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感染由“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后,一是扎实开展新冠病毒感染率及变异株监测。1月份以来,我区已开展社区人群新冠感染率监测13轮,当前社区人群新冠病毒监测感染率达94.59%,近一月监测到的感染率维持在稳定水平,近期发热门诊就诊数等其它新冠相关指标,均无上升或反弹情况。市、区两级疾控中心共检测本区医疗机构有效样品104件,其中97件为奥密克戎BA.5.2分支,7件为奥密克戎BF.7分支,均为国内主要流行株,暂未发现新的变异毒株。二是有序开展新冠病毒感染血清学监测。我区于2023年2月开始开展新冠病毒感染血清学监测项目工作,目前已完成横断面调查,共收集了4个街道134人的血清学样品,均已送市疾控实验室进行检测。三是强化新冠疫情风险研判。我区开展定期和专题疫情风险研判。一是每周对我区疫情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对风险点进行研判并提出建议措施。二是积极组织卫生、教委、市场监管局等单位和部门专家开展新冠病毒感染疫情风险研判会。三是结合全区学校、托幼机构教职工和学生群体感染现状数据分析,对全区学校、托幼机构等新冠病毒感染疫情风险进行专题研判。四是持续推进亚定点医院建设工作。我区将渝中区方舱医院升级改造作为亚定点救治医院,设置床位119张,其中重症床位12张,血透室1个(21个血透单元),开设24小时发热门诊,截至目前共收治阳性患者20余人次,其中阳性重症患者10人次。 五是持续开展防控培训和工作督查。一是组织召开对全区医疗机构、学校、托幼机构校(园)医全覆盖的新冠病毒感染疫情防控培训会。二是组织区疾控中心、区卫生监督执法队对全区20多家医疗机构开展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直报工作督查。六是整合资源强化服务机制。一是突出互动共享机制。在服务内容方面遵循“三优”原则,优化服务内容、优化服务流程、优化沟通渠道。二是强化居委会公共卫生委员会机制。由街道统筹,社区实施,将社区干事、网格员、楼栋长培训为“健康哨兵”,依托79个居委会公共卫生委员会,开展新冠重点人群健康摸底调查12.75万人,并进行红、黄、绿分级管理,形成以社区信息线、卫生防治线、社会宣传线“三线串组”的预防-治疗-康复一体的重点人群协同管理路径。七是上下联动畅通服务路径。在分级诊疗上持续遵循“两个衔接”原则:一是基层医生和市级专家衔接,以“县聘乡用”和医联体联盟为依托,形成家庭医生与市级医院专家“全专联合”服务共同体等;开展重点人群专家坐诊、查房、培训、评估等,为重点人群提供进阶服务,专家远程会诊服务50余次。二是社区医疗与远程诊疗衔接,通过医联体建设,搭建了诊疗技术网络平台。对接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3中心(心电中心、影像中心、检验中心)技术,患者在社区中心做检查,通过互联网传送市级医院心电中心10分钟判读结果;社区中心未开展的实验室检查项目,患者可在中心采血,市级医院每日派出“健康直通车”转运至市级医院检查;CT、MRI等开展绿色预约转诊通道,家庭医生第一时间可查看结果,实现重点人群检验检查同质化管理。
渝中区抓实抓细新冠病毒“乙类乙管”常态化防控工作