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重庆市渝中区人民政府印发了《渝中区妇女发展规划(2021—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现就《规划》内容解读如下:
一、出台背景
为推动妇女事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妇女事业与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根据《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重庆市妇女发展规划(2021—2030年)》和《重庆市渝中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结合我区妇女发展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二、发展目标
到2030年,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进一步贯彻落实,男女平等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促进男女平等和妇女全面发展的制度机制不断完善,妇女健康水平不断提升、妇女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妇女经济地位不断提升、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水平逐步提高、妇女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提高、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成效明显、妇女发展环境更加优化、妇女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妇女“半边天”作用更加彰显,广大妇女更加主动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妇女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三、主要内容
《规划》共分为8项重点任务,14项重点工程和47项主要指标。
其中8项重点任务包含:
(一)优化健康资源配置,提升妇女健康水平。
1.健全妇幼健康服务体系。
2.保障妇女健康和母婴安全。
3.强化妇女生殖健康教育。
4.提升妇女素养和营养水平。
5.加强常见疾病筛查防治。
6.提高妇女心理健康状况。
(二)保障女性受教育权利,提升妇女综合素质。
1.加强妇女思想政治教育。
2.落实教育领域性别平等。
3.保障女童平等接受基础教育。
4.加强女性职业素质教育。
5.提升女性接受高等教育水平。
6.提高女性科学素养。
7.构建妇女终身教育体系。
(三)保障女性参与经济活动,促进妇女就业创业。
1.完善妇女就业创业机制。
2.加强就业技能培训。
3.保障女性劳动权益和劳动安全。
4.健全妇女就业保障体系。
(四)促进女性参与决策管理,保障民主权利。
1.完善妇女参与决策管理机制。
2.加强女干部培养选拔工作。
3.提高妇女民主参与水平。
4.拓宽女性参与治理渠道。
5.发挥妇联组织基层作用。
(五)完善保障体系,提升妇女保障水平。
1.完善妇女社会保障体系。
2.提高妇女社会保障水平。
3.加强困难妇女帮扶和救助。
4.保障妇女基本养老服务。
5.营造妇女友好型城区。
(六)加强家庭家风家教建设,促进家庭和谐发展。
1.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家风。
2.大力发展家庭公共服务。
3.倡树新时代家庭观。
4.促进男女平等分担家务。
5.加强家庭纠纷预防化解。
(七)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促进妇女全面发展。
1.加强社会性别意识宣传。
2.发挥妇女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3.突发事件应对中重点关切妇女群体。
4.发挥先进典型引领作用。
5.发挥妇联组织在促进男女平等和妇女全面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八)健全法律保护机制,维护妇女合法权益。
1.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
2.推动政策法规性别平等评估规范化。
3.加大反家庭暴力法实施力度。
4.坚决打击拐卖妇女犯罪。
5.严厉惩处针对妇女的性骚扰和性犯罪。
6.维护妇女家庭中的合法权益。
其中14项重点工程包含:
1.妇女儿童安康工程:建设高水平危重孕产妇、新生儿救治中心。
2.妇幼健康信息系统建设项目:加快儿童健康管理系统,提高信息交换效率。
3.发展科教服务项目:建设一批科研设计特色园区,打造一批高端培训平台、线上教育平台。
4.女性职业教育提升项目:加大职业院校面向女性的宣传和招生力度。
5.创新人才培育项目:推行“渝中英才 ”计划,吸引更多优质女性在渝中落户居住、创新创业。
6.性别歧视整顿项目:推动妇女平等参与经济发展机制建设。
7.培养高素质女干部项目:推进女性干部教育培训,提升干事创业“七种能力 ”。
8.智慧养老建设项目:推动区级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建设。
9.妇幼健康服务保障项目:加强母婴安全保障、妇幼保健重点专科和科研能力建设。
10.家庭适老化改造项目:支持贫困、残疾、失能等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无障碍设施建设以及对住宅及家具设施进行适老化改造。
11.老年妇女生活质量提升项目:推动建立子女护理假制度,落实赡养老人个税专项附加扣除政策。
12.公共场所母婴室建设项目:推动旅游景区、商场等公共场所建设第三卫生间。
13.改善的卫生厕所建设项目:推动旅游景区、商场和服务区等公共场所建设第三卫生间。
14.巾帼志愿服务关爱工程项目:健全完善巾帼志愿服务体系机制,深化巾帼志愿服务关爱行动。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强化工作衔接。
(三)健全工作机制。
(四)保障经费投入。
(五)加大宣传力度。
(六)注重方法创新。
(七)鼓励广泛参与。
《渝中区儿童发展规划(2021-2030年)》
文字解读
日前,重庆市渝中区人民政府印发了《渝中区儿童发展规划(2021—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现就《规划》内容解读如下:
一、出台背景
为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根据《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重庆市儿童发展规划(2021—2030年)》和《重庆市渝中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结合我区儿童发展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二、发展目标
到2030年,统筹推进儿童事业高质量发展,融入儿童视角,推动儿童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参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和儿童友好社区建设,保障儿童在健康、安全、教育、福利、法律保护、家庭、环境领域的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儿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
三、主要内容
《规划》共分为7项重点任务,13项重点工程和32项主要指标。
其中7项重点任务包含:
(一)优化儿童健康卫生资源,促进儿童身心发展。
1.完善儿童健康服务体系。
2.提升出生人口素质。
3.加强预防接种和保健服务。
4.健全疾病防治管理机制。
5.增强儿童身体健康素质。
6.加强儿童心理健康服务。
7.加强儿童健康知识普及和性健康服务。
(二)筑牢儿童安全网络,创建儿童安全环境。
1.完善意外伤害监管机制。
2.预防和防范儿童意外伤害。
3.落实儿童食品药品用品安全监管。
4.推进校园学生欺凌综合治理。
5.提升未成年人网络安全意识。
6.提高安全意识和自护能力。
(三)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升儿童受教育水平。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2.推进教育理念和制度创新。
3.促进学前教育普惠公平。
4.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
5.探索高中阶段教育特色发展。
6.保障特殊儿童受教育权利。
7.完善多元化育人体系。
(四)加强儿童社会福祉,健全普惠型福利体系。
1.健全儿童福利保障体系。
2.完善儿童医疗保障制度。
3.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
4.规范困境儿童救助标准。
5.优化流浪儿童和流动儿童关爱保护。
6.完善基层儿童保护机制。
(五)优化家庭教育指导,保障儿童幸福生活。
1.建设现代家庭服务体系。
2.提高家庭教育能力水平。
3.培育家庭和谐家风。
4.发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5.落实生育养育政策。
(六)构建儿童友好环境,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1.全面贯彻儿童优先原则。
2.开发儿童精神文化产品。
3.加强儿童文化产品市场监管。
4.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
5.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
6.在应急管理中贯彻儿童优先原则。
(七)贯彻法律保障体系,维护儿童合法权益。
1.落实保障儿童权益的法律法规。
2.建立未成年人司法工作体系。
3.保障未成年人民事权益。
4.完善未成年人监护制度。
5.加强未成年人保护法律政策宣传。
6.预防和依法严惩性侵害儿童违法犯罪行为。
7.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治教育和预防犯罪教育。
其中13项重点工程包含:
1.发展婴幼儿照护项目:打造一批0-3岁婴幼儿照护示范点,对普惠托育机构、企业自办托育园提供政策扶持,建成示范托育品牌。
2.妇幼保健机构标准化建设项目:拟选址迁建区妇保院,完成创建二级妇幼保健院。
3.推进以德治网平台建设项目:推进“星耀巴渝·时代新人库”等新平台载体建设,实施全民网络文明素养教育养成行动。
4.安全体验教育示范中心项目:依托区青少年交通消防安全教育基地,建设防灾、减灾综合安全体验教育示范中心。
5.强化社会实践教育项目:推动渝中区儿童活动中心建设走在全市前列,并在2025年前建成10家社区微型少年宫。
6.智慧教育提升项目:推行智慧课堂、未来课堂、翻转课堂等互动式教学,实施“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行动。
7.成立“儿童议事会”项目:培育成立“城区-街道-社区”三级儿童议事会,探索建立“圆桌法庭”制度。
8.“渝童成长”关爱服务项目:组织搭建服务平台、开展团队辅导活动、“一对一”个案辅导。
9.健全家庭教育公共服务体系项目:建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和服务站点;建设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队伍。
10.儿童友好城市和社区建设项目:创建理念友好、政策友好、环境友好、人文友好、服务友好的儿童友好城市和社区。
11.建立体化友好出行系统项目:对全区交通设施、标志标线、人行横道、隔离设施等进行适儿化改造,建成慢10秒交通系统。
12.“互联网+法治宣传”项目:依托渝中区“智慧教育平台”,持续推进渝中区“护苗·网络安全进课堂”活动。
13.建立街道未成年人保护站项目:建立“城区-街道-社区”未成年人保护三级工作网络,配备至少1名持证社工开展未成年人保护服务,实现保护站100%全覆盖。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强化工作衔接。
(三)健全工作机制。
(四)保障经费投入。
(五)加大宣传力度。
(六)注重方法创新。
(七)鼓励广泛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