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味道,往往是家的味道。一年到头,阖家团圆是人们心头最温柔的念想。
当有人回到故乡,有人却把乡愁埋在心头。在他们当中,有舍小家为大家的守护,有用汗水浇灌梦想的奋斗。此心安处是吾乡,个人与城市互相成就,新一年的新希望,从此刻萌芽。
“被需要是一种幸福”
原本计划和老婆一起回铜梁岳父岳母家过年,结果,从除夕开始,江中浩在单位连上了三天班,怀孕8个月的老婆,也只得留守渝中过年。
不仅如此,在这三天里,江中浩没回过一次家。
渝中区解放碑街道罗汉寺社区地处繁华,辖区有长江索道、罗汉寺等地标,每逢节假日人气旺盛。今年春节,江中浩提前申请了陪老婆回老家,但临了,他考虑再三,还是决定留下。
“咱社区工作的大部分是女同志,他能来值班,帮大忙了呀!”说话的是罗汉寺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陈琳。这几天,她和社区工作者邓南萍、江中浩等一起,巡查辖区景区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落实情况,巡查环境卫生,排查辖区单位、酒店等重点场所、重点人群,做好文明服务保障……忙得脚不沾地,每天妥妥计步2万+,江中浩更是直接在单位搭起了便床。
除此之外,社区的特殊居民群体也是他们放不下的牵挂。
因为疫情,一些在外的渝中人选择留在当地过年,新华路140号的张庆梅婆婆就因此成了“空巢”老人。
几人一合计,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个空,提着大包年货和生活用品敲开了张婆婆和另外几位独居老人家的门,为老人贴“福”字、换床单、打扫厨房。原本心情有些郁闷的张婆婆终于笑了,一个劲儿地握着几人的手说:“感谢乖乖哟……”
“现在确实走不开,年一过我就上老丈人家‘请罪’去。”在社区工作久了,江中浩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了这份工作的意义所在,“被需要也是一种幸福。”
家里的“大肚婆”咋办?江中浩有些苦笑:“我爱人最能理解我。她工作起来也是‘女汉子’,她是咱解放碑街道邹容路社区的工作者!”
“趁这个机会多挣钱”
“想家啊,当然想。”外卖小哥马星云说着,沉默了片刻,拎着外卖盒的手仍一刻不停,麻利装入配送箱。
“过年回趟家,损失的工资、路费加上开销,加起来要几大千。所以就不回去了!”他语气坚定,像是在给自己打气,“省下来的钱给爸妈包个红包,自己还能攒下不少。”
马星云35岁,来自綦江农村,今年是他到渝中打拼的第5个年头。之前换过好几份工作,帮人卖过家具、在餐厅打过工,收入却一直不高,偶尔还得借钱过日子。“那时很迷茫啊,觉得在这里待不下去,差点就回老家了。”
后来,老乡介绍他转做外卖骑手。一开始也曾因为找不到地方延误送餐被差评、下雨天骑着车重重地摔倒,一天只送了十来单,好在,他坚持过来了。
“我嘴笨,不大会说,我觉得现在这个工作适合我,只要勤快肯干就有回报。”马星云说,现在他早上9点上岗,晚上9点过结束一天的工作,从早到晚要送五六十份外卖,收入比起以前翻了一倍多。这份总是“在路上”的辛苦,让他觉得心安。
今年是他留岗的第二个春节。“过节配送费比平时稍微高点。想趁年轻多挣钱,我还没成家,以后用钱的地方多着呢!”他说。
虽然不能回家过年,但马星云并不觉得孤单。这两年,他跑遍了渝中的大街小巷,渐渐有了自己的生活圈子,真正开始融入并喜欢上了这座城市。
比如,点单的顾客有的成了他的“老熟人”,有的很暖心。这两天,就有顾客在订单备注上写:“外卖小哥,路上慢点,我不急。”有人主动多加了三五元配送费。
“还有除夕那天,去奶茶店取餐时老板递了杯奶茶给我,说是顾客注明了给外卖小哥。”他咧着嘴笑得灿烂,“我感觉干起活来更有劲儿了。”马星云跨上电动车,盖上头盔,挥手道别,又急匆匆开始了下一个订单,用奋斗者的姿态,迎接崭新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