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政府各部门、各管委会,各街道办事处,有关单位:
《渝中区推动健康服务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渝中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5年9月8日
(此件公开发布)
渝中区推动健康服务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2025—2027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区委全会精神,围绕“4311”现代化产业体系,聚焦大健康产业中的健康服务业,保障人民健康和全行业劳动力要素投入强度,推动渝中区健康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和产业链前端延伸,促进健康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把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与扩大内需战略有机结合,以建设西部健康服务高地为主要目标,以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为牵引,围绕促进健康生活、优化健康环境、丰富健康服务,以培育健康新业态、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新模式为抓手,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合力,统筹卫生健康事业和大健康产业,系统性谋划、项目化推进、产业化落地,推动健康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民生为大。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属性,在基本医疗卫生领域加大政府投入,履行政府组织管理和保障监督职责;在非基本医疗卫生领域充分调动市场积极性,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扩大医疗健康服务供给。
——坚持需求牵引。积极响应健康服务新场景,不断满足群众在疾病治疗、营养保健、健康管理、康复康养、美容美体等各方面的健康需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高水平发展局面。
——坚持融合互促。促进健康服务与文化、旅游、金融、IT等产业融合,催生医疗(医美)旅游、中药餐饮、中医文化、新型健康保险、健康类APP等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
——坚持审慎包容。在规范加强医药行业监管的同时,对健康类其他服务,做好风险研判和正确引导,以开放包容的态度,促进新兴健康服务业发展。
(三)发展目标
按照“2+8+6”的发展思路,通过“双轮驱动”“八大行动”“六大保障”,建成“四区一高地”,即将渝中区建成全市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核心区、全生命周期综合服务示范区、卫生健康数智应用样板区、生命健康科技创新聚集区,成为西部健康服务高地。
到2027年,健康服务行业规模不断壮大,增加值突破200亿元。公立医疗机构全面焕新,医疗质量和就医环境进一步提升;民营医疗健康服务业成为全区健康服务业重要增长极,其中非医疗类健康服务占比不断扩大,健康服务业规上企业总营收达到500亿规模。新增培育8-10家医疗类和1-2家非医疗类健康服务规上企业,建成1-2家市级示范婴幼儿托育机构,打造1个中医药产业特色园区和1个体育运动特色产业园。环重医创新创业生态圈建设和生命科学产业扎实推进,建成市级以上新型科研平台1个,产业服务平台6个,招引各类企业30个、各类人才100名,转化科研成果10项。
总体形成市级医院带动基层医疗机构提供高水平基本医疗服务为基底,特色化民营医疗机构和多业态健康服务机构充分发展,生命科学研究取得创新突破,健康新产品新服务不断落地应用的大健康服务业发展格局。
表1 渝中区健康服务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目标表
重点目标 |
2025年 |
2026年 |
2027年 | |
市级医院 |
新开工建设和改造项目(个) |
4 |
4 |
1 |
门急诊服务量(万人次) |
1500 |
1570 |
1630 | |
住院服务量(万人次) |
68 |
71 |
74 | |
产业规模 |
健康服务业增加值(亿元) |
160 |
180 |
200 |
健康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8.8 |
9.2 |
9.5 | |
规上企业总数(家) |
104 |
107 |
110 | |
规上企业总营收(亿元) |
380 |
440 |
500 | |
医药企业在区贸易规模(亿元) |
330 |
370 |
400 | |
非医药类健康管理营收(亿元) |
1 |
1.5 |
2 | |
医美行业营业(亿元) |
14 |
17 |
20 | |
婴幼儿托育机构托位总数(个) |
2300 |
2400 |
2500 | |
市场主体 |
国际性医疗服务机构(家) |
1 |
1 |
2 |
特色专科医疗服务规上企业 |
21 |
23 |
25 | |
西部中医药产业园特色中医医疗机构(家) |
4 |
5 |
6 | |
西部中医药产业园药食同源餐饮特色品牌(家) |
2 |
3 |
5 | |
市级示范托育机构(家) |
0 |
0 |
1 | |
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机构(家) |
11 |
12 |
13 | |
大田湾体育产业特色企业 |
12 |
15 |
20 |
二、重点任务
(一)实施全区健康服务业空间布局优化行动。
1.形成“一圈一廊三园区”的产业空间布局。引导科研机构、创投基金、科创服务平台等创新元素以重庆医科大学为核心聚集,形成“环重医创新创业生态圈”;依托各大市级医院布局形成沿“袁家岗—肖家湾—两路口—七星岗—临江门—道门口”的高质量医疗服务走廊;结合区域资源、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规划建设环重医大健康产业园、西部中医药产业园、大田湾国际体育产业园。(牵头单位:区卫健委,责任单位:区发改委、区规资局、大石化新区管委会、历史文化街区管委会)
2.打造专业化健康产业楼宇。以明日派、美源美源和总部城A区为主要载体,整合企业天地、升伟大厦等载体,谋划金银湾、歇台子(高九路)等空间,聚焦医学研究和成果转化,重点构筑涵盖概念验证、生物安全等级实验室、多组学分析、真实世界数据研究等在内的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促进产学研协同发展,高水平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以时代天街、永缘市场、华医大厦、万科锦程、大坪正街、康德国际、大坪英利国际为核心载体,聚焦医疗器械展销与大健康消费场景打造,发展医疗器械展销、生命全周期管理、现代医美、精准医疗、入境医疗体检等高端医疗消费领域,打造服务成渝、辐射全国的健康消费目的地。(牵头单位:大石化新区管委会,责任单位:区产业发展集团)
3.引导健康服务产业聚集。引导消费型医疗健康服务企业向解放碑—朝天门片区、生物医药科创企业向大坪石油路片区、健康数智化企业向总部城和化龙桥片区、中医药文化产业企业向解放东、西路片区,体育赛事及用品销售企业向大田湾片区聚集,形成健康消费、生物医药、数智健康、中医药、体育健身五大聚集区。(牵头单位:区发改委,责任单位:区卫健委、大石化新区管委会、历史文化街区管委会、数字经济产业园管委会)
(二)实施公立医院品质提升行动。
4.不断提升医疗服务综合能力。全方位支持重庆医科大学各附属医院、陆军特色医学中心、市急救中心、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等在区大型医疗机构引进高层次人才,配置高精尖设备,推广高新医疗技术,不断提升优势专科医疗能力,创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实施三医联动改革,建设紧密型区域健共体,通过专科联盟等形式,引导市级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带动提升基层医疗健康服务能力,构建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将优质医疗资源全面融入“15分钟健康生活圈”。(牵头单位:区卫健委,责任单位:区医保局、区市场监管局)
5.持续助推市级龙头医院发展壮大。支持各大医院实施改造升级,建成投用重医附一院第二医疗综合大楼、特色专科楼、一分院二期等一批重点项目;支持推进重医附一院袁家岗院区和大礼堂院区、重医附二院渝中院区、重医附属儿童医院渝中院区、重医附属口腔医院渝中院区、重医附属妇女儿童医院七星岗院区、市人民医院三院院区等一批改造提升项目;全面开展“渝城助医”专项行动,持续提升医院周边环境和配套设施水平,改善群众就医体验。到2027年,在区所有市级医院品质和就医环境均得到大幅提升。(牵头单位:区卫健委,责任单位:区规资局、区住建委、区城管局、有关街道)
表2 渝中区市级医院建设项目计划表
序号 |
项目名称 |
建设阶段 |
计划建设时间 |
1 |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第二医疗综合大楼工程 |
在建 |
2022-2025 |
2 |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第一分院改扩建二期工程 |
在建 |
2025-2027 |
3 |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特色医疗专科楼建设项目 |
前期 |
2025-2026 |
4 |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提升改造项目 |
前期 |
2025-2027 |
5 |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地下通道建设项目 |
在建 |
2025 |
6 |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原拆原建改造 |
前期 |
2025-2030 |
7 |
重庆市妇幼保健院七星岗院区二号楼5、6楼实验室改造 |
在建 |
2025 |
8 |
重庆市妇幼保健院七星岗院区一号楼拆除改造 |
前期 |
待定 |
9 |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上清寺院区整体提升改造项目 |
前期 |
2025-2028 |
10 |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渝中院区病房改造提升项目 |
前期 |
2025-2027 |
11 |
陆军特色医学中心提升改造工程 |
前期 |
2025-2026 |
12 |
重庆市人民医院三院院区病房改造项目 |
策划 |
待定 |
13 |
重庆市中医院道门口院区改扩建项目 |
策划 |
待定 |
6.全力推动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创建三甲医院。
对照三甲标准进一步优化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医疗质量、安全及管理等全面工作,力争2025年通过国家三级甲等中医骨伤医院评审;加快推进实施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化龙桥院区二期建设项目,2027年建成投用,并争创市级区域专科医疗中心,打造具备区域紧密型健共体牵头医院的基本综合能力。(牵头单位:区卫健委,责任单位:区规资局、区住建委、区城管局、化龙桥街道、区城市发展集团)
(三)实施特色健康消费促进行动。
7.创新发展健康管理服务。鼓励传统体检机构向前端健康监测预防和后端亚健康干预、慢病管理服务链延伸,通过早期发现、干预和管理健康风险因素,促进健康、延缓疾病发生和降低医疗费用,覆盖从职业人群到老年人的健康管理。鼓励发展精准营养产业,通过个性化的营养支持优化健康或预防、管理、治疗疾病。到2027年,非医疗和药品销售的健康管理类服务营业收入突破2亿元。(牵头单位:区卫健委,责任单位:区产业发展集团)
8.规范发展医美消费。鼓励区内医美机构利用资本市场发展壮大,到2027年实现至少1家机构直接或通过并购等方式间接上市。鼓励医美机构通过国际国内认证,到2027年至少1家医美机构获得主流国际认证。鼓励大型医美机构向“轻医美”、生活美容等领域延伸,为消费者提供全流程抗衰美容服务。鼓励发展“互联网+医疗美容”,利用医美互联网平台增进医美市场透明度,促进医美市场活跃度。加强对医美行业监管服务,进一步健全机构自治、行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多元化综合监管体系,实现医美行业投诉逐年减少。到2027年底,全区医美行业营业收入突破20亿元。(牵头单位:区卫健委)
9.突破发展国际医疗服务。引进和发展以特需医疗、高端医疗服务为特色,面向国际的涉外精品医院。配备先进的仪器设备,引进经验丰富的国际医疗管理和医护团队,在医疗理念、就医环境、就医流程等方面全方位与国际接轨,打造1个与渝中区国际化现代都市相匹配的精品医疗机构。(牵头单位:区卫健委)
10.均衡发展各类专科医疗服务。持续优化发展眼科、口腔等区内优势专科医疗服务;针对渝中区老龄化程度高的特点,重点加强康复、老年病、长期护理、慢性病管理等接续性医疗机构建设;积极应对当前学生、职业人群、老年人等各类人群高发的失眠、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大力发展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到2027年,新增各类专科医疗服务规上企业5家以上。(牵头单位:区卫健委)
(四)实施中医药文化融合创新行动。
11.建设西部中医药产业园。以解放东西路为主线,整合沿线物业,分类打造功能互补的特色楼宇、特色街区、特色园区,到2027年,总体形成解放路西部药材城、白象街北区医药城、白象街南区健康城、重庆行营药膳城和多个中医服务体验场馆、中医文化展览场景等特色载体的“4+N”空间布局体系,创建成为重庆市中医药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探索建设中药线上交易平台。(牵头单位:历史文化街区管委会,责任单位:区发改委、区文旅委、区卫健委)
12.扩容特色中医医疗服务。鼓励区内中医专科医疗机构发展,引导促进“刘氏刺熨疗法”“赵氏雷火灸”“燕青门正骨疗法”“渝州正骨诊疗术”“黄氏儿科传统医术”等本地特色中医非遗项目和良方妙技项目在园区内聚集展示,发展壮大。实施中医品牌引进工程,主动招引国内鹤年堂、固生堂、和顺堂等一批知名老字号中医馆入驻渝中。瞄准现代人群缓解亚健康、调养慢性病等健康需求,洽商开设中医慢病研究机构和中医慢病门诊。到2027年,园区内聚集知名特色中医医疗机构5-10家。(牵头单位:历史文化街区管委会,责任单位:区卫健委)
13.推广中医养生保健。针对女性群体,发展中医药孕产管理、皮肤管理、疼痛管理、塑形管理、亚健康管理等特色服务,打造中医特色养生消费;针对年轻群体,推出中医药养生茶咖、治愈美食,推拿、艾灸、针灸、穴位贴敷、水疗、沙疗等中医理疗休闲消费,发展中医养生特色消费场景。(牵头单位:历史文化街区管委会,责任单位:区卫健委)
14.促进药膳餐饮消费。推广“中医药养生食疗”,依托渝州华堂等载体,传播“药食同源、简便廉验,蕴医于食、寓养于膳”理念,鼓励企业研发中药凉菜、热菜、点心、炖汤、凉茶、热饮等药食同源菜品、饮品及中药牙膏、洗发水、炖汤包、足浴包等快消品,依托渝中文旅产业客流量大的优势,创新餐饮消费新赛道。到2027年,园区内聚集药食同源餐饮特色品牌5-10家。(牵头单位:历史文化街区管委会,责任单位:区文旅委、区商务委)
15.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展示中医药文化地域特色,提升园区文化软实力。优化中医中药、健康养生相关景观、标识、雕塑等元素,增加园区辨识度、知名度和影响力;开设白象街中医药文化夜市,依托白象街5号地块,打造“白象中医坊”;推动解放碑、十八梯、山城巷、湖广会馆等旅游集聚区与西部中医药产业园联动发展,开发中医药文化旅游线路和套餐产品,推动文旅消费、中医药消费客群相互引流,推出中医药特色文创周边产品、伴手礼;组织学生开展中医药研学活动,参观中医药博物馆、解放路中药材市场,结合附近的重庆地名博物馆、重庆非遗博物馆、西泠书房、大轰炸遗址等,打造重庆母城文化研学带,带动吃住游购娱消费。(牵头单位:历史文化街区管委会,责任单位:区文旅委、区商务委)
16.促进中药院内制剂产业转化。发挥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院内制剂优势,建成投产水土制剂中心,力争年产值达到0.8亿-1亿元;开展名中医经验方研究、新药研发以及传统炮制技术传承创新,争创市级示范中药制剂创制平台,转化4个经验方为医院制剂;以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创建为突破口,加强中医优势病种和特色技术研究,开展院内制剂使用效果评价,探索改良2—3种中药院内制剂;加大中药研究经费投入,加强科研成果、中药制剂的转化,遴选1—3个院内制剂向上市新药转化。(牵头单位:区卫健委,责任单位:区市场监管局)
(五)实施全生命周期健康促进行动。
17.发展婴幼儿照护服务业。实现“幼有所育、渝有善育”,进一步减轻家庭生育、养育负担,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扩大普惠性托育服务供给,通过重点发展托幼一体化,大力开展“家门口”托育服务,积极支持用人单位办托,鼓励社会力量办托等方式,建成“15分钟婴幼儿照护服务圈”。提升托育服务质量,加强家庭照护指导、“医育结合”、人才队伍建设、等级评定及示范创建,建设让群众更满意、更信任的托育服务机构。加大综合监管力度,强化登记备案管理、智能监管、安全监管,全面提升托育机构规范运行水平。落实普惠补贴政策,积极争取各项政策支撑保障,帮助托育机构实现可持续发展。到2027年,建成1-2家市级示范托育机构,全区总托位数达到2500个以上。(牵头单位:区卫健委,责任单位:区教委)
18.发展健康养老产业。鼓励发展民营医养连锁机构,鼓励光大百龄帮等知名养老品牌与市人民医院等在区大型医院合作建设示范性医养机构;积极培育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品牌,推动居家照护和长期照料服务纳入医疗保障,满足失能、半失能老人护理需求;推动科技型智慧养老产品融入机构、社区、居家养老场景,缓解各类养老服务资源不足问题等;支持完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医养服务功能及相应设施设备,在社区养老服务站内或附近建设社区护理站,持续鼓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建医养融合服务中心等方式,实现“医中有养”“养中有医”。到2027年,新增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机构3家。(牵头单位:区民政局,责任单位:区卫健委、区医保局)
19.发展体育健康产业。利用大田湾周边体育运动场馆和载体资源,打造大田湾国际体育产业园。重点培育发展体育赛事、体育策展、文娱演出、健身休闲、运动康复、场地设施管理、体育经纪与代理、体育教育与培训、体育传媒和信息服务、智能运动装备等细分行业。依托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建设区级运动康复中心,促进体医融合,推进运动康复产业化发展。到2027年,力争招引体育企业10家,年均举办重大赛事10项以上。(牵头单位:历史文化街区管委会、区卫健委,责任单位:区文旅委、区产业发展集团)
(六)实施医药流通提质增效行动。
20.鼓励医药龙头企业转型。鼓励在区龙头企业打通药品流通供应链条,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能级,构建专业服务网络,加快整合上游药材基地、中游生产初加工和下游煎药中心,拓展中药材、保健品、医疗器械集成和医药物流基地,向新型供应链综合服务商转型,力争2027年在区贸易规模突破400亿元。(牵头单位:区商务委,责任单位:区卫健委)
21.做优医药电商。鼓励重庆医药、九秉医药、桐君阁等医药企业拓展线上购药,探索延伸线上O2O诊疗,构建7*24小时智慧药店和高效的本地配送网络,打造“医疗、药品、健康、保险”于一体的综合健康消费服务平台。(牵头单位:区商务委,责任单位:区医保局)
(七)实施环重医创新创业生态圈建设行动。
22.优化载体空间。按照“梳理一批、改造一批、策划一批”的原则,系统梳理并高效利用空置楼宇、闲置土地等空间资源,优先升级改造具备条件的载体,积极拓展增量空间,打造特色鲜明、承载能力强、集聚效应显著的医疗健康产业核心载体集群,为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牵头单位:大石化新区管委会,责任单位:区发改委、区规资局、区科技局、区住建委、区卫健委、大坪街道、石油路街道、化龙桥街道、区时代天街商圈管委会、区化龙桥国际商务区开发建设委员会、区产业发展集团)
23.打造平台体系。瞄准医疗健康产业技术前沿与关键环节,高起点构建覆盖基础研究、技术转化、产业服务全链条的高能级平台矩阵,打造具有区域引领力和全国影响力的核心创新平台与公共服务枢纽。依托重庆信息与智慧医学研究院,形成覆盖疾病诊疗、智能辅助诊断及新药研发等前沿领域的科技力量集群;支持医疗数据流通龙头企业布局医疗大数据交易平台,加速释放医疗数据要素资源价值,赋能产业能级跃升,塑造环重医生命健康与智慧医疗产业园的核心竞争优势。(牵头单位:大石化新区管委会、区科技局、区大数据发展局、区产业发展集团,责任单位:区卫健委)
24.提升产业服务。聚焦优化产业生态与营商环境,强化精准服务供给与要素资源链接。通过招引CXO龙头企业,着力破解企业发展堵点痛点,快速建立产业生态,降低创新创业门槛,营造开放协同、活力迸发的产业氛围;推动药监前置,为企业大幅缩减注册时间成本,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创新全流程、人才全需求的精细化服务体系,提升环重医生命健康与智慧医疗产业园的产业吸附力与核心竞争力。(牵头单位:大石化新区管委会、区卫健委、区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区科技局、区产业发展集团)
25.培育创业生态。聚焦青年人才与高校资源,构建“孵化—加速—产业化”全链条创业培育体系。通过打造专业孵化载体、构建多元化导师网络、导入校友经济势能、提供全要素服务保障,显著降低创业门槛与风险,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与初创企业成长,培育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创新生力军,将环重医创新创业生态圈打造成为医疗健康领域创新创业的热土和人才集聚地。(牵头单位:大石化新区管委会、区科技局、区卫健委,责任单位:区委组织部、区人社局、区教委、区产业发展集团)
表3 环重医创新创业生态圈建设目标
序号 |
指标名称 |
2025年 (累计) |
2026年 (累计) |
2027年 (累计) |
1 |
累计建设产业平台 |
2个 |
4个 |
6个 |
2 |
累计科研成果转化数量 |
3项 |
6项 |
10项 |
3 |
累计招引企业数量 |
10个 |
20个 |
30个 |
4 |
累计招引人才数量 |
30位 |
60位 |
100位 |
5 |
产业园大健康规上企业总营收增加至 |
65亿元 |
75亿元 |
85亿元 |
(八)实施健康服务数智化升级行动。
26.促进健康服务数智化升级。积极推动建立和带头执行统一医疗数据标准,搭建区域性医疗数据中台。推进基层医疗数字化转型升级和普惠服务,完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层医疗服务系统“上云”,积极构建居家健康管理生态体系。鼓励大型医疗机构持续开展数智化升级,开放医疗AI应用等更多智慧化医疗应用场景,与企业合作建立智慧医疗创新联盟。依托数康科技不断建设完善全市医疗影像云,支撑“渝悦·医检互认”等数字重庆健康标志性应用,推动“数字医学影像服务改革”,到2027年全区建成智慧医院13家。(牵头单位:区卫健委,责任单位:区大数据发展局、区经信委)
27.数智赋能医疗数据治理与创新应用。依托壹永科技承建国家级肿瘤数据库,开发具备病历报告深度理解能力和问答解析能力的肿瘤行业垂类大模型,建设肿瘤大数据的生产、治理、运营和交易平台,打造肿瘤患者数字病历及渝中肿瘤科研公共数据库等公益性数据产品,提升渝中区乃至全国的肿瘤疾病诊治能力;开发面向医疗行业的智能化、数字化商业产品,加速新药研发、诊断试剂开发等创新进程,推动商业保险、科技金融、数字医疗等健康行业创新发展,构建“算力筑基—数据增值—健康惠民”的医疗大数据治理体系。(牵头单位:区大数据发展局、区卫健委,责任单位:数字经济产业园管委会、区产业发展集团)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区卫健委加强与医保、市场监管、民政、文旅、商务、科技、经信、大数据等多部门和区内各管委会、平台公司的协同配合,强化对健康服务总体谋划、空间规划、整体投入、综合服务、应用推广等方面的统筹。进一步推动三医联动改革,创新健康服务和保障模式,推动各方健康数据共享,催生健康服务新业态。
(二)注重人才引进。加强医疗、护理、营养、健康管理、婴幼儿照护、老年人照护等健康服务行业和医学科研、生物医药、生物工程、AI等专业人才引进力度,培养一批健康服务行业高水平管理、技术、技能人才,不断增强人才供给。
(三)优化载体支撑。结合全区产业布局和“15分钟生活圈”打造,围绕主导产业,在城市更新和“三攻坚一盘活”中改造和盘活一批存量载体,供给“环重医”科研服务和全域医疗服务、婴幼儿照护、养老服务、体育健身等生活配套使用。
(四)完善政策配套。积极争取国家、重庆市临床急需进口药品、医疗器械、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等绿色审批通道和跨境电商贸易方面的突破性政策。构建与全区整体产业政策相衔接,符合大健康各行业属性特点的产业政策体系,支持环重医大健康产业园、西部中医药产业园、大田湾体育产业园等特色园区建设。
(五)强化金融赋能。管好用好“重庆医学创新发展引导基金”“重庆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环重医创新创业生态圈创新创业种子投资基金”等健康产业投资基金,健全完善基金投资管理办法,通过资金注入、资源整合和风险分担,驱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规模化。
(六)浓厚健康氛围。加强健康宣传,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意识和健康素养,引导和培养健康生活习惯,激发健康消费需求,为健康产业发展培育良好市场土壤和舆论环境。
附件:渝中区推动健康服务业发展重点项目清单
附件
渝中区推动健康服务业发展重点项目清单
序号 |
重点项目名称 |
项目描述 |
牵头单位 |
责任单位 |
计划完成时间 |
1 |
建设国际型医疗机构 |
引进和发展以特需医疗、高端医疗服务为特色,面向国际的涉外精品医院。配备最先进的仪器设备,引进经验丰富的国际医疗管理和医护团队,实现全流程中英双语服务,在医疗理念、就医环境、就医流程等方面全方位与国际接轨,打造1个与渝中区国际化现代都市相匹配的精品医疗机构。 |
区卫健委 |
2026年 | |
2 |
构建健康管理新业态 |
鼓励传统体检机构向前端健康监测预防和后端亚健康干预、慢病管理服务链延伸,通过早期发现、干预和管理健康风险因素,促进健康、延缓疾病发生和降低医疗费用,覆盖从职业人群到老年人的健康管理。鼓励发展精准营养产业,通过个性化的营养支持来优化健康或预防、管理、治疗疾病。培育健康管理业务成为新的重要赛道,营收规模达到2亿元以上。 |
区卫健委 |
2027年 | |
3 |
建设心理健康专科医院 |
持续优化发展心理专科医疗服务,积极应对当前青少年、职业人群、老年人等各类人群高发的失眠、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大力发展心理健康服务机构,新建或转型建设心理健康特色医院2个。 |
区卫健委 |
2025年 | |
4 |
创建市级示范托育机构 |
实现“幼有所育、渝有善育”,进一步减轻家庭生育、养育负担,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扩大普惠性托育服务供给,通过重点发展托幼一体化,大力开展“家门口”托育服务,积极支持用人单位办托,鼓励社会力量办托等方式,建成“10分钟婴幼儿照护服务圈”。创建1家市级示范托育机构,提升托育服务质量,加强家庭照护指导、“医育结合”、人才队伍建设,带动全区托育服务水平整体提升。 |
区卫健委 |
2027年 | |
5 |
建设西部中医药产业园 |
以解放东西路为主线,整合沿线物业,分类打造功能互补的特色楼宇、特色街区、特色园区,到2027年,总体形成解放路西部药材城、白象街北区医药城、白象街南区健康城、重庆行营药膳城和多个中医服务体验场馆、中医文化展览场景等特色载体的“4+N”空间布局体系。 |
历史文化街区管委会 |
区卫健委 区文旅委 区产业发展集团 |
2027年 |
6 |
建设大田湾体育产业园 |
利用大田湾周边体育运动场馆和载体资源,打造大田湾国际体育产业园。重点培育发展体育赛事、体育策展、文娱演出、健身休闲、运动康复、场地设施管理、体育经纪与代理、体育教育与培训、体育传媒和信息服务、智能运动装备等细分行业。 |
历史文化街区管委会 |
区文旅委 区产业发展集团 |
2027年 |
7 |
建设环重医创新创业生态圈 |
构建“两极引领,一带联动”的空间发展格局,整合时代天街、永缘市场、华医大厦、万科锦程、大坪正街、金银湾、歇台子(高九路)、升伟中环广场、美源美源、明日派、总部城A区、企业天地、康德国际、大坪英利国际城等185万方载体基石,强化创新策源功能,打造涵盖大石化片区8.37平方公里的环重医创新创业生态圈,作为全区健康服务业的核心引擎与“半岛生命科学城”的先行主体。 |
大石化新区管委会 |
区发改委 区规资局 区科技局 区住建委 区卫健委 区生态环境局 相关街道、管委会 区产业发展集团 |
2027年 |
8 |
西部数据交易中心肿瘤 数据专区 |
引入重庆国资大数据公司,探索打造西部数据交易中心肿瘤数据专区。整合国家肿瘤监测网覆盖的2000余家医院数据,实现全国肿瘤数据的汇总、结构化、标准化处理,提供数据共享、交易及一站式服务,加速国家级肿瘤数据的价值转化,推动面向公众的数据产品及服务落地。 |
区大数据 发展局 |
区卫健委 区产业发展集团 |
2025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