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编制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中强调,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要统筹发展和安全,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发展模式,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基础。城市基础设施是维持城市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实现经济转型的重要支撑、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和实施区域重大战略的关键保障。
在新的发展阶段,实现“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全面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多重战略对渝中城市功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为城市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渝中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依据《渝中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编制,是指导“十四五”时期全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行动指南。
二、编制思路
《规划》总结“十三五”时期渝中基础设施工作,分析发展环境与机遇挑战,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按照发展内涵—发展格局—重大任务—保障措施的思路,严格对标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充分考虑我区发展阶段特征和基础设施发展支撑条件,制定“十四五”时期城市基础设施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提出发展目标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等。
三、主要内容
《规划》范围为渝中区行政辖区面积,约23.24平方公里。规划基准年2019—2020年,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展望到2035年。主要包括4个篇章、16章节、44小节。
第一篇章准确把握城市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内涵。围绕把握基础设施建设新阶段,阐述“十三五”建设成就,分析机遇与挑战,提出了“十四五”时期渝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对标市级规划结合渝中区实际提出了发展目标,包括6个系统25项主要指标。《规划》明确,到2025年,渝中区传统基础设施成网提效,新型基础设施取得突破,互联互通水平大幅提升,“轨道上的都市区”“马路上的老城区”建设取得决定性进展,基础设施支撑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作用显著增强。到2035年,城市基础设施发展实现根本性转变,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深度融合,基本建成“轨道上的都市区”和“韧性城市”,建立起与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现代国际都市相适应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
第二篇章着力构建城市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围绕构建基础设施建设新格局,提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区域协调联动、绿色低碳发展、智能高效运转,推动城市基础设施系统化建设、健全城市有机生命体,推动城市基础设施补短板,系统提升供给能力,对接“新基建”发展“新城建”,助推城市智慧化转型发展的工作要求。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建设高质量基础设施体系为目标,统筹传统基础设施存量和增量、传统和新型,夯实基础,优化结构,完善体系,提质增效,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做好基础支撑。
第三篇章系统推进新时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大任务。围绕提升城市交通水平、彰显山地交通系统特色、构建健康高效市政设施保障系统、建设生态绿化城区、强化区域能源保障、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7大章节,分28个小节,对问题需求、改善措施、重点任务进行阐述,形成项目183个。以实现区域交通互联互通、城市水体系健康高效、绿色空间生机盎然、能源供应持续可靠、城市安全保障强劲有力、“新城建”助推转型、生活环境显著改善为路径,引导多领域多行业齐头并进,协同推进各项重点任务,推动城市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
第四篇章健全规划保障措施。围绕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加强资金保障、强化监督考核4个方面,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强化资源要素保障,最大程度激发全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推动规划实施的强大合力,确保规划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顺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