和审批地面层标高低于防洪管控水位的房屋建筑。除河道安全、保护、运行、管理自身所需且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的房屋建筑外,禁止在河道管理范围内新建房屋建筑。强化构筑物防洪标准管控。新建跨河、穿河、穿堤、临河的桥涵、码头、道路、渡口、管道、缆线、取水、排水等工程设施要符合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充分考虑排涝顺畅,不得妨碍行洪畅通和抬高河道水位,其涉河建设方案及防洪评价报告应当依法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后方可开工建设。充分利用防洪管控水位下的用地。在符合有关规定的前提下,防洪管控水位以下区域可按照城市品质提升要求规划建设滨水空间、生态防护绿地、步道、慢行车道以及文化、体育、休闲等公共设施。涉及河道管理范围的,应当符合河道管理的有关要求。

二是加强水文监测、预警预报、应急撤离等非工程措施建设。短期内不能满足当地防洪标准的地区,应当加密水位、洪痕标识和警示,加强洪水预警预报,统筹做好防洪应急管理,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是持续推进洪涝灾害防治。落实两江沿线、重点街道、重点区域行政、技术、巡查三个责任人制度,继续实施责任人公示制度。重点开展全区城市内涝风险普查,两江沿线防洪能力提升,制订全区洪水风险区划图,系统布局防洪减灾设施,统筹推进城市堤防、排水管渠、排涝除险等设施建设,有效治理城市洪涝问题。

四是建立全区防汛视频监控系统,实时监控掌握水位洪涝信息;开展全区防汛历史水情数据和标注防洪特征水位测量工程(标线),提供水位高程测绘数据库;构建洪水淹没风险可视化模型,开发渝中三维防汛预警信息系统,科学指引灾害威胁区域人员的转移避险安置,着力提升洪涝灾害风险防范和应急救援能力。

第二节提升抗御地震灾害能力

全区自然灾害形势总体平稳,灾害风险防范和监测预警能力明显增强灾害领域监测预警网络基本形成建筑物抗震设防监管评估持续加强,全区重点建筑物抗震设防能力持续提高常态化开展地质地震灾害防治全面推行地质灾害防治规范化建设,落实基层地质灾害监测责任网络,严格按照四重网格工作要求,落实巡查排查、监测预警等工作。

“十四五”期间,一是开展地震灾害隐患排查治理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监管,提高抗震设防能力。拓展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保障地震应急响应与处置。加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提升全民防震减灾科学素质。

二是提升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实施以地震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评估和治理,配合市级部门构建集地震活动断层探察、地震灾害风险区划、地震灾害风险预评估、隐患监测预警以及地震灾害风险防治效益评估为一体的全流程地震灾害风险管理体系。

三是提升地震应急处置能力。提高防大震、救大灾应急能力,健全全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完善统一指挥、响应迅速的应急指挥体系,加强防灾部门协调联动。完善地震震情灾情紧急快报、应急保障和地震灾害事件处置、协调机制,加强地震应急协调联动。

提升地质灾害治理处理能力

渝中区地质灾害隐患类型主要为危岩、滑坡和不稳定斜坡,分布于黄沙溪王家坡石板坡沿线,以及李子坝佛图关鹅岭沿线,李子坝、鹅岭公园及虎头岩危岩带的地质灾害相对较为严重。全区30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纳入了群测群防系统全区防灾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信息化手段不断增强,监测预警能力持续强化目前渝中区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依然严峻,面临地灾隐患未完全治理,城市建设施工人为活动诱发次生地质灾害,部分地灾设施年代久远破损严重,不稳定斜(边)坡点多面广,两江库岸侵蚀加重,治理工程功能降低等问题。

“十四五”期间,进一步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最大限度避免和减少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到2025年全面完成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防治、能力建设等综合防治体系建设,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打造渝中全域旅游之地提供地质安全保障。

一是完成地质灾害详细调查。配合市级部门开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渝中1:50000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对全区开展1:1000地质灾害调(勘)查工作,对不稳定斜(边)坡分类建档数字化管理。以地质灾害驻守单位为依托,坚持每年开展全区地质灾害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核查。在排查巡查基础上,以街道为单元开展地质灾害全面调查评价,提高调查评价精度, 每年委托专业技术单位在非汛期提供地质灾害方面的专业技术服务,动态更新地质灾害数据库。

二是完善群专结合的四重网格化监测预警体系。积极构建全民防灾体系协同作战,采取综合会商、预警会商、应急会商和联合检查等方式,及时研判水情雨情、发布预警信息落实各单位、各部门的地质灾害防治责任,积极构建政府领导、规划自然资源牵头、地勘支撑、部门协作、基层组织、全民参与的共同防治机制各司其职、通力协作,共同做好地灾排查巡查、监测预警、综合防治、风险预警、应急处置等各项工作。继续落实监测员、街道社区、驻守专家和地环站技术人员四个层面的巡查排查工作,加强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及其周边区域,以及人口密集区、基础设施、公路沿线的巡查,确保巡查工作全覆盖不留死角

推动传统地灾防治监测向智能化发展。地灾防治从人防物防逐步向技防倾斜,加大监测预警领域内资金投入,采取高精尖的自动化监测设备,智能化、信息化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结合渝中区城市发展方向和地质环境现状,从地表监测预警逐步转向地下空间和地表相结合的监测预警模式。

完成渝中区地质灾害隐患工程治理,逐步推进王家坡滑坡、竹木村滑坡、驻渝中区武警巡逻中队营房后侧不稳定斜坡、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危岩及不稳定斜坡4处隐患点治理。检测梳理已有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稳定性和治理效果,对治理功能降低或失效的工程进行修复和改造。

五是完善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增强化解重大地质灾害风险能力。加强应急值守,督促208地质队、相关街道、社区以及肩负地灾防灾职责的相关单位部门要按照三个第一原则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加强四重网格人员和街道、社区等基层防治人员能力建设完善应急管理制度,加强地质灾害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六是进一步加强四重网格化管理,强化地质灾害防治技术装备现代化和专用设备配置,强化宣传培训、避险演练等,提升全民减灾防灾意识和应对地质灾害灾险情能力水平。结合每年4.22地球日、5.12防灾减灾日等重要节点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提高群众的安全防范意识,正确认识地灾治理设施的重要性,减少人为活动对地灾结构设施的破坏,有效保护地灾设施的正常运作。坚决杜绝建设领域中因为参建单位安全意识不强,防护措施不到位,导致建设施工过程中对周边地灾设施造成破坏,严重影响了地灾治理结构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专栏3-18  地灾治理重点项目

工程治理佛图关危岩带、王家坡滑坡、竹木村滑坡、驻渝中区武警巡逻中队营房后侧不稳定斜坡、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危岩及不稳定斜坡

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程:1:5 0000地质灾害详细调查、1:1000斜(边)坡调(勘)查

监测预警工程:30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群测群防监测、21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全部安装专群结合监测预警仪器、黄沙溪危岩带等9处地质灾害隐患点专业监测

加强人防工程开发利用

全区人防工程分为三类,分别为抗战时期开挖的简易工事,单体面积较小结构形式较差加固改造的费用巨大三线建设时期人防工程单体面积普遍较大,工程结构基本上达到要求,但缺乏防护设备设施和风、水、电设备设施已基本利用或切割损毁近期人防工程,具有良好的防护功能以附建式防空地下室为主,现状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新建的商业住宅区域,多用于地下停车和仓储功能。以上三类人防设施面积各占全区三分之一,面临建设标准低、开发利用率低、布局局限、未形成有效互通网络等问题。

“十四五”期间,突出人防工程平战结合特点,重点推进人防工程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相结合,加强人防工程提档升级构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协调机制切实将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纳入规划之中,分层次、分时间段推进人防工程与其他地下空间融合发展

一是完善人员防护体系建设按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体系完善人防工程建设专项规划,合理开发地下空间资源,充分考虑人防工程建设需求,构建布局合理、结构完善、功能配套、防御有力的防护工程体系提高城市整体抗毁能力,人均防护面积逐步达到1.5平方米以上。加强重要经济目标防护,发挥人防工程的保障作用。抓好人防工程建设和维修改造,扎实推进重点人防工程项目建设填补规模上的缺口。民用建筑依法修建防空地下室应建必建,落实维护管理确保人防工程完好率达90%以上。

二是推进目标防护体系建设。认真执行国家关于分级分类防护和目录清单管理的制度规定,动态更新重要经济目标目录清单,积极探索对重要经济目标采取软硬防护措施提高抗毁能力﹐配套防护救援方案,开展训练演练。

三是完善人防工程服务民生、服务城市提升的功能,形成具有重庆特色的人防工程平战结合新亮点。科学划分保护等级,对不同价值的防空洞采取不同保护与开发尺度。确保开发开放过程中,以保护为根本,梯次开发、合理利用,使人防的战备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选取地理位置好、使用规模大、文化底蕴厚、开发前景广的人防工程,特别是老旧人防工程(防空洞),规划一批重点项目,结合区域功能定位,有计划地加以开发利用。对区内不符合渝中城市经济发展业态、使用效率不高、存在安全隐患、使用条件差的人防工程进行关停,引导仓储物流、商业零售、餐饮休闲、文化娱乐和酒类窖藏等服务业项目入驻,推动人防经济的转型升级。结合市政设施的修建和整改,对临街的老旧人防工程口部进行改造升级,美化形象,打造独具人防特色的示范区域,成为城市亮点。结合城市环境综合治理,统一开展地下商业街口部改造和整治。着眼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依托早期人防工程与旅游资源的整合互补,打造红色旅游、景观旅游、国防体验等特色复合型旅游产品,从而实现战备意义、历史意义、经济意义与国防教育意义的整合。

四是加强组织指挥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完善的人民防空领导管理体制,建设要素齐全、功能完善的指挥机构。党政机关人员疏散场所预置到位,科学制订城市人口疏散地域(基地)建设任务指标,做好疏散任务与接收安置精准对接工作。防空警报完好率达到95%,警报覆盖率达到98%

专栏3-19  人防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

化龙桥6号(卡福厂)人防工程排危改造工程、解放碑12号(洪崖洞)人防改造工程、上清寺56号人防工程排危改造工程、李子坝1920号人防排危改造及警报台建设工程、佛图关半山崖线人防洞室及口部外立面改造工程、解放碑地下停车场开闭所改造工程、南区路东段沿线口部立面提档升级工程、捍卫路24号(神仙洞二期)排危改造工程

构建现代化消防救援体系

渝中区社会消防安全环境持续向好,社会化消防工作格局基本构建,消防治理机制手段不断创新公共消防基础建设稳步推进消防应急救援能力显著提升。渝中共有6个国家综合性消防队伍执勤消防救援站,站点数量和布局基本满足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并在南岸区迎龙镇蹇家边村异地建设消防训练基地。全区79个社区、553个重点单位建设了微型消防站,为灭火救援提供了有力补充。全区共有市政消防栓1251个,共有储奇门、天地湖、大溪沟3处天然水源取水点面临消防力量与火灾风险不平衡高层建筑密度全市最大,火灾风险评估系数全市最高防设施存在破损市政消防栓完好率仅为88%等问题。

“十四五”期间,以加强基础建设为根本,以突出问题整治为重点,以能力提升为手段,全面提升全区火灾防控水平。切实加强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管理,加快推进智慧消防建设,加强市政消防设施建设和维护畅通生命通道强化消防车道管理提升全员消防安全基本素质严格实施企业全员培训制度。2025年,全区消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全面加强,消防安全形势持续向好,火灾事故总量持续下降,防范火灾事故能力显著增强,城市消防安全基础条件明显改善,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作为应急救援主力军和国家队作用充分彰显,应对处置巨灾大难的能力显著提升。

一是稳步推进消防站和训练基地建设。根据城市建成区面积、常住人口和灭火救援任务量等实际需求,依照标准、综合评估,统筹规划建设消防站点,缩短灭火和应急救援响应时间,缩小单个消防站点保护半径。在现有消防站布局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消防站硬件正规化建设改造,加紧两站一中心(支队指挥中心、化龙桥特勤站和应急通信与车辆勤务站)迁建建设,加快建成投用渝中区地下环道消防站等小型消防站。结合菜园坝片区升级改造,按照一级普通消防站标准,对菜园坝消防救援站进行整体迁建。

二是完善公共消防水源建设。严格按照四同步的原则,城镇市政消火栓与城市道路建设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投入使用;全面梳理消火栓建设现状,存在欠账的要限期增补到位。严格执行国家相关规范要求,在靠近交叉口的城市道路一侧、市政桥梁桥头和隧道出入口、高层建筑、大型工业厂房、重要公共建筑和成片开发建设地区布置城镇市政消火栓,在路幅宽度超过60米的城市道路两边交叉错落设置城镇市政消火栓。完善消防取水设施建设,利用江河水系,在城中村等灭火用水缺乏地区新建一批消防取水设施,改善消防用水条件。加大力度督促供水企业加强市政消火栓的维护保养,并将其纳入数字化城市市政管理信息系统统一管理,充分利用大数据、5G、物联网等技术,对城镇市政消火栓从建、管、用、养等方面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至2025年底,城镇市政消火栓建有率达到100%,完好率达到98%

三是完善消防车道建设和管理。加强消防车道建设和管理,解决消防车道缺乏、占用、堵塞等问题。对即将建设的消防车道,要确保车道坡度、净高、净宽、转弯半径、承载力等指标满足消防车通行要求;对现有的消防车道,在重点地区、重点路段增设视频监控等智能设备,规范消防车道管理。对消防车道、消防救援场地逐一划线、注名、立牌,实行标识化管理,新建高层建筑应在交付物业服务企业前完成标识化制作。

四是完善消防物联感知设施建设。对高层建筑、火灾高危单位、重要敏感对象、消防安全重点单位以及三合一”“九小场所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消火栓系统、防排烟系统、防火分隔系统、电气与可燃气体监测系统、消防供配电与消防电梯等消防设施以及消防控制室、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消防车道、消防救援场地等重点部位加装智能感知终端,并接入城市消防远程监控系统。至2025年底,全面实现对重要目标、重要对象、重点对象的消防安全远程动态监控。

五是完善重点建筑消防应急通信设施建设。推进新建、扩建和改建的高层建筑、大型城市综合体、地下建筑、城市轨道交通、城市交通和高速公路隧道的建筑消防应急通信设施建设,加快《建筑消防应急通信设施技术标准》落地实施。

六是加强智慧消防建设。配合市级部门搭建消防数据资产管理系统及消防数据汇聚分中心,共享融合城市建筑、交通、水源、流动人口、气象、视频数据以及工商、教育、卫生、文化、商务、危化行业数据,分级整合建立城市消防火灾防控大数据库,逐步实现火灾防控数据广泛汇聚,为大数据深度应用奠定基础。远期试点开展火灾风险预警评估模型研究,实现对火灾高风险场所、高风险区域的动态监测、风险评估、智能分析和分级分色预警,推行城市消防大数据智慧管理。

是加强高层建筑消防安全问题专项整治。根据《渝中区高层建筑消防安全提升计划》和《渝中区高层建筑消防安全隐患整治实施方案》按照一体推进,三年完成的原则,统筹推进整治工作,实现全区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管理和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重大风险隐患防范化解到位。

专栏3-20  城市消防设施重点建设项目

重大消防设施:建设渝中区消防指挥中心

普通(特勤)城市消防站:菜园坝消防站

小型消防站:环道消防站

智慧消防高层建筑消防给水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消防车通道视频监控

第七章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围绕智能城市建设、智能产业发展需要,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智慧渝中。

第一节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十四五”期间,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全面升级,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建成国家千兆城市

一是积极推进5G精品网络建设。统筹推进5G独立组网(SA)规模化部署,逐步构建低中高频协同发展的网络体系,加快形成以建促用、以用促建的良性发展模式。稳步推进5G网络建设,加快核心商圈、商务楼宇、产业园区、城市传统风貌区等区域5G网络深度覆盖,前瞻布局6G网络。做好已建5G网络的优化以及高校、商业聚集区、交通枢纽等重点区域深度覆盖2025年底,5G网络基本实现全面覆盖。

二是推进千兆光纤建设部署。加快开展固定宽带接入能力升级改造,全面推进住宅小区、商务楼宇、产业园区、医院学校等千兆网络改造。推动全光接入网进一步向用户端延伸,推广实施光纤到房间、到桌面,按需开展支持千兆业务的家庭和企业网关(光猫)设备升级,提供端到端千兆业务体验。部署建设千兆行业虚拟专网,在交通、电力、教育、医疗、应急等领域开展试点示范。打造一批双千兆示范小区和双千兆示范园区,争创国家级千兆城市。至2025年底,千兆光纤网络实现基本覆盖。

三是优化提升网络基础设施。推动IPv6规模化部署,提升智能终端、商业平台的IPv6支持能力,拓展政务、教育、金融、广电等行业IPv6应用。升级扩容中新(重庆)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争取建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国际数据专用通道。

四是建设算力基础设施。支持能源大数据中心升级改造,推动应用高密度、高效率的IT设备和基础设施系统,提升数据中心能源利用效率和算力供给能力。

五是聚力构建新技术基础设施。推动星火·链网骨干节点、区块链服务网络(BSN骨干节点建设,加快构建面向数字经济的区块链底层基础设施网络。升级山城链,构建成渝链,面向政务、金融等领域,建设一批国产自主可控的区块链公共服务平台,打造面向全球的区块链基础服务设施。

专栏3-21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工程

5G网络规模化部署。建成5G基站3000力争5G网络覆盖率达100%

千兆光纤宽带接入网络建设。千兆宽带用户数达到9万户

区块链基础设施建设。区块链基础设施水平达到全国领先。

第二节推进城市信息模型(CIM)建设与试点

一是配合市级部门建设CIM基础平台。构建与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标准协调的CIM基础平台标准体系,制定城市级CIM基础平台顶层设计方案,推动平台落地实施。建立以BIM数据为核心的CIM基础平台数据库,逐步更新完善全范围的电子地图、现状建筑白模、城市路网、地形地貌、国土空间规划、物联网等数据,构建基础数字底座,探索基于城建档案建立现状建筑BIM模型。依托CIM基础平台,统筹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物联网建设,实现智慧社区、智能建造、智能城管等基础平台互联互通、数据共建共享。

二是推进重点领域CIM+应用。逐步推进CIM+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城市体检、应急管理等重点领域的应用,加强对城市健康状态等信息的采集分析和综合应用,推动城市各行业、各部门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逐步拓展CIM基础平台在人口管理、政府服务、疫情防控、环境保护等广泛领域的应用。积极探索CIM+商业化应用,开展具有创新性、实用性、盈利性的应用,建立各方共赢的市场运作机制,创造CIM建设运维新模式,促进CIM产业化发展。

三是开展区域级CIM应用试点。两江四岸核心区等重点区域,试点CIM+应用,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并形成与CIM基础平台的数据融合和联动机制,在全市形成示范效应。

专栏3-22  城市信息模型建设重点工程

CIM平台配合推进重庆市CIM基础平台,开发CIM基础平台应用功能,开展“两江四岸”核心区区域级CIM应用试点

第三节实施智能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推进智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智慧路网建设产业化发展,在两江四岸核心区等先行示范区开展智慧路网建设和改造试点,对新(改、扩)建的道路、桥梁、隧道及其附属设施项目,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物联网设施,推行多杆合一的智慧灯杆建设,对已建的城区道路、桥梁、隧道及其附属设施,按照重点设施优先、安全设施优先的原则,对交通管控与诱导设施开展数字化、网联化、智慧化改造,形成城市路网的综合感知体系。建设交通物联感知设施,优化升级5G+北斗技术应用,加快重点交通线路智能化改造,实现车辆、市政道路、停车场及其附属设施等要素态势的全面采集、精准反映和智能感知。探索建设全区统一的综合交通大数据服务平台,支持全区综合交通大数据库建设,为城市交通大数据决策、交通预测仿真、综合交通一体化分析等提供支撑。积极参与全市物流信息平台建设,融入全市智慧物流服务体系。

二是实施智慧停车建设。围绕停车泊位利用效率提升,加快完善停车泊位二维、三维地理信息系统(GIS),加强对停车泊位占用、空置等信息采集和综合应用,建立市城市公共停车管理信息系统,支持各类停车场智慧系统接入,构建城市公共停车数据专题库,推动大数据融合创新应用,实现政、企、民资源共享,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停车位(场)移动物联应用建设。

三是实施智慧供水建设。加强饮用水源地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推进水源水质在线监测设施建设,提高城市供水企业风险预警预报能力。配合完成全市城市智慧水务平台搭建,实现供水设施基本信息、城市供水水量、供水水质、供水服务和节水工作等一张图显示,提升城市供节水管理水平。推广建设管网GIS系统、DMA分区计量管理系统,在线监测管网压力、水量、水质等重要指标。推进渝中区智慧水务系统建设,试点智能水厂建设,推广应用新型智慧水务终端产品和技术,提升城市供水系统智能化、信息化水平。

四是实施智慧排水建设。围绕污水、雨水排水监测及管理需要,建立排水基础设施数据动态更新机制,构建从源头到末端的全过程物联网体系,重点加强对水质、水量、液位、有毒有害气体、窨井盖位移、易涝点积水视频等信息采集,通过内涝预警预报模型、排水管网评估模型、水环境质量模型等进行模拟分析,构建智慧排水业务应用体系。

五是实施智慧管网建设。重点加强对电力、通讯、燃气、供水、排水及其他专业管线的空间属性、结构属性等信息采集和综合应用,并与各管线单位的专业管理系统互联互通,与市级城市管线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和e呼通平台深度融合,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线综合管理水平

六是推进智慧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道路照明设备等市政设施的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提高市政基础设施运行效率和安全性能。有序提升公共充电桩覆盖率,探索建设车用综合能源站,构建以快充为主的城区公共充电网络。建设推广智能化计量表、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为城镇燃气设备监控、气量峰谷调配、管道阴极保护远程监测提供数据及决策参考。

七是实施智慧社区建设。配合建设智慧社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实现社区管理服务精准化、空间化、可视化,促进智慧社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与相关业务系统的深度融合,实现一个平台、多个出口,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推进智慧小区建设,深化智慧安防、智慧停车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在新建住宅小区中的应用,同步推动既有住宅小区智慧化改造。

专栏3-23  智能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工程

智慧市政整合桥梁监测系统、下水道管网气体预警监测系统、照明控制系统等业务系统建设两江四岸核心区智慧路网试点;建设城市公共停车管理信息系统智慧停车场;建设智慧排水应用系统,在两江四岸核心区城市排水管网安装传感设备;开展智慧管网试点;建设智慧小区,智慧化改造既有住宅小区

第四节协同发展智能网联汽车

“十四五”期间,遵循政策先行、鼓励创新、安全可控、包容审慎、开放合作、绿色环保的原则推进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

一是推进智能网联汽车感知设施建设两江四岸核心区开展智能感知道路试验段建设,对道路物联设备、智能网联汽车、交通运行状态等动态和静态数据进行全息感知。

二是推动山地城市开放道路车路协同典型场景示范。以两江四岸核心区为重点,结合试点区域特征特色和现有基础设施建设条件,面向不同等级的智能网联汽车,探索和验证车路协同技术在山地城市开放道路环境下的测试与示范应用效果。

专栏3-24  智能网联汽车建设重点工程

智能网联汽车:建设“两江四岸”核心区智能感知道路试点;建设智慧公交、智慧出租、无人驾驶特种作业车辆等山地城市开放道路车路协同典型场景示范。

第五节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

一是推进建筑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建筑工业化技术协同发展,在装配式建筑项目中推广数字化建造技术,加大建筑机器人等新技术的集成与创新应用,形成涵盖全产业链的智能建造体系,实现信息化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的深度应用。配合建立装配式项目监管平台,实现各项目在生产、物流和现场的跨部门和跨阶段信息共享。

二是推行全过程BIM技术应用。依托BIM项目管理平台和BIM数据中心,扩大BIM技术应用范围,实现数据在勘察、设计、生产、施工、交易、验收等环节的有效传递和实时共享。建立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BIM模型入库制度,逐步推动基于BIM技术的图纸审查,推进BIM+在施工现场、工业化装修等场景的应用。

三是实施工程项目数字化建造。全面推行智慧工地,推动人脸识别、视频监控、物联传感设施、智能穿戴设备等在工地深度应用,提升工程现场智能化和精细化管控水平。持续推动开展工程项目数字化建造试点,结合工程项目电子签名签章,建立全过程数字化监管制度,实现工程管理行为、施工作业行为和工程城建档案数字化。

专栏3-25  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建设重点工程

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配合建设装配式项目监管平台;建设装配式建筑示范项目;实施工程项目数字化建造试点;建设一星级智慧工地。

第六节推进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建设

一是建设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基于智慧城市管理现状,以城市管理政务云、大数据平台为支撑,搭建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构建市政设施、市容环卫、园林绿化、供节水、城管执法等行业应用模块,围绕解决发展重点、管理难点、民生痛点,打造小切口、大民生特色应用场景,逐步完善行业全领域工作流与数据流的融通、聚合,推进全城市运行管理工作统筹协调、指挥调度、监督考核和综合评价。

二是配合推动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智能化场景示范应用。打造集约化、规范化、可视化城市管理大数据云平台,深化大数据智能化专题应用场景,深度挖掘城市运行内在规律和特征,植入绩效管理、风险管控等关联分析模型,预测关键指标变化趋势,创新数据治理,提供城市理良方,围绕干净、整洁、有序、安全、群众满意等五个方面,开展自评价与第三方评价工作,以评促改、以评促优,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与服务水平,实现城市管理事项一网统管

专栏3-26  城市运行管理重点工程

一网统管、一网通办、一网调度、一网治理数据融合应用工程建设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整合街道城市管理网格数据资源,汇聚行政管理、公共服务、卫生应急、灾害防治和燃气、电力、通信等领域多种数据资源,打造城市管理地理信息一张图,实现政务服务事项线上一网通办、应急管理一网调度、基层业务一网治理

第四篇  健全规划保障措施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强化资源要素保障,最大程度激发全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推动规划实施的强大合力,确保规划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顺利完成。

第一章  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规划的实施管理,坚持以规划确定项目、以项目落实规划,完善城市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库,储备一批基础性、功能性、战略性、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注重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加强考核监督,做好动态评估和优化,推动规划有效实施,将本规划确定的原则、目标、任务逐一分解落实,加强与市级专项规划的衔接,积极融入全市发展战略,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市级规划。建立分工协作机制,加强发改、交通、住建、城管、自然资源、公安、消防、人防等部门的协调,定期调度协调工作推进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

第二章  健全工作机制

强化本规划作为制定相关行业专项规划的重要依据,并通过年度建设计划逐年实施,确保规划目标按期实现。建立健全统一计划安排、统筹资金平衡、分头推进落实的工作机制。区发改委、各审批部门和项目责任单位要加强与市级部门沟通衔接,争取将高铁、轨道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两江四岸等重要片区的建设改造纳入市级项目,同时积极争取市级部门在项目审批、中央和市级专项资金方面的支持,确保项目落地实施。加强各专项规划之间的协调,促进各类城市基础设施之间的统筹协调建设。区级相关部门和国有平台公司对照本规划,强化责任落实,梳理重点工作任务,制定工作方案,细化工作节点,落实责任领导、牵头科室、责任人员。

第三章  加强资金保障

完善市、区、部门联动的项目工作机制,分类分级有序推进项目建设。建立健全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资金供给制度,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加大支持力度,创新金融产品和融资模式,积极研究开展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通过资产证券化,盘活存量资产、筹集资金,发挥杠杆效益。区别相关建设项目的经营性与非经营性属性,建立政府与社会资本风险分担、收益共享的合作机制,采取明晰经营性收益权、政府购买服务、财政补贴等多种形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维护和服务。支持投资平台盘活存量资产,充分利用公共交通为导向等土地综合开发利用方式,探索用地增值收益支持城市基础设施发展。加强债务风险防控,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资金保障协同机制,切实防范政府债务风险。

第四章  强化监督考核

按照项目责任单位加强督导考核,建立问题清单、责任清单、进度清单,确保项目落地实施。开展规划中期评估,对具体指标完成情况和主要任务的实施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建立科学合理的规划评价机制。完善规划实施的公众参与和民主监督机制,及时公开规划实施相关信息,接受社会督查。规划发布后,若遇到经济社会政策或其他重要原因需要进行调整的,按程序报批。加强质量安全管控,强化建设安全管理,建设单位及相关部门严格落实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各项要求,严把项目设计、施工、验收等各环节,加强对项目建设全过程的质量安全监督管理。

附件1. 渝中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十四五规划》重点

工作任务清单

2.《渝中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清单

附件1

《渝中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十四五”规划》重点工作任务清单

序号

重点任务

工作内容

牵头单位

配合单位

一、提升城市交通水平

1

拓展对外通道

重点围绕重庆站建设,推进区域互联互通能级提升,提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旅客运输质量和能力

区交通局

区规资局

2

建设多层次的一体化轨道

交通网络

推动城轨快线与市域铁路、城际铁路跨线运营,提升直联直通水平,减少换乘

区住建委

区规资局区交通局

3

推进轨道公交一体化发展,高效扩展轨道交通服务辐射范围,加强轨道站点与公交衔接,构建全天候的轨道接驳步行系统

区交通局

区规资局区住建委

4

推动TOD综合开发,推进轨道交通场站上盖开发,加强轨道站点与周边用地密切联系,实现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整体开发和整体打造

区规资局

区交通局区住建委

5

构建畅通高效的城市道路网络

进一步优化路网结构,持续开展次支路网和打通未贯通道路建设,逐步推进社会单位打开大院,深入开展重要通道相关衔接道路和节点优化研究

区住建委

区规资局区城投公司

6

实施路网更新,打造马路上的老城区,做好常发堵点缓堵促畅、路网提能提质建设

区住建委

区城管局区公安分局区交通局区城投公司相关街道

7

提升地面公交服务水平

加快公交场站建设、提高地面公交线网覆盖,研究对现有公交首末站进行优化改造,提升服务能力

区交通局

区规资局区住建委

8

优化停车设施供给

加快停车场选址研究与建设,研究利用医院、学校操场等地下空间建设停车场;探索新型车库;推进小微停车场建设

区住建委区城管局

区规资局

9

加快停车智能化、信息化建设运用,搭建区级智慧停车综合管理平台

区城管局

区大数据局

10

研究分时停车措施,释放闲置资源,完善停车配建体系和收费标准

区城管局

区发改委

11

提升交通治理能力

推进智能交通建设,深化大数据智能化应用,全面提升道路交通智能感知、交通智能管控、高效指挥调度、科学管理决策能力

区公安分局

区大数据局

二、彰显山地交通系统特色

12

构建高品质特色慢行系统

持续推进山城步道提档升级,打造山城步道特色品牌

区住建委

区城管局

13

优化提升立体步行过街品质,倡导安装电动扶梯或垂直电梯,积极设置风雨连廊和提示盲道,在有条件的路段采用平面过街形式,让城市更温暖;强化过街设施品质整体提升

区城管局

区住建委区公安分局

14

进一步完善人行道网络,打造通畅、安全、舒适的步行空间

区城管局

各街道

15

突出特色交通工具优势

发展通勤+旅游+特色交通”的新模式,将通勤、旅游交通需求与旅游资源紧密结合,增强城市公共空间的联通性和友好性。高品质打造跨江索道、缆车、水上巴士、观光电梯等特色旅游场景

区交通局

区文旅委区住建委

16

发挥水上旅游交通潜力

完善码头基础设施,优化岸线码头布局,大力发展水上交通,加快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开展国内水路旅游客运精品航线试点工作

区交通局


三、构建健康高效市政设施保障系统

17

加强城市供水安全保障

科学论证、合理规划,加快构筑安全可靠的城市用水保障网,推动城市供水设施改造与自来水网建设,消除供水管网重大安全隐患

区城管局


18

提升城市排水防涝能力

完善城市排水防涝系统,加强防涝应急能力建设,落实海绵城市理念及工作要求,实施雨水、污水管网以及雨污分流建设改造

区住建委区城管局

各街道、各平台公司

19

推进智慧排水建设,建设排水智慧数字化平台,对城市排水运行状况进行监控,实现城市排水系统的全方位监控和全局化调度管理

区住建委

区城管局


20

强化环卫设施保障能力

提升城市垃圾处理水平,加快推进源头减量,全面推广垃圾分类和资源利用;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建设环卫设施,提升改善现有环卫设施

区城管局

各街道

21

推动建筑垃圾减量化技术和管理创新,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工程建设过程中建筑垃圾的产生,实行建筑垃圾分类管理

区住建委

区城管局

22

推进厕所革命,注重便利化、智能化、人性化需求,应用新技术新理念,进行合理规划、超前考虑、精细设计、优质建设

区城管局


23

推进智慧环卫建设,完善市容环卫智能化硬件设备,建立市容环卫数据资源管理系统、运行监管系统等

区城管局

区大数据局

24

提升城市照明品质

加强城市照明设施建设,逐步提升灯饰品质,推动城市照明绿色低碳发展,大力推动LED绿色低能耗照明改造,持续提高LED灯具在功能照明和景观灯饰中的比例,全面推进灯饰智能控制,重点解决老旧灯饰的智能化管控

区城管局


四、建设生态绿化城区

25

塑造高质量绿色空间

坚持保存量、促增量的原则,着重在绿化精细化管护上狠下功夫,提升城市绿地管护水平;持续推进鲜花长效栽植摆放,打造四季花开园林景观;千方百计见缝插绿、拆违建绿、拓展立体空间,增加城市绿量;精准实施绿化提升,打造市街绿化新景观

区城管局


26

推进城市公园建设与提档升级。提高公园智慧化管理水平和能力,改造提升老旧公园基础配套设施和游览品质。

区城管局


27

彰显两江四岸水韵之灵

统筹推进两江四岸治理提升,推进桥梁品质提升,高标准打造长嘉汇大景区,切实提升长滨片区空间品质

区住建委

区交通局区城投公司

五、强化区域能源保障

28

构建多源多向的电力保障体系

加快构建安全、稳定、合理的电力保障体系,统筹实施输配电设施升级,提升骨干网络供电能力,提高配电网络供电可靠性;推进电网侧节能降损技术和设备应用,不断优化电网结构

区经信委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