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稳的基础在巩固。经济运行平稳。积极应对全国疫情多点散发、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基数相对较高、地域空间限制等现实情况,实现经济恢复性增长。2021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1517.7亿元,增长6.1%,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1391.4亿元,增长6.5%。
二是进的动力在拓展。有效投资放量加速。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7%左右,高于年度预期目标1个百分点左右,20个市级重大项目完成投资37.2亿元、为年度计划的143.8%,153个区级项目完成投资45.8亿元;民间投资进一步扩大、占比达11.4%;单位区域面积投资强度位居全国中心城区前列。消费拉动效果明显。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2%,总量突破1300亿元,商贸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2%,连续多年成为拉动渝中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
三是转的步伐在加快。产业结构合理转变。工业总产值增速回归正常水平,达到10%左右;建筑业总产值增长15%左右、好于全市平均水平,总量保持全市第二,成为渝中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益补充。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升级转型。预计传统服务业增加值400亿元左右,占比下降1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增加值达1000亿元左右,增长7%左右,占比提高1个百分点。支柱产业提质增效,新兴产业发展提速。存贷款余额达1.17万亿元,绿色信贷及债券余额总规模超1100亿元,跨境结算资金规模突破3000亿元、全市第一,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市14.5%;“四首经济”“夜间经济”蓬勃发展,新引进国际知名品牌10个、首店品牌70余家,国际知名品牌达271个,商品销售总额突破3500亿元,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中心城区发展指数位居全国第八。文化旅游、专业服务、数字经济、大健康等新兴产业分别增长20%、15%、28%、10%左右。
四是好的态势在延续。创新驱动效果好。出台支持科技创新财政金融政策23条,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6家、市级重点实验室5家、科技型企业150余家,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突破10亿元。发展质量效益好。区域税收近200亿元,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左右,突破5万元、全市第一。城镇新增就业5.2万人,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群众安全感指数保持97%以上。市场主体活力强。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改革覆盖率达100%,企业开办实现全流程无纸化、设立登记基本实现日办结。市场主体新增1.5万余户、总量突破10万户,规上企业新增117家,引进正威国际等“招大引强”项目100个、市外资金到位额12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